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四川青城山古建筑群:道教名山,有天下幽之美誉!

2019-12-13 11:12古建家园11231云纹

  “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四川都江堰因这两处吸引了无数人来寻山访水,求仁启智。


  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有天下幽之美誉,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相传东汉张道陵(后称张天师)曾在此修炼,道教称此山为“第五洞天”。全山树木葱茂,青翠满目,鸣泉飞瀑,清冷怡人。山中有8大洞、72小洞,道家宫观,遍布其间,由下而上,建福宫、天师洞、祖师殿、上清宫等。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青城山古建筑群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都江堰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江水常泛滥成灾。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为“天府之国”,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被称为“活的水利博物馆”。


四川青城山古建筑群


  青城山古建筑群的特色建筑


  青城山古建筑群依山乘势,不拘不羁;亭台轩榭、石桥古道多就地取材不加雕琢,与山水完美融合。随处可见的楹联匾额、书画题词和诗文碑刻,以及优美的神话传说,更是点景抒情,为这座名山增添了浓郁的诗情画意。这里的很多雕刻也都不拘一格,别有生气,令人眼前一亮。


  诗圣杜甫来到青城山就写下了“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佳句。这一抹千年才思积淀下的人文气息,正是青城山最美的色彩。


  天师洞(常道观)


  天师洞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年-618年),名延庆观;唐代改常道观,宋称昭庆观,清代始用今名。因传说东汉张陵在观后的洞窟结茅传道,故俗称天师洞。现存建筑主要系清光绪及民国年间重建,占地面积8132.5平方米,建筑面积5749平方米。天师洞背靠一面绝壁,其它三面均为深壑,建筑群坐西向东,不强调中轴线,依地势和使用功能在总体上分为四个区域,在纵向和横向布置成十多个大小不等、形状各异、气氛有别的院落,由曲折环绕的石道连接成一座完整的古建筑群。


  三清大殿供奉三清神像,殿后石壁刻有青城山108景图。再后为供奉轩辕黄帝的黄帝祠,祠右三皇殿,有背刻“唐开元十一年”铭文的伏羲、神农、轩辕石像各一尊,神座前有开元十二年(724年)唐玄宗解决青城山佛道争端的敕诏书碑《大唐开元神武皇帝书碑》。黄帝祠后为倚崖而建、别具一格的天师殿。


  天师洞景色、建筑、文物为全山之冠,历代名人书画、碑刻、匾联数以百计,四面古木参天,掩映着降魔石、六时泉、洗心池、掷笔槽、上天梯、听寒亭等古迹,多条山路在此汇合。天师洞古建筑群的结构形制神殿为混合式木梁架(主殿为木石混用)、歇山顶,厢房及其它功能建筑为穿斗式木梁架、悬山顶,均为小青瓦屋。建筑材料采用本地常见的木、石、砖瓦等。


  朝阳洞


  朝阳洞位于青城山朝阳顶东南绝壁下,洞穴有二,分别为大、小朝阳洞,两洞间相距5米,均面向东南。朝阳洞宽32.15米,高4.36米,深24.2米;小朝阳洞宽11.0米,高3.2米,深5.3米。清光绪年间黄云鹄在此结茅居住,题诗和纪事于小朝阳洞石壁,现代画家徐悲鸿亦题有一联。洞口接搭木结构树皮屋面建筑,顺绝壁横向展开,朴素无华、十分自然,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平方米。


四川青城山古建筑群


  上清宫


  上清宫是青城山海拔最高的一座古建筑群,始建于晋,五代王衍重建,现存建筑是清同治八年(1869年)再建。建筑群坐西向东,顺等高线横向展开,形成三区六个院落,占地面积6645.6平方米,建筑面积4202平方米。中心区沿轴线依次为山门,右茶楼,左斋楼,三官楼,南、北楼,三皇殿。


  山门为石券拱城楼式、重檐歇山顶,石作素面台基、25阶垂带踏道;南区有道德经殿,木板壁刻《道德经》五千言;殿前有二井,名“鸳鸯井”;北区有文武殿(剑仙楼),供奉孔子、关羽,两旁有张大千等绘王母、麻姑、三丰祖师、花蕊夫人画碑和黄云鹤诗碑;文武殿下侧一池,半月形,池深数尺,名天池,传为麻姑浴丹处,故又名麻姑池。


  上清宫至第一峰路侧有玉皇坪,坪内有前蜀王衍行宫遗址,础石尤存;左侧岩上有清黄云鹤题字“天下第五名山”,字高2米,笔力苍劲;宫前有复仇谷、旗杆石、碓窝坪、跑马坪等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遗迹;周围还有观日亭、呼应亭、圣灯亭,是看日出、观云海、夜赏神灯的佳处。


  真武宫(祖师殿)


  祖师殿创建于唐,名清都观、洞天观,清乾隆十七年重建,改称真武宫,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所建,因又供奉三丰祖师,俗名祖师殿。庙宇背倚轩辕峰,面对白云溪,地极清幽;传说唐玉真公主曾在此修道;唐人杜光庭、薛昌,宋人张愈曾在此隐居。


  建筑群占地1840平方米,建筑面积303平方米,坐西向东,四合院布局,沿轴线依次为山门、三官殿及左右厢房,建筑形式为穿斗式木梁架、悬山顶。三官殿面阔三间12.6米,进深三间7.7米,高6.49米。建筑群右边跨出台地部分,采用了一列吊脚楼支承。殿侧有亭,名“闻胜”,1945年8月,寓居于此的爱国将领冯玉祥闻日寇投降,喜不自胜,捐资建亭,并题名立碑。建筑群内还有云松塔、薛昌浴丹池、杜光庭读书台等古迹,存有清乾隆十七年及同治间匾额各1道,清龙蛇诗碑1方。


  圆明宫


  圆明宫始建不详,重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称清虚观,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建,改称圆明宫。占地面积3971.5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3平方米,建筑形式为穿斗式木梁架、歇山顶。建筑群依山势和使用功能从纵横两个方向展开,分为三个区85间房舍。


  中央一组是殿堂区,依次为灵官殿、斗姆殿、三官殿及左右厢房;左边一组是大片客房及后勤用房;右边一组是贵宾用房。入口顺应地形与山道位置,偏于左前部,构思奇巧,协调自然。宫内古木成林,浓荫蔽日,庭院内遍植四季花卉,更显清静幽雅,山间小道从宫北面由东而西穿过。主殿三官殿,明间抬梁式木构架,次间及稍间穿斗式木梁架,悬山顶,小青瓦屋面,前后均有副阶;面阔五间22.6米,进深三间11米,通高9.45米;因其常年难有灰尘,故又被称为“无尘殿”。斗姆殿,明间抬梁式木构架,次间及稍间穿斗式木梁架,悬山顶,小青瓦屋面,前后均有副阶;面阔三间13.22米,进深五间10.97米,高8.54(柱高4.52)米,台基高0.97米。


  玉清宫


  玉清宫古名天真观,早废,1938年成都两仪慈善会重建,改称玉清宫。建筑群坐西向东,占地1020平方米,建筑面积697平方米,建筑结构为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是川西地区典型近代建筑之一。殿宇两重,依次为灵祖殿、纯阳殿。纯阳殿两旁各有一小天井,与大院只一门之隔,殿内祀吕纯阳、丘长春;下为灵祖殿,建筑在一个3米高的台阶上,面阔三间13.86米,进深四间9.76米,通高6.84(柱高3.9)米。


  正面敞开,两侧厢房与殿宇连接,构成一个浅的三合院,厢房山墙加设一段短廊,此三者均可俯瞰山下平川,形成一组观光平台,短廊屋顶两端为45°锐角披檐,形象生动。宫内有清代及民国石刻十余方。宫左侧有天然莲蕊石,形如莲花;宫后一泉,泉水清澈,四时不竭;宫后有小道,西行里许可达丈人峰,登峰眺望,后面青城诸峰,前面千里平川,尽收眼内。


四川青城山古建筑群


  天然图画


  “天然图画”枋坐西北向东南,横跨游山道,占地面积110平方米,建筑面积65.8平方米。枋为穿斗式木梁架,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8.35米,进深一间2.8米,通高6.35米。枋前左有厢房,右是长亭式建筑“驻鹤庄”,抬梁式木梁架,悬山顶,面阔三间6.95米,进深一间3.42米,高4.3米。


  五洞天及接仙桥


  五洞天为砖砌筑三重檐牌坊式建筑,也可算天师洞的第一道门。上依岩岭,下临深谷,四周古木参天。


  接仙桥,始建不详,清代重建。桥为条石砌筑单拱桥,宽3.5米,长14.1米,跨长5.25米,高4.7米,面积49.35平方米;两侧桥栏高0.8米,内嵌石刻浮雕图案各9幅;两端分置垂带踏道,前12级、后13阶。


  凝翠桥


  凝翠桥位于建福宫至天师洞之间的游山石道上,是我市典型的古桥之一。桥北依岩壁,下临深壑,四周古木参天,林荫蔽日。始建不详,清光绪二十六年重建。桥西北-东南走向,为木结构单墩、廊式桥,长9.3米,宽2.4米,面积22.32平方米;木质桥板,距沟底3.55米;桥廊为茅亭类建筑,抬梁式木梁架,歇山顶,树皮屋面,高4.21米;两侧置飞来椅作桥栏,靠高1米。


  山荫亭


  山荫亭位于青城山景区天然图画至天师洞之间,西距天师洞1.2千米,东离“天然图画”100米,是青城山最具代表性的“茅亭”建筑之一。建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占地面积42平方米,亭边长2.05米,对角线5.36米,建筑面积26.8平方米。抬梁式木梁架、八角重檐攒尖顶,树皮屋面。


  青城山古建筑兼有宗教性建筑、纪念性建筑和游览性建筑的特点,是风景、建筑和文物古迹的综合统一体,是我国建筑艺术宝库重要的一部分。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四川古建筑风格以及典型代表

建筑百科 2019-12-25 云纹 0

四川望江楼古建筑群——成都标志性建筑

建筑百科 2019-10-27 鎏金 0

推荐更多

访古河北保定地区文物古建筑

建筑百科 2024-11-20 0

鸱鸮纹——中国传统纹样

东方文化 2024-11-20 十约日志 0

浅谈文物建筑的预防性保护

政策法规 2024-11-18 0

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八大形式

建筑百科 2024-11-18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