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50多岁”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完成第一次改扩建

2017-08-04 11:25中新网9501

  日前,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如期完成改扩建,露出真容,预示着这座拥有50多年历史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终于完成了第一次改扩建,也预示着承担施工任务的中建总公司旗下中建八局历时三年的改扩建任务圆满完成。


  坐落在地铁一号线沿线、北京西站附近的军事博物馆,是很多来北京的游客必经的一站,也是许多老军迷最爱去的地方。然而,作为首都十大建筑中唯一没有进行改扩建的工程,同时作为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公共文化设施,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改建、扩建、抗震加固成为当务之急。2014年6月4日,由“品质保障、价值创造”为核心价值观的中国建筑建设者来到了军博,开始了近三年“改造军博”之路,并于2017年5月31日正式竣工。


  空间延续让新馆在老馆中生长


  军博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5.3万平方米,其中扩建部分约12万平方米,改造部分约3.3万平方米。“然而作为建设者,如何传承原有造型风格和展陈空间记忆,让‘旧在新中延续,让新在旧中生长’,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中建八局军博项目经理张学锋说。


  50多年前的建筑,图纸能找到的所剩无几,找到的几张也是手绘的“老古董”。为了实现“新”“老”建筑无缝对接,在设计环节沿用老建筑经典的纵向三段横向五段的构图手法,形成“新老一致”的美学节奏。细部以旧续新,抽离老馆经典的山花、柱式、檐口、柱廊等基本构成元素,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实现建筑生命的一脉相承。主体呈支撑升起形态,空间结构以汇聚升起呼应新老馆的融合,新馆在老馆中生长,实现了空间的延续,体现了历史的传承。


  在军博11000多平方米的南立面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区段长张华手里有的只是一张照片,三个月里,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外脚手脚上爬上爬下,一手拿着照片,一手拿着纸笔,一平米一平米对照,一平米一平米绘制施工图,最终,这个苏联式的标志建筑被完美还原。“最关键我还练就了一身‘蜘蛛人’的本领,”张华笑称。


  展厅不仅中国最大还拥有最大承重


  穿过南广场,从正门进入重装一新的军事博物馆,正前方就是中国博物馆里最大的展厅——中央兵器大厅。


  大厅房顶的钢屋架上悬挂了7架飞机,重16.307吨,悬挂前与悬挂后,屋顶沉降仅8毫米。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中建八局项目团队利用Tekla软件对钢屋盖进行深化设计,运用了钢屋盖整体提升安装施工技术,将这个长136米、宽64.5米、重892.2吨、面积约9千平米的屋盖,采用液压技术一次整体提升成功。“这是一个人流量极大的公共建筑,空中还悬挂着飞机,安全是重中之重,屋盖拼装完成后,我们还要利用计算机控制系统控制屋盖提升、并对屋盖变形进行实时监控,保证万无一失。”项目总工邵学军说。


  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就是展区高度高、空间大,而要陈列飞机、大炮、坦克等“大家伙”的军事博物馆的要求就更高了,因此,中建八局在整个项目施工中,采用承插式盘扣多功能速接架脚手架支撑体系,完成了面积8万平方米、最高处达24.3米的高支模施工,创造了中国应用面积最大、用量最多的高支模施工记录。


  除了空间,还有重量。这些展品全是实物,不仅大,还重。“军博楼面的承重力是每平米3.6吨。”项目部生产经理苟连奇说这话的时候云淡风轻,但事实上,这个承重是普通高层住宅楼承重的18倍,是中国博物馆中拥有最大承重量的展厅。


  纯手工描绘纯匠人还原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被誉为“刀兵王国”,陈列了铜鎏金弩机、镇远舰铁锚、三八式步枪、解放军第一辆坦克等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文物。“其实军博这个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文物”,项目执行经理任超平说。


  面对这个“大型文物”,中建八局的建设者在改扩建之初就统一了思想——修旧如旧加传承创新,在保存其建筑风貌的同时,将军博改建成一座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现代化、高水平的综合性军事博物馆。


  面对军博贵宾厅540平方米的屋顶,曾经为故宫彩绘的中国著名彩绘大师高成良亲临指导,他的门人带领团队按传统工艺,精雕细作,纯手工描绘、纯匠人还原,完美还原了屋顶的新式和玺彩绘。


  为了还原50多年前军博所使用的琉璃瓦,项目部可谓是煞费苦心,找到有百年历史的厂家,原尺寸定制打造,并在扩建新馆中采用仿琉璃釉面陶板这项新材料,在视觉效果与军博老楼琉璃瓦一致的同时,还实现了更加安全、环保、耐久。


  军博大楼顶端的圆塔托举着直径6米的镀金“八一”军徽,巨大军徽金光闪闪,耸入云端。正门上方悬挂着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金字巨匾。项目部采用特殊工艺,不破坏一分一毫的同时,对它们进行了专业的纯人工清洗。


  军博老馆的铜门是用战争时期的炮弹壳熔铸而成的,每扇铜门高6.25米,重2吨,老馆铜门经传统工艺手工操作,完美修复,同时安装了电动开关系统,解决了铜门难以人工开关的难题。


  特殊地理位置的特殊工程


  军博与八一大楼一墙之隔,与央视旧址一路之隔,与京西饭店一街之隔,作为长安街沿线的“门面担当”,中央领导、外国贵宾、各国游客的聚集地,注定了这个建筑在改扩建过程是个“不寻常之旅”。


  “现场可利用空间太狭窄了,而这个工程需要的土方、混凝土、钢筋、钢结构等材料的量巨大,材料堆场和临时设施布置必须进行科学有序的动态布置与管理。”张学锋说。


  项目北侧紧靠用地红线,为了保证形成环形道路,项目部将工程分二期施工,北侧车库工程与主楼分开施工,利用此场地形成环形道路及材料堆场。


  运送材料全是在晚上,“一到夜里,各种材料纷纷运来了,一方面要考虑运送有序,另一方面要配合施工顺序,我们给材料到场时间进行了精确排序,说要凌晨两点到,必须两点到,误差要小于5分钟。”中建八局三公司项目部物资部经理吴庆玄说。


  人生难得几回博千载难逢在军博


  中建八局的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西安指挥所,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兵转工”企业。


  一说要建设军博,立即勾起了中建八局的“老兵们”的情怀和热情。为了干好这个工程,“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老兵们”说。


  那年临近春节,北京夜间温度零下10多度,由于天气太过寒冷,为了不让过低温度破坏混凝土强度,项目员工排着队从宿舍搬出自己的取暖器,给刚浇筑的混凝土取暖。


  任超平的儿子洋洋上一年级了,期末考试试卷上有一道试题问:“最遥远的地方是哪里?”,一直生活在老家,没有到过北京的洋洋答:“北京!”。因为在洋洋心里,总也不回家的爸爸一定在很遥远的地方。


  50岁的安全主管张豪言时时刻刻将安全放在心上,一步一抬头、一步一低头成了他的标准动作,一天下来至少3万步,轻轻松松登顶运动量榜单。


  项目员工于志伟身高1.88米,有一段时间需要猫着腰钻进1.2米高的脚手架中,检查上万个楼板架体支撑点,每天3趟,每趟一到两个小时,他笑着说,“每次钻出来的时候,都感觉自己长了个假腰”。


  项目员工赵露明,2014年还是个刚走出校门的白皙“小鲜肉”,来到军博项目部后,工作地点基本在室外的他,经过三年的烈日暴晒、风吹雨淋,成功变为了黑黢黢的“老腊肉”。


  项目试验员邹锋的女朋友大老远从江西到北京来看望他,但工作走不开,女友便陪他一同到施工现场为混凝土测温,凌晨1点,小雪,在测完第323个点后,女友对一边测温一边记录的邹锋说,“咱们把结婚日子定了吧!”她说,她看到了这个男人的责任、担当,值得托付终身。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未来,中国博物馆发展10大趋势

热点新闻 2024-08-13 翁淮南 0

如何做好古建类博物馆的陈列展览?

热点新闻 2024-08-07 梁丽辉 0

这5座古墓博物馆,看得人心跳!

考古发现 2024-03-28 丁小仙 0

推荐更多

香——古人的生活搭子

东方文化 2025-01-13 沈小香 0

中国古建筑乾清宫的色彩有何寓意?

建筑百科 2025-01-11 周乾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