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自拓跋珐建都平城,即大兴土木,建造宫殿,据记载,一共有三次建都,这无疑促使北朝的建筑用陶得到蓬勃发展。
北魏的建筑用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前代,现藏北京历史博物馆的“传作无穷”瓦当,采集于大同云岗,是北魏时期的遗物。这个瓦当当中作非字格,上下左右四格里作北魏书体“传祚无穷”四字,只能是当时官殿或太庙中所用的瓦当。同地出土的还有莲花纹瓦当,莲瓣凸起,中心为莲房,制作质朴。
“传作无穷”瓦当
《太平御览》引《郴国志》言北朝已应用琉璃瓦,在大同北魏故城遗址中,曾发现过一些琉璃瓦的碎片,胎质含细砂,釉作没绿色,比唐三彩质地稍粗和。《中国陶瓷的时代研究》中也印有北魏的绿琉璃袖陶片。可见北魏时期皇室的宫廷,已烧造琉璃砖瓦作为建筑装饰,使建筑用陶更加华美适用。
琉璃瓦屋面
在洛阳北魏官城遗址发现的建筑用陶,有板瓦、简瓦和瓦当、瓦钉,均颇有特色。板瓦呈深褐色,质地坚致,火度较高。这种板瓦在瓦头部分捏成花纹或锯齿形作为装饰,一般称为花头板瓦。瓦面经过磨削加工,上一层陶衣。面积颇大,长49.5、宽33、厚约2.5厘米,每块重达12公斤。筒瓦竹素面,里面布纹,表面刮磨光润,长49.5.径13、厚2,3厘米,重约8公斤。
北魏平成时期的板瓦和筒瓦
瓦当,主要是莲花纹和兽面纹两种,而以莲花纹最多。莲花纹又以六个双瓣宝装式的莲花,中间凸起一个圆珠,四周饰以联珠纹最为常见。径约15.6、厚1.6厘米。也有七瓣或八瓣的,形式基本相同,整齐大方,富于装饰性。此外,还有兽面纹瓦当及少量卷云纹利朱雀纹瓦当,都沿袭前代遗风。这时洛阳一带用文字装饰的瓦当已很少见。至于瓦钉皆作扁平菱形,下有长柄,菱形中又交叉成四个小菱状孔,它的用途是插在筒瓦中固定它的位置。以上几种瓦均灰陶,质量较精,打磨细致,是用于宫廷建筑的,不是一般民间建筑用陶。
动物纹瓦当
叶纹瓦当
卷云纹瓦当
砖有长方形案面砖和绳纹砖两种,为灰褐色,形制与洛阳正湾北忉遗址中的细绳纹砖相似。值得重视的是在洛阳宫般遗址中出土一种大砖,塑有神态凶猛,巨口虬须,怒目獠牙的兽面,造型生动,气魄宏伟,有很高艺术水平。分为大、小两种,大的长57、宽45、厚6厘米。打磨平整,有两孔以备穿钉。小的形制完全相同,是一种装饰在檐下墙头的贴砖。还发现过形体庞大的陶鸱尾,尾部呈扇形,胎为灰褐色。
从这些砖瓦的种类、用途及制作质量观察,可以推测是当时用于宫殿或太庙一类豪华的建筑物上的,特别是这些瓦上多刻有文字,无论板瓦、简瓦,都刻有制瓦的时间、匠人的姓名、工种和主管人员名字等。如“主”,即瓦窑主;“削人”即削瓦工;“昆人”即打磨瓦面工匠。还有“轮”、“匠”等名称。可见当时制瓦工厂生产规模很大,分工很细,工匠数量很多,仅洛阳发现的瓦文记录的工匠姓名就有两万多个。北魏统治者驱使大批制陶工,烧制建筑用陶,为建设洛阳城服役,这些瓦文是当时最可靠的历史资料。
东魏、北齐邺城布局图
在邺城遗址中,也有东魏、北齐时期的砖瓦发现,东魏所建的邺城,在今安阳县属。瓦以素面最多,质地坚致厚重,背面印有布纹,表面呈黝黑色光泽。《邺中记》载:“北齐起邺南城,其瓦皆以胡桃油油之。”可能即指这种黑瓦。简瓦成半圆形,直径约16、厚2.5厘米。瓦当的接合处打磨光滑,板瓦和简瓦上多有戳记。《河朔访古记》指出:“邺城古砖,其纪年非天保即兴和,盖东魏、北齐之年号也。又有简瓦者,其花纹年号与砖无异。”还有文字瓦当和莲花瓦当,不作宝装式,莲瓣丰满,末端微卷,直径约18厘米,造型浑厚质朴。
北魏富贵万岁瓦当
在蒙古大青山乌兰花土城子古城中曾发现北魏时期的青砖及绳纹砖、子母口筒瓦、大型板瓦、莲花纹和兽面纹瓦当,与中原同时期的形制基本相似。另在乌兰不浪的古城遗址,也发现板瓦和筒瓦,尤以瓦当最多。有些瓦当印有隶书“富贵万岁”四字,直径约14厘米。它与云岗山顶出土的“传祚无穷”瓦当风格十分相似。这里是北魏时期武川镇古城旧址,所用的建筑陶与中原一带的无甚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