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们越来越崇尚「氛围感」。
相比于“悦目”,氛围感更追求“赏心”。通过营造一种情境,来获得令人舒适、放松,或者愉悦、温暖的心理感觉。
比如拍一组冬日氛围感照片,慵懒卷发+初雪纷飞+朦胧夜色,无需惊艳的五官,也能散发一种或浪漫、或文艺的美感。
再比如一些氛围感的活动,夏日露营、秋季登高、冬天围炉煮茶。迈进大自然,感受风从手指隙间穿过,恰好好处的氛围感帮我们把负面情绪阻隔在外,沉浸在当下的平和与喜悦中。
还有一些自带氛围感属性的器物,比如日落灯、香薰,有形的设备把无形的情绪放大,让人藏在温暖轻松的氛围中,释放自我。
手机上随便一搜就能找到许多营造氛围感教程,殊不知,对氛围感的拿捏,古人比现代人更胜一筹。
不刻意追求视觉效果,更强调物品、环境与情绪、精神的链接,这一点上,现代氛围感与中国传统美学有着穿越时空的契合。
古代的美人深知氛围感的重要性,女性的魅力不只在于精致容颜,更取决于气质和神韵。《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初次相见时“佳人已远去,兰麝香仍在,佩环声渐远”,佳人所营造的氛围感让张生念念不忘。
▲《风月秋声·西厢记图册》费丹旭(清)
古人如何排遣人生失意?“醉后不知水在天,满船清梦压星河”,元代诗人唐温如醉卧扁舟,看见一片星光璀璨的世界,如梦如幻。清梦满船,摆脱尘嚣的愉悦不亚于仲夏之夜星空下露营。
读书更加讲究氛围了。“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晚唐诗人李群玉的书窗外有松声竹韵,如古琴般悦耳,为读书添了一分清幽。这是多少人的理想书房啊。
焚香是个技术活,也是一件郑重的事。晚明隐士陈继儒说“焚香倚枕,人事都尽”。点燃一注龙涎香,整个身心放空,以嗅觉感受世界,在一缕缕香气中安定自己的心境,没有了权谋也没有了功利,进入了闲适自如的境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照
古人生活里的中式美学往往超出事物本身的意境美。正所谓“为腹不为目”,“目”是感官上的认知,“为腹”是圣人之怀。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的事物,能有一种击穿心灵的美。在经历了6000多年的岁月磨砺后,仍然熠熠生辉。
当我们抱着如此心境走进中国传统美学,忍不住惊叹,华流才是顶流!
丝绸之路上,敦煌依然凭借着独特的魅力,成为全世界人都心驰神往的朝圣之地。
莫高窟第45窟西壁龛内北侧左胁侍菩萨盛唐(吴健摄/敦煌研究院供图)
宋代冰裂纹的独特美感,至今还在被世界模仿。
南宋官窑青瓷弦纹三足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时期的主要裙式之一马面裙,现在世界奢侈品牌女装仍然从中找寻设计灵感。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还有空灵神韵的中国山水画、笔锋苍劲多变的名家书法、恢弘磅礴的的中国古建筑、经典传世的诗词歌赋、绝美动人的传统戏曲……
中国传统美学包罗万象、浩瀚广博,又流淌六千年,荫蔽着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从远古洞穴到秦汉质朴,从魏晋洒脱到唐代明艳,从宋代风雅到明朝清高……中式美学延绵而成一副波澜壮阔的长卷。如果只是匆匆一瞥,固然会为之赞叹,却不知这份美的背后有何文化底蕴,也不见那些微小却发光的毫末。
我们该如何去时光长河中采撷东方之美?又该如何抵达传统美学的彼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