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筑思想首页 频道列表

陕西凤翔:非遗传承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4-05-15 14:42中国日报网22316

  凤翔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境内出土的春秋战国及汉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见其泥塑工艺历史之久。凤翔泥塑为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的一种民间美术,当地人称“泥货”,其起源于周秦时期,盛行于唐代,在明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明代以后的流传过程中,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凤翔泥塑成为了融周秦文化、汉唐文化、南方文化等诸多文化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形态。2006年,凤翔泥塑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了解,凤翔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中的纹饰,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深受人们喜爱。过去逢年过节或赶庙会,当地人以泥塑为礼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泥塑(凤翔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胡新明介绍,凤翔彩绘泥塑在造型上既有汉唐的丰满圆滑与悍猛,又有远古饕餮纹饰与图腾文化的神秘和古朴,它是民间艺人采用当地特有的“板板土”,经过千锤百揉制成泥料,再通过创作毛稿、制模、翻坯、黏合成型、阴干精抛、粉底、出线、装色、上光等十余道严密的工序精心制作而成。


  胡新民说,“在做好泥塑传承方面我们尽可能地把每一件泥塑做出可传承的经典作品,让好的作品真正能留下来、传下去。我们制作的泥塑马、泥塑羊、泥塑猪曾先后入选马年、羊年、猪年生肖邮票主图案。”


  19岁那年,他代表陕西省民间手艺传承人出国参加交流活动。外国人看着他神奇地将泥巴捏成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时大为赞赏,这让胡新明感到十分自豪,决心矢志不移地传承好泥塑技艺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泥货没本,越做越穷”是当时手艺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当“卖泥货”收入少到甚至无法维持生活时,很多人选择了放弃。20世纪80年代末,六营村村民纷纷外出打工赚钱,做泥塑的手艺人越来越少,只有胡新明等少数人还在坚持着。


  胡新明用打工挣的钱加上贷款盖起了自己的泥塑作坊。在生活与泥塑不离不弃的依存中,他不断探寻着泥塑历史文化的生命密码,为泥塑艺术的发展注入丰富内涵,使千年泥塑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胡新明也成为该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随着胡新明声名鹊起,国内外的订单也不断增加,但新的问题随之产生,为了解决泥塑易碎的难题,胡新明经过数百次的实验,成功研制出摔不烂制作工艺,同时,用石膏模具代替泥模具,使泥塑生产周期大大缩短,产量大大提高。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末,胡新明在祖传泥塑手工艺学习创作和生产实践中,独创泥塑画技艺,成为凤翔泥塑发展史上的又一独特创新。


  六营村的幸福美好生活,就像那栩栩如生的凤翔泥塑,是由村里的巧手匠人一点一滴塑造出来的。近年来,六营村培育出了一批杰出的工艺美术大师、传承人和领军人物,如胡新明、胡小红等泥塑传承人,他们不仅传承了泥塑的传统工艺,而且在用料、工艺、造型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并将这些传授给了村民,泥塑生产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难以量产到打造出年产值4200万元的“中国泥塑第一村”,从村民的“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六营村的泥塑产业早已今非昔比。2023年,六营村已有1400余人从事泥塑产业,每月能产出泥塑超过5万件,年产值高达5280万元,不仅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还显著提升了他们的收入水平。


  泥塑产业在群众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逐渐成长为主导产业。目前,六营村泥塑一条街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该街区融合了青砖大道、仿古照壁、木质牌坊、非遗绘画以及研学园区等多元文化元素,六营村已成为众多游客探寻凤翔泥塑工艺、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首选目的地。


  六营村党支部书记廖卫军告诉记者,未来六营村将继续拓展产业链,规划建设凤翔小吃一条街、非遗文化传承人之家、非遗文化民宿、文创中心、生态智能停车场以及乡村振兴培训基地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建成预计将创造超过300个就业岗位,每年可接待游客及研学学生达80万人次。这将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助力当地产业的繁荣与壮大。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