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中国古建筑鸱吻的演变过程

2025-01-01 09:40网络11821

  鸱吻又名螭吻、鸱尾,是中国古建筑上最常见的一种建筑构件,一般用在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作为装饰。鸱吻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最初被称为鸱吻,后世的文献记载中也有螭吻、蚩吻等名称出现。


  传说龙生九子,鸱吻是其中之一,龙生于水,飞于天,人们把它放在屋脊上,除了用作建筑装饰物,也有防火的寓意。鸱吻一般是用琉璃做成的,琉璃为防火材料,不易引起火灾。鸱吻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它的演变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图腾的崇拜、对社会等级和礼制的重视。



  鸱吻的演变


  今天我们常见的鸱吻都是龙首鱼身的样子,但鸱吻的形象其实历经了几千年的演变。汉代画像砖中,可以看到房屋正脊端部凤的形象,也可以看出房屋正脊端部翘起已经略具鸱尾的雏形。所以至少在汉代以前,鸱吻的原始形象已经出现。


  到了晋代,重要建筑上开始使用鸱尾。从现存的一些雕塑、壁画可以一睹当时鸱尾的风采,看起来还略有鸟尾的形迹。鸱是一种猛禽,即现在的鹞鹰,鸱尾即鹞鹰的尾巴,和后来的龙形神兽没有关系。


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里的鸱尾形象,可以清晰地看到飞扬的鸟羽。


  到了南北朝晚期至隋代,受印度摩羯鱼形象的影响,鸱尾的样子开始改变,造型呈月牙形,突出表现鱼鳍的部分。这时候的鸱尾还是只有尾没有头的。


  唐代中期以后,鸱吻完成了从尾到吻的巨大变化。造型逐渐出现并突出吻部,张开大口吞咬屋脊,此时鸱尾的名字渐渐变成了鸱吻或螭吻。唐、五代的鸱吻,典型特征是头小尾大,辽承唐制,辽鸱也是尾巴更大一些。


辽·独乐寺山门


  宋代,鸱吻的形式和寓意逐渐确定,李诫《营造法式》卷二解释鸱尾说:“谭宾录东海有鱼虬,尾似鸱,鼓浪即降雨遂设象于屋脊。”鸱尾所表现的对象不再是鸟尾,而是鱼虬,为后来的龙生九子故事完成了铺垫。而其作用也正式被定义为消防。金、西夏的鸱吻基本传承了宋代风格。


  到了元代,鸱吻的尾巴逐渐变小、头越来越大。


  到了明清,“龙生九子”的说法占据主流,形象演化为一种龙头型装饰,张开大口咬住正脊,吻脊上方有扇形的剑把,脊后有脊兽,尾部向外卷曲称圆形。


清·故宫太和殿


  鸱吻的作用


  鸱吻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在结构上的作用,另一个则是它的寓意。先说第一个。由于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而鸱吻衔接了殿顶正脊与垂脊之间的重要位置,因而让殿顶更加牢固、严密,并有防止雨水渗入的功能。


  那鸱吻的寓意是什么呢?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上写到:“蚩者,海兽也。汉武帝作栢梁殿。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灾,可置之堂殿”。可以看出唐以前鸱吻是以一种大鱼尾巴的形象出现,寓意镇宅辟火。唐以后,鸱吻变成了龙的形象,相传是龙的第九子,口阔噪粗,平生好吞,东张西望,喜欢吞火。同样有镇宅辟火之意。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六大构件

建筑百科 2024-12-29 0

影壁——中国古建筑的隐秘之美

建筑百科 2024-12-25 0

推荐更多

京作非遗技艺之“家具榫卯33种”

建筑百科 2024-12-27 龙顺成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