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口善德源残疾人就业基地的一间工作室内,暖黄色的灯光下,七八名残疾人正围坐在一张长条桌旁,专心致志地裁剪芦苇片。在他们身后的墙壁上,挂着风格各异的芦苇画,每一幅都栩栩如生。
很难想象,墙上的芦苇画都出自这些残疾人之手。他们之中有的失聪失语,有的行走不便……然而对这些简单的材料来说,他们是最美的匠人。在他们娴熟的技艺下,一根根芦苇幻化成一幅幅精美的作品。
“芦苇画对这些残疾人而言,除了谋生,还有更重要的意义——赢得尊严!”“80后”的谷穗出生于非遗世家,也是善德源残疾人就业基地的负责人。从2008年开始,她就致力于通过非遗文化来帮扶残疾人,不仅为他们提供免费食宿,而且免费进行培训。学成之后,可以在这儿就业,也可以回到家里做代工。“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由于许多残疾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因此,每天早晨,谷穗在传授他们芦苇画制作技术之前,会先上半个小时国学文化课,有谈理想、谈人生的励志内容,也有读《三字经》《弟子规》《阳明心学》的文化内容。
来自周口市鹿邑县大杨庄的潘长江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因小儿麻痹一级肢残,在家里唯一的差事就是放养两只羊。2015年,潘长江在朋友介绍下来到这里学习芦苇画。宝剑锋从磨砺出。2018年2月,他的作品《华锦鸣禽》拍出了3万6千元高价,成功完成了放羊倌到手艺人的蜕变。如今,他已是芦苇画培训基地的负责人。
来自河北的李培培,在学习芦苇画之前,因重度残疾几乎连村子都没走出过。梅花香自苦寒来。出师后的李培培在一次参加展演途中经过黄河大桥,看着车窗外奔涌的滔滔黄河,她忍不住给父母打电话表达喜悦之情。电话里,她激动地痛哭流涕。2021年,李培培还获得了当地“三八红旗手”的荣誉称号。
初心如磐,坚守如一。十余年来,谷穗和她的就业基地成功培训残障人士九千多名,遍布河南、河北、山东、陕西、云南、黑龙江等十二个省份,近千个残疾人家庭因此点亮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之光。
“每一位来此学习的残疾人都有着激动人心的故事。就像这芦苇一样,只有经过一番熏蒸、修剪和烙烫,它才能生出超乎寻常的价值。对我来说也是如此!”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谷穗获得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青年联合会颁发的河南青年五四奖章,以表彰其贡献突出、品行高尚。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于用爱心点燃自己,用奉献照亮他人。”说着,谷穗把目光转向墙上的那幅名为《亲情》的芦苇画。画中,两只鸟儿正在哺育雏鸟,“在我的心里,他们就是我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