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春,高级工艺美术师、昆明市五华区非遗面塑传承人,自2007年5月开始从事面塑艺术工作,至今已有10余年。
“我从小喜欢画画,热爱做手工。”刘丽春说接触面塑后,就完全迷上了,也算是把儿时的兴趣爱好延续了下去。
远赴天津学习面塑
2007年,刘丽春赴天津跟随面塑大师王玓学习面塑。“我无意间在电脑上看见王玓大师捏面塑的视频。”由此,刘丽春与面塑结下了不解之缘。
刘丽春说学习面塑出于偶然。“我退休前在西双版纳从事财会相关的工作,用到电脑的机会比较多,所以无意间看到了捏面塑作品的视频。”刘丽春激动地说到。她总是微笑着诉说与面塑意外“相识”的那段故事,看得出她对面塑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王玓老师是我面塑创作的启蒙老师,她一直在关心我,帮助我。”回想起13年前赴天津学习面塑的经历,刘丽春仍记忆犹新。
2007年的五一假期,刘丽春利用4天时间正式开启了学习面塑的旅程。“去学习的时候,我赶不上其他学习者的进度。”她说当时一起学习的人大多是五星级酒店有基础的食雕大师,这让她在学习的过程中倍感压力。
“我每天只睡4、5个小时”,为了追赶进度,刘丽春狠下功夫,结束一天的课程后回到房间里仍不停地练习,揉面、捏作品,不断重复着步骤直至捏出满意的作品。
4天学习结束后刘丽春回到西双版纳,在工作之余自己钻研面塑。2年后,刘丽春创作的《版纳风情》组系列面塑作品获云南省首届职工才艺博览会手工艺一等奖、优秀才艺展演奖。
获奖对刘丽春来讲是一个惊喜,她说:“正是这份惊喜让我坚定了退休后从事面塑手工艺的决心”。
退休后致力面塑创作
刘丽春长在普洱,工作在西双版纳,深受当地民族文化的熏陶,对那里的山水、花草、风土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
“哪怕上街买菜,也会追在傣家小仆哨的后面,专门欣赏她们飘荡的裙子,仔细观察裙子的褶皱和图案,看她们摆动着柔美的腰肢。”刘丽春说这些生活片段给了人一种灵动的美感。
刘丽春在傣族曼斗村看咪涛玉勐制陶时发现对方没有使用一件现代工具,纯粹手工制作,出炉的陶器之精美让她很惊叹,而她创作面塑的的灵感,就迸发于观察这些生活细节的瞬间。
退休后,刘丽春专心致力于面塑创作,她说:“那些景象在我的脑海中像岁月一样积淀下来。”手随心动,创作的面塑作品也因此栩栩如生,色调清新怡人。
除了传统的面塑题材,她也将自己最为熟悉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融入面塑。于是,我们能欣赏到翩翩起舞的孔雀公主、嘎汤帕节上的哈尼小姐妹、西双版纳的小和尚、耳朵上戴花的基诺老者等作品。
面塑讲述着彩云之南的故事
面塑,是指以面粉、糯米粉、甘油或澄面等为原料制成熟面团后,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捏塑成各种花、鸟、鱼、虫、景物、器物、人物、动物等具体形象的手工技艺。
刘丽春把控着每个步骤的细节,从购买面粉、勾兑材料到蒸面,再将面粉、糯米粉、添加剂等材料混合揉成团,放到蒸锅里蒸20分钟后,取出再进行调色,以留备用。
“捏作品前我会在大脑里有一个场景构思。”刘丽春说,场景构思亦或用图纸画出来是创作的第一步。“一些简单的小玩意儿可以直接捏出来。”刘丽春转头将目光落在窗边的展台上,台子上摆着一些极其可爱的面塑作品,有小猪佩奇、小企鹅、大象等。
晚些时候,刘丽春走进一家汉服体验店,经得同意后她拿出手机拍摄照片,也可以说是她此次创作的灵感。
回到滇派面塑体验馆稍作休息,刘丽春便开始捏作品,她构思的形象是一位穿着汉服的女孩,温婉、美丽。
“完成一件面塑作品一般从头部做起,再按照比例进行定位。”刘丽春看着刚刚拍下的照片,拿起摆在桌上已经调好色的面团开捏头部,用手搓出一个小小的面团,固定在一根签子上,开始进行脸部刻画。“整个工序最难的是开脸部分,开脸关系到整个作品的美感。”刘丽春一边捏作品一边解释。
将原本空白的面团在手中经捏、搓、揉、掀,再用工具点、切、刻、划,不一会儿,作品的面部表情基本呈现出来。刘丽春再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往右的顺序逐一进行创作。
除了面部表情的刻画,手指、衣纹等细节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完成。“当然,捏作品时用到的工具并不固定,全凭个人的喜好使用。”刘丽春说。
在她的工作台上,签子、小刀等工具整整齐齐地放在一个透明的盒子里。刘丽春捏脸部表情时,借助了一根圆珠笔一样长度的木签,主要是用来刻画眼睛、鼻子等需要展现得立体的五官。
“每个作品都要注入感情,让欣赏者从作品里感受到温度。”刘丽春创作时专注于指尖的每一个动作,累了抬起头看向窗外几秒,又投入到作品创作中。
经过几个小时的精心创作,作品已初具雏形。原本空白的面团,在刘丽春手中化为一位身着汉服、衣袂飘飘的翩翩女子。
守正与创新让面塑走得更远
近年来,刘丽春将精力放在面塑的传承上,积极推动非遗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广泛开展。2020年10月,由刘丽春负责的滇派面塑体验馆在官渡古镇正式成立。
刘丽春表示,面塑体验馆主要展示她近年来的作品,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人前来了解面塑,动手制作面塑。“看到前来参观、体验的人时充满了创作的热情,感到很欣慰。”刘丽春说,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面塑这门非遗手艺。
“面塑似乎已经从街头走向了艺术殿堂。”刘丽春介绍,曾经的面塑手艺人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以售卖面塑作品为生。从古流传至今,面塑这门手艺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将传统精华融入现代作品里能让它传承得更加久远。
“在创作时不仅使用了传统的面塑技法,也融合了我多年来做手工树脂花、学服装剪裁、刺绣、版画剪纸等手艺的一些技法和经验。”刘丽春结合传统技法与学习经验,把作品中的人物服装尽可能做到轻薄、飘柔,把场景花草做出有风吹摆动的效果,增加了面塑作品的观赏性。
同时,刘丽春查找了更多的资料,进一步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创作出了《阿诗玛》《孔雀公主》《五朵金花》等展现民族传说及爱情故事的面塑作品。
在刘丽春看来,面塑作为一门非遗手艺,既具备了艺术价值,讲究色彩搭配,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同时也拥有文化价值,有一定的教育功能。
“目前,我们的创作团队正积极研究面塑教育类的动画视频和教材。”刘丽春说道,创作团队想通过研究制定系统的面塑制作教材,让大众更深入地认识什么是面塑。
刘丽春希望通过面塑作品能把云南的民族风俗传播得更广。“目前,创作团队正在为参加生物多样性大会努力,希望能将作品拿到现场去展示。”在体验馆的展示台上,摆了数件捏好的蘑菇作品,还有其它以云南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创作正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