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中体现的礼制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古代建筑的设计、布局、装饰等各个方面。本期我们来看看礼制严明的皇家建筑设计思想有哪些?
周礼古制,象天法地
建都定鼎,是历代封建王朝开国时最重要的事情。中国宫城的基本模式是《周礼·考工记》中提出的关于王城规划的基本思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种密封式的王城规划格局,是战国时期儒家所倡导的理想模式,其精神实质是尊崇至高无上的封建皇权,希望宫城建筑以布局的形式来弘扬帝王的绝对权威,并以“左祖右社”来宣告尊祖、重农的政治主张。以后历代国都的营建都或多或少受《周礼·考工记》的影响。
“象天法地”是指依天象和地理方位来营建国都。我国古代官城从营建选址、规划设计、修建完成直到使用,既要考虑天象,又要考虑五方,这就是都城规划中的“象天法地”原则。“象法天地”的内容十分丰富,具体的做法如“以象天汉”和“以法牵牛”。金中都和元大都都呈现“天汉之象”和“牵牛之象”。
城中设城,中轴对称
城中城之制,起源很早,在春秋时期筑城已广泛采用“内之为城,外之为郭”的方式,形成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城防体系。只是大多数城市依山形地貌而筑并非方城。《周礼·考工记》所记的王城之制,也只是一种体现儒家理想的王城观。真正依王城之制建起来的国都,最为典型的就是明、清北京城,其有四道城墙(第四道只建成半圈),一方套一方,坚固雄伟,方正严整,是其他方形城中城所不及的。
中轴对称之制,是中国古代宫城建筑布局的特点,其内容包括宫廷中轴线与次要建筑对称布局两个问题,与堪舆学中讲求阴阳和合、协调平衡实为一理。它是用于调整重要建筑群与次要建筑群的布局关系,即重要建筑群要位于中轴线上,次要建筑群要建于重要建筑的两侧。历史上的宫城大多位于都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作为城市的主体强调它的尊贵地位。例如,北京故宫的外朝三大殿建筑群与文华殿、武英殿建筑群,在布局上形成左辅右弼之势,后庭三宫与东西六宫的布局,也符合中轴对称之制。
皇家祭坛建筑
坛庙建筑是皇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敬天、法祖、尚贤的价值取向。在北京的坛庙建筑群有五坛八庙。五坛是指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八庙包括太庙、奉先殿、传心殿、寿皇殿、雍和宫、堂子、文庙和历代帝王庙。
城池城防体系
城池的兴建起于防御功能,历代王朝无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兴筑巩固都城,以巩固王权。城就是守备防御的墙垣。筑在都邑四周的墙垣一般为两重,内为城,外称郭。明、清北京城是中国有史以来设备最周全、构筑最坚固的城防体系。其城垣防御体系的结构包括城门、城楼、箭楼、闸楼、角楼、敌台、护城河、瓮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