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筑思想首页 频道列表

罗传明:通海掌墨师、30年来全省奔波造古建

2021-04-14 09:59网络25593

  通海地处滇南,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有数量众多的文化遗址。在延绵的历史长河里,通海县境内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建筑遗存星罗棋布,通海秀山、通海文庙、河西文庙等古建筑群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叫人称赞叫绝。时至今日,通海的古建筑工匠仍坚守着传统建筑技艺,并活跃在云南各地,罗传明便是这些传统工匠中的一员,在长达30年的从业生涯中传承着一系列通海本土古老的技艺,并将其发扬光大。


  初识罗传明是在其友人的居所,他看上去虽一身质朴,却掩饰不住通海工匠那种专注、精明的特质。罗传明从事的行业是古建筑设计、修复和建盖,涉及园林、寺院等。在外行人眼里,这是一个颇为陌生的行业,对它所知不多。


  聊起古建筑技艺,还得从罗传明年少时说起。那时候,罗传明的父亲以做木活为生,以建盖通海传统民居为主。由于家庭生活困难,小学毕业后的罗传明在上初中期间便随父亲做木活补贴家用,那时他14岁。在随父亲做木活的过程中,罗传明渐渐对当地传统的木制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这种兴趣的驱使下,在其17岁时基本掌握了一个木匠应具备的手艺。


  虽说罗传明学习木工的时间并不长,但凭借对传统木制建筑的热爱,在他基本掌握木工手艺的同时,也涉及“掌墨师”这个门类。所谓“掌墨师”,简单来说就是传统修房造屋时全程主持建设的“总工程师”,他们掌握着规划设计、来料加工等一系列程序。而要成为掌墨师,大多需要十多年甚至更漫长的时间,从学徒做起。


  虽然罗传明当时随父亲学艺已经3年,但掌墨需要的是经验丰富的匠人方能完成。从时间上来说,罗传明资历尚浅,但这并不能成为让他放弃的理由。


  罗传明回忆着过去的点滴,说道:“父亲在得知我想掌墨的这个想法后很支持我,但一起干活的其他人都认为这不可能。因为我学的时间不长,有的匠人干了一二十年也不敢说能自己掌墨,这需要很好的记忆力。传统建造活动没有现代的设计方法和完整的图纸,一所房子所需要的木料多少、长短等,完全靠掌墨师的记忆和经验。”面对别人的不信任,罗传明决定试试。


  结果让人感到意外,在父亲的帮助下,罗传明第一次完成了一所房子的掌墨工作,并获得了父亲的褒奖,认为罗传明是他所教的徒弟中学得最快的。自那以后,罗传明的父亲将掌墨的任务交由罗传明完成。而原本跟随他父亲的10多名木工,也在罗传明的带领下继续从事传统建筑行业,并在传承的同时进行改进、优化和创新。


  罗传明说:“以前的老木匠遵循传统,师傅怎么教他们就怎么做。为了更好地传承通海的建筑技艺,体现通海传统建筑的美学所在,我18岁左右开始学起了木雕,并在传统民居中将‘花坊’等雕饰融入其中。”罗传明的木雕技艺不用人教,因为他本身就是做木活出身的,依靠扎实的木工功底和对绘画的喜爱,曾经上过美术班的他,经常会到秀山等古建筑较多的地方寻访各种古建筑的样式、雕刻等,并自己绘制图样,仿照旧时样貌进行雕刻。


  一段时间后,罗传明建盖的房屋因雕刻精美,富有古韵,深受当地人称赞。而据了解,从罗传明17岁到18岁这段时间,他所建盖的“一颗印”建筑就达20多所,在当地也有了些名气。


  名气使然也好,工艺精湛也罢,在罗传明的手艺得到认可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通海南山寺恰逢要建盖前殿,在当地寻找匠人无果后,他们找到了罗传明的父亲。父亲没建过寺院,在征求儿子罗传明的意见后,让儿子接下了这个活计。


  “活计是接下来了,但那几天我都睡不着,因为我也从来没建过寺院,不知如何入手。”罗传明说。虽然没有建过寺院,但通海最不缺的就是古代建筑和各种寺庙,“依葫芦画瓢”虽然显得有些业余,但这是当时罗传明最为真实的想法。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他以自家村子里的关圣宫为蓝本,对该建筑的瓦檐斜度、梁架结构等进行实地测量,绘制成图,并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后来在他的主持下,南山寺的前殿建成了。在建盖的过程中,当地灸眼寺的信徒见罗传明所建南山寺前殿古韵犹存,于是又请他为灸眼寺雕刻佛像。罗传明说:“当时我就18岁左右,虽然也没雕过佛像,但只要有机会我都愿意尝试去做、去学。”


  罗传明利用他做木工的手艺,在雕刻佛像的同时,用榫和螺丝连接,使其关节部位可以活动。佛像一经完成,便获得了当地民众的赞叹,认为通海竟有如此能人。此后,越来越多的客户陆续找到他,要他帮忙建盖或修缮寺院,而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并涉足通海以外地区的古建筑修缮和建盖,其足迹遍及红塔区、江川、个旧、红河、昆明、宣威等地,而不论在石雕、木雕还是泥作工艺的铺作线条和彩绘图案上,都延续了通海传统建筑的风格。


  多年来,罗传明在对通海古建筑的参观、调查和描摹积累中,将宋、元、明、清精湛的建筑布局形式、榫卯结构,以及典雅的彩绘图案都记在了心中,这也为后来他的团队完成宣威市西泽乡三台洞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三台洞是宣威八景之一,始建于1751年。经罗传明重建后,再现旧时雄伟壮丽。


  据了解,三台洞是宣威八景之一,始建于1751年,处于西泽河谷断崖上,因年久失修,倒塌殆尽。大约在2004年左右,因当地要重建三台洞,多家实力雄厚的设计院实地勘察后,认为工程难度较大,难以完成。三台洞依崖而建,悬崖很陡,有几十米高。但罗传明的团队经多次勘察,结合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三台洞照片,采用绳降的方式,历经半年对其进行了细致、全面测量与绘图,并完成了设计方案,而这一切都以原有样貌为基础。罗传明说:“方案完成后,当地老者对方案进行了评价,认为设计方案与三台洞的原貌基本一样。当时有人质疑,建盖的工艺上是否能达到原来的水准?我在看了老照片中三台洞的建筑工艺后回答:‘我们的工艺做出来比以前的更好。’因为滇东北一带在古建筑,特别是木结构方面的工艺并不精细,且不注重雕刻。而通海古建筑的工艺在云南都很有名,特别是在雕刻上。明清时期,建水、个旧、昆明等地的建筑,很多都是通海工匠做的。”


  经过两年多重建,2007年左右,工程完工了。重建后的三台洞依山附阁,凿岩扣柱,凭洞设殿,分为玉皇阁、文阁和武阁,整个建筑气势恢宏、雄伟壮丽,并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罗传明回忆道:“三台洞的建盖难度很大,其高度达36米左右,长60多米,宽度在20米左右,采用了传统的建筑方式,为全木质榫卯结构,其斗拱、雕刻和绘画等方面,都是按当时云南最好的样式进行制作。当时,由于找不到30米的木料,我们翻阅文献并参考了山西应县木塔等建筑结构,将木料以衔接的方式进行建盖。三台洞建好后,它的高度已经打破了当时云南木结构建筑的纪录。”


  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当地建筑行业的规范,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传承、延续通海古建筑技艺,2008年,罗传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组建了包括木工、泥工等40多人的团队。经过发展,在其30年的从业生涯里,罗传明时常往返奔走于昆明、红塔区、曲靖、昭通等地,经他设计、指挥、修复、新建的古建筑已达七八十项。


  如今的罗传明虽主要进行的是管理工作,但他对古建筑的热爱丝毫没有减退,并有着自己的打算。他说:“古建筑一直以木结构为主,但如今木资源匮乏,为了顺应这样的变化,我们也在转型,在保留原有古法技艺的同时,用现代材料制作仿古建筑,并尽量在雕刻、彩绘等方面保持原来的技艺,这个不能丢。我想做的就是将通海古建筑技艺传下去。现在,我带了不少徒弟,出师的已有四五个,他们现在仍然从事古建筑方面的工作。”


  据了解,通海现在像罗传明一样从事古建筑行业的人很多,这些人当中就有一部分是他的徒弟。牛银冲便是其中之一,从事的是古建筑彩绘。其自幼受父亲影响,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书画艺术,牛银冲上初中时便利用假期跟随罗传明从事古建筑方面的彩绘工作。在他从事古建筑彩绘的这段时间,曾在宣威、通海、红塔区、华宁等地进行古建筑彩绘,并学习古建筑设计。经过磨砺,2017年,牛银冲出师了。出师后,他除了自己接活进行古建筑彩绘外,还进行文化墙的绘制等。他说:“选择古建筑彩绘,除了自身喜爱外,更想传承通海古建筑的传统和韵味,发扬光大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这门学科。”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