分享好友 筑思想首页 频道列表

史江南:非遗产业化该如何搞?

2020-12-10 13:40非遗品鉴4850

  中国非遗发展大会秘书长史江南认为:非遗传承创新要从三种维度去看:很多人在谈到致力于传统民族文化复兴,到底怎么复兴?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一,非遗传承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解决市场化问题。在这个方面北京世屹文化传媒集团经过几年的发展,从最初的一位非遗传承人、一件非遗艺术品、一位购买顾客,到现在非遗产业已投入数亿元,走访中国500个城市,探寻非遗产品代表作1600件,成功对接非遗项目236余项,签约非遗传承人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80位,销售共计近170万件非遗产品。在非遗传承市场化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打造中国民间艺术融入美好生活运营商。


  第二,如何将非遗个体上升为一种产业,作为提高城市文化品味、丰富市民文化需求、建构以人民为中心的“非遗产业化”。2018年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基本途径、主要措施、重点工作,部署了一系列重点任务,提出了实施方式和条件。


  2019年6月,“中国民间艺术融入当代社会生活论坛”开幕式上,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晓峰等国家省市领导共同启动“非遗传承创新专家咨询委员会及非遗产业化研究”,标志着我们将在建构以人民为中心的“非遗产业化”领域正式起航。这里面不但能看,能学、能吃、能用,能买、还有AR/VR(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应用,将完美展现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驾齐驱的城市美好生活文化旅游新生态,以此绝佳的契合点将非遗文化深化融入到文化兴城战略,致力于创建有文脉、有乡愁的城市。


  “让优秀传统文化新起来、活起来、兴起来”,给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目前,该“非遗产业化”项目与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展开合作,与200多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签署合作,将其作为艺术创作、展览交易中心、市民学习体验中心,开发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礼物”。


  坚定文化自信,当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落实落地的探路者、先行者,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占据高地、把握主动。史江南建议:一些城市应依托自身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构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驾齐驱的文化旅游城市体系,以此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从文化到商业的综合产业生态链开发,助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


  第三,就是近年来,非遗炙手可热。这种热度不仅体现在民间市场上火爆的非遗产品,更体现在政府甚至国家层面。随着世界范围内对遗产保护认知水平的提高,非遗上升为国家与地方“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如何让中国传统优秀的非遗文化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有近90万项非遗资源。


  非遗资源不只具有历史价值、审美价值,还具备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具有不可复制性、唯一性、稀缺性,这些优势使非遗经济价值的挖掘潜力十分巨大。据有关机构统计,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五大授权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非遗元素被引入到国外的各种不同的产业,让越来越多的国外人士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非遗与生俱来的商业性,在未来国际授权市场的可能性令人遐想。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正在尝试走出博物馆,借助互联网等手段衍生创意设计,从展览品变成消费品,告别手工作坊的“自娱自乐”,朝着产业化、品牌化的模式过渡。


  传统文化本身是个巨大的IP库。以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例,10余年间常演不衰,观众超过1200万人次,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演出把刘三姐的经典山歌、壮族民间风俗、生产生活方式等非遗元素组合创新,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增强舞台效果,带给观众视听冲击。之后,印象团队又把这套模式复制到《印象·武隆》中,起用川江号子传承人,在山水间重现了川江号子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


  “印象系列”极大地推动了演出所在地的地方经济发展,在业界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印象系列”的成功,让各地纷纷打开自己的非遗“宝库”进行IP挖掘。让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多种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除了带来门票收益,还带来了文创衍生品生产链的整体繁荣。让外界对于非遗文化这个IP的认知,从知道但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的状态中脱离出来,通过一个具象化的产品和娱乐项目,认识了非遗文化,形成更大范围的传播推广。


  史江南最后认为:未来,在非遗产业化平台上,政府角色不再是非遗“拯救”的买单者,而是“非遗”产业化的服务者,通过相关配套政策和服务吸引全国范围内非遗产业化资源聚集,同时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对接市场,促进有市场竞争力的“非遗”项目产业化、品牌化。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得手相互配合,逐渐形成优质非遗IP交易流转中心,发展非遗IP+品牌联合、非遗IP+授权经济等形式多样的非遗IP经济。


  一方面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产业;另一方面,大量的非遗文化元素运用到工业、制造业、旅游业等传统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将非遗文化深化融入到文化兴城战略,打造文旅新名片。带动城市建设、文化旅游、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现代服务业等关联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城市文化品味,丰富市民文化生活需求,打造以新文化旅游为特征的绿色经济增长极。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