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不喧哗 自有声——聚焦“文化节目热”

2017-03-22 14:59人民日报8649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从《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到《朗读者》,近期文化类节目接连“火”遍电视屏幕、网络平台和社交网络。文化类节目的“火爆”从何而来,因何而成,又将走向何方?本期文化圆桌邀请播出平台、节目导演和研究者三方共同聚焦,探讨文化节目的热度何以形成、如何延续。——编者

  摆渡专业态度与民间立场

  快餐式的浅读时代之后,将是浅读与深读的交互时代。生活在每日密度极大的信息流中,更多受众有追求文化质感、希望提升自身审美的渴望与需求
  近期《见字如面》《朗读者》等文化类节目引发全民关注。这代表着在快节奏的“读图”时代下,观众也需要有深度、有内容、高品质的非娱乐性“文本类”节目。生活在每日密度极大的信息流中,文化类栏目的“走红”证明更多受众有追求文化质感、希望提升自身审美的渴望与需求。快餐式的浅读时代之后,将是浅读与深读的交互时代。

  对于电影的认知同样如此。目前中国内地银幕总数已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是,伴随电影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电影评论的声音一度弱小,影评缺失成了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软肋。正如北京大学李道新教授所言:“当‘影评’沦落为猎奇和炒作、作用于宣泄和复仇之时,失去的便是影评的公信力、自制力及其存在根基,其破坏性不容低估。”

  自2016年8月开播的电影文化评论类节目《今日影评》,由时代与观众的需求应运而生。虽然每期只有短短8分钟,但紧扣“今日”与“影评”两个核心关键词,将时度效与深度评论结合。栏目以电影作品的艺术价值、市场价值作为切入点,分别邀请上百位专家学者和一线影人进行深度评析,深入剖析和挖掘热点话题,探索掣肘电影发展的深层次原因,结合大数据分析,为中国电影市场适时打入一针清醒剂。

  《今日影评》愿意做专业态度与民间立场的摆渡人,客观公正地向观众介绍电影作品,为优秀电影评论提供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发挥对国产电影的引导、激励作用,营造电影批评的新风尚,重构健康的电影评论生态。

  网络时代,几乎人人都能够给电影下评语,权威的声音逐渐淹没在喧嚣中。随着电影评论生态的变化,电影行业内也日益意识到了客观公正“电影批评”的力量,要放慢自己匆匆的脚步,调整自己浮躁的心态。

  刚刚过去的春节档尾声,《西游伏妖篇》《大闹天竺》《功夫瑜伽》等影片的主创吴亦凡、王宝强、唐季礼先后来到《今日影评》演播室,直接与影评人面对面讨论创作中的经验与不足,向影评人求取“真经”。这是影评人与电影创作者共同探讨提升中国电影质量的一次尝试,也是电影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一起迎接新的挑战。这种对于电影创作的深度探讨,让观众对电影创作者和电影评论者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正如《今日影评》栏目制片人王程所说:“栏目组从创办之初就力图将这8分钟做成扎扎实实、有品质的8分钟,值得普通观众、影迷、业内人士、相关从业人员反复精读回味的8分钟。我们希望通过每天的8分钟,让观众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可以‘慢’下来”。

  电影频道作为主流电影文化的重要传播阵地,一直在努力利用和整合横跨电影、电视和新媒体的全媒体优质资源。《今日影评》虽然每期只有短短8分钟,却肩负着助力中国电影崛起的责任与担当,我们努力用权威独家声音传播电影文化,用真实客观评论为观众提供观影指导,为国产电影提供展示的窗口,使电影文化在大众眼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魅力,使电影在成为大众消费时尚的同时,变为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滋养。(作者:董瑞峰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总编室主任)

  互联网不等于喧嚣浮躁

  互联网是一个好用的工具,互联网世界宽广而多元,如何辨别互联网传播舒适区里并不舒适的庞大人群,我们依然缺少经验

  《见字如面》的制作和传播实践让我们对互联网平台有了一些新的认知。节目策划之初,很多人喜欢这个读信节目的想法,却对选择互联网传播非常担心。大家善意地提醒说,互联网受众更喜欢恶搞互黑,更习惯碎片化传播。腾讯视频的高管听节目方案,给了最高分评价。拿到运营部门去做流量评估,结论却是单期不会超过20万点击量。现在,这档节目单期最高点击量已经超过3800万。由此可见,所谓大数据的支持,划出了传播的舒适区,大量产品照此标准进入,不但限定了产品的样式,也描绘了互联网受众的样貌,数亿人都被“没文化”了。

  互联网是一个好用的工具,是视频传播更加便捷的通道,而使用者的人群构成原本就该是社会人群同样的构成。它对传统媒体只是一次技术革命,怎么就有了内容的颠覆了呢?对于如何辨认互联网传播舒适区里并不舒适的庞大人群,大家显然缺乏经验。

  放眼全世界,没人总是拿网剧、网综、网红当新品种说事。热播美剧《权利的游戏》在美国HBO传统电视平台播出,在中国是互联网播出,它是传统剧还是网剧?同样热播的《纸牌屋》在美国是互联网播出,但如果是电视台播出又有什么不同呢?可见,剧,只分为好剧和烂剧,不分网剧还是传统剧。好的传播内容可以满足受众永不餍足的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认知愿望。这是古今中外撰述者、传播者的价值所在,我对《见字如面》的信心是对这一常识的认同,优秀艺术家们慷慨的加入同样如此。

  面对互联网竞争,黑龙江广电有很多实际困难,但他们非常积极地希望创新。对他们而言,这是传统媒体以内容生产者的角色介入新媒体传播的全新尝试。一起征战的还有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网。三方在没有广告赞助的情况下投资制作了节目。事实很快就证明了常识的胜利。《见字如面》仅仅释放了第一支单曲,就迅速在互联网上引发强烈反响,巨大的人际传播效应将节目影响力直接推向一线,节目收获了数亿条网络热议,豆瓣评分在过万人参与的情况下仍然高达9.3分。腾讯视频作为独播平台迅速捕捉到了节目的潜力,最优质的推广资源开始大量倾注,合集版正式上线,《见字如面》已经完全与一线娱乐节目比肩,人人都在谈论了。

  这件事情也给互联网平台的同事们带来了启发,让大家看到互联网的世界同样是宽广而多元的。有个小例子。尽管我们在节目内容上有信心,但在最初的设计上还是很胆小。一般网综都是45分钟,剪辑飞快,因为所有人都说互联网观众没耐心。《见字如面》60分钟,比别人长出1/4,怕观众没耐心,我们也剪得飞快,背景交代和延伸感受都是点到为止,一集节目装七八封信。播出时,无数观众问为什么不能慢点?后来我们减到每期6封信,延长了点评时间,观众说这回舒服了。谁说互联网观众都是浮躁喧嚣的?

  是观众让我们慢了下来。我认为,把人群按照10年进行代际划分是一件荒唐的事。同样是80后,个体生命的差异远远大于这个年龄的人与90后的差异。《见字如面》的受众有一定的门槛,需要一定的教育背景和文化训练才能领略其中的乐趣,这种人多大岁数的都有,10年代际划分并无意义,因为所有活着的人终将成为网民。

  《见字如面》选信非常注重信件内容对历史、社会、人性的认知价值,因为我们认为这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本质需求和主流价值,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人类在精神生活中获得更大快乐的源泉。这些年兴起了很多感官层面的娱乐节目,在丰富了文化生态的同时也让很多人担心。但在我们看来,人类文化有极强的自我修复功能,感官娱乐代偿性地大量释放只能是短时的,就好像人类不会满足于肌肤相亲,一定要追求爱情一样。

  互联网受众其实就是我们自己,但它也确实带来了传播的变化。必须要无数个人主动选择你,一个节目才能实现传播价值。这意味着你必须更精准地服务于广大受众的根本利益,而不意味着你必须掌握掏别人钱包的套路。这些年,资本市场代行了社会研究甚至代行了文化批评,结果是推出很多类似网剧、网综、网大、网红的伪概念,钱成了唯一标准,票房高就是成功,票房低就是失败,风口天天换,文化产业似乎不断在催生着经济英雄。如果你只想着当经济英雄,其实有很多领域更能挣钱,而文化的、精神的产品另有市场价值实现的规律。在这里,你得盯着内容价值而不能盯着钱,因为文化毕竟不是钱生钱的游戏。(作者:关正文《见字如面》总导演)

  拿什么引领时代

  引领是在媒体专业操守与大众需求之间的反复考量、磨合与融合。在当前自媒体纷纷扰扰的时代,社会更需要专业性的节目来引领

  我们拿什么引领时代?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近期多档文化类节目受到热捧。冷静来看,“清流”也好,“逆袭”也好,都是时机使然。这些节目正是在众多浮躁、模仿、抄袭、千篇一律的真人秀中的一次突围,是在反智、游戏、嘻哈氛围中的高标独立。节目的成功,反映了传播者在文化建设、价值坚守、节目创新上的自信、自觉与自新,为我们找到一个讲好中国故事的钥匙,发现并开掘了观众的真正需求,引领了时代风潮。

  首要原因是传播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与坚持,深知这片土地氤氲成长的文化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从《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见字如面》《朗读者》,这种别开生面的节目创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很多人效仿欧美模式、膜拜韩国风潮的时候,这些节目坚守自己最熟悉的题材而渐入佳境,抵达当下的热度。创作者们从成语、谜语、汉字、诗词、书信这些最习以为常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寻找承载节目风骨和精、气、神的支撑。“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找到了丰沛的历史资源和文化底蕴。诗词书信有乾坤,里面透露出的意境、情怀、神采等等都是我们中国人最富生命力和独特气质的元素。而这些精髓一旦释放,能量无限。

  自信意味着不拿腔拿调,不刻意掩饰。在这些节目中,节目设计、嘉宾选手的即兴评述和发挥,真实与真诚是关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里,复旦附中的武亦姝、北大博士陈更、初一学生叶飞,即兴真实的表现都让人印象深刻,嘉宾、主持人也让人耳目一新,这些现场激发与碰撞的真实信息,来自创作者以自信开放的心态,去发现捕捉这些精彩的细节,而不是刻意去摆设。

  一个有担当的媒体不应去跟风、迎合甚至媚俗,而应自觉引领观众。这种引领是在媒体专业操守与大众需求之间的反复考量、磨合与融合。尤其在当前自媒体纷纷扰扰的时代,专业性弥足珍贵。但专业性是正襟危坐?是精深难懂?是曲高和寡?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谓的专业性是用专业理念去引领、激发和满足大众需求。

  从过去正襟危坐的说教和知识教育、到趣味性的开掘、到现在故事的讲述乃至情怀的抒发,可以说,文化类节目已经到了讲故事诉情怀的时代。文化内涵的融入,让节目增添了意趣和底蕴,让观众在娱乐中还能细细品味。在同质化节目都在浅表的游戏打闹时,这类节目真正触到了观众的共鸣与痛点。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也具有很强的民间基础。它不仅是书本里的知识,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情感共鸣、流行歌词的灵感来源,更重要的是诗词里有天地、有历史、有社会、有故事、有人生、有情怀。而书信亦如是。它们让观众领略到了爱到深处的言之切切、情到浓处的低沉婉转、悲到痛处的肝肠寸断。节目的成功也让传播者看到,原来观众并非都追求低俗浅薄,寻求感官刺激。

  “电视节目创新最重要的出发点是讲好故事,一切都为讲好以及更好地讲故事服务”。一个缺乏故事的节目是没有力量的。这里的故事不仅指参赛选手背后的故事,也指节目设计的叙事环节,更是对故事的核心——人与情感的重视。《中国诗词大会》经过巧妙设计,冲突、悬念、延宕形成很强的叙事张力。选手背后的故事足以引发观众的共鸣。在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关于选手和主持人的微信推送放大了口碑效应。

  文化节目火了,要警惕一哄而上,又形成新的抄袭模仿。任何题材和形态的产品同质化地推出,生命力都不会长久。希望它能不喧哗,润物无声,成风化人。而这需要创作者更高的智慧、更大的耐心、更开放的心态,从自己的文化中寻求滋养,用最好的故事手段,把自己最擅长最熟悉的东西做到极致,其他一切纷至沓来。

  这,才是我们引领时代的姿态!(作者:曾祥敏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香——古人的生活搭子

东方文化 2025-01-13 沈小香 0

中国瓷器——瑰宝千年炼成史

东方文化 2025-01-12 0

牡丹纹——中国传统纹样

东方文化 2025-01-10 十约日志 0

“黼黻”怎么读?——图说龙袍十二章

东方文化 2025-01-09 思明居士 0

推荐更多

香——古人的生活搭子

东方文化 2025-01-13 沈小香 0

中国古建筑乾清宫的色彩有何寓意?

建筑百科 2025-01-11 周乾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