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筑思想首页 频道列表

张涛:传统与科技相融,古建筑也能“体检”

2023-09-21 11:27网络12445

  在北京市东城区一栋毫不起眼的写字楼里,记者见到了“文物医生”张涛。


  作为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遗产预防保护部主任、研究馆员,张涛主要从事古建筑的预防性保护,给古建筑做“体检”,用他的话说就是“给文物治未病”。


  在张涛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设备库房。库房虽然不足10平方米,但是里面2排4层架子上摆满了先进的科学仪器,样样都是能在文物安全检测领域大显身手的利器。


  微钻阻力仪、回弹仪、应力波、雷达、红外热成像仪……介绍这些仪器时,张涛如数家珍:微钻阻力仪用于检测古建筑木构件内部残损面积和有效横截面积,回弹仪可以检测砖石强度,应力波可以测量木构件内部是否有空鼓。“通过这些仪器,我们可以将古建筑的病害程度量化、病害勘查精准化,为它们的预防性保护奠定基础。”张涛说。


  “过去判断病害,主要靠有经验的老师傅拿着锤子敲击木柱。”张涛说,老师傅通过声音就能判断木柱里有没有糟朽、虫蛀或空鼓,而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技术人员来说,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检测水平和素质,大大限制了相关文物保护工作的拓展。


  作为一个善于动脑的有心人,张涛在运用这种传统方式进行检查的同时,思考是不是能够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就如同B超、CT、核磁可以给人们做诊断,古建筑能不能做体检?对于那些“百岁老人”,张涛觉得需要运用科学手段,准确检测、评价古建筑木结构和木构件的安全性能。


  经过五年的千百次研究,张涛团队研发了用于文物检测的微钻阻力仪,可以通过电机把直径1.5毫米、45厘米长的探针逐步推进到柱子里,并把木柱内部的情况打印在纸上,就像“心电图”曲线一样简洁明了,让古建筑检测变得更加精准、高效。


  近年来,基于自身的努力和钻研,张涛先后对80余处文物建筑做过安全检测,获得国家专利5项,参与编写行业标准5项、地方标准7项,主持编著专业书籍6部,在古建筑预防性保护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


  “中国古建筑多以木构为主,在保护古建筑之前进行科学的病害检测及分析评估是最重要的。”张涛说,内部隐患往往严重威胁古建筑的结构安全,古建筑木构表面一般都有一层华丽的“外衣”,即油饰、彩画,对木构件起到保护作用,但是由于这些“外衣”的存在,很难发现木构件内部的糟朽,因此文物古建筑更应该做好预防性保护。


  据张涛介绍,我国古建筑保护经历了抢救性保护、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预防性保护三个阶段。当前,我国大部分古建筑都得到了修缮和保护,需要抢险的项目有限,预防性保护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这种前置的保护措施,可以有效地将严重病害扼杀在摇篮里,减少古建筑落架大修、挑顶大修等情况,将古建筑的稳定状态保持住。


  说起保持古建筑的稳定状态的重要性,张涛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好比四条腿的凳子,如果凳子的四条腿完好,也没有糟朽,那么凳子是很稳定的。假如其中一条腿折了或糟朽了,这时受到风吹、震动等外界干扰,凳子就可能倾斜坍塌,所以维持这种稳定性很关键。


  在张涛完成过的北京市古建筑检测中,关于雍和宫建筑群的检测具有典型示范意义。根据仪器探查发现,雍和宫西穿堂门某根柱子表面上看是完好的,但其实柱底内部已经糟朽,若任其发展整个建筑随时有垮塌的危险。张涛将病害报给管理使用单位,管理人员及时组织修缮,把病害消灭在了萌芽中,保证了雍和宫文物建筑安全。


  如今的文物保护和过去相比有了质的提升,已经从前人的定性判断进入定量判断病害程度、范围、种类的阶段。随着相关检测标准出台,从业人员可以按照标准要求的步骤和方法一步一步操作,检测结果更加科学、可靠。根据检测结果,维修人员可以“靶向给药”,进行精准施工修缮。


  采访中,张涛多次提到,从事这一行要有“情怀”。作为地道的北京人,张涛打小印象最深的建筑是天坛祈年殿,惊叹于中华民族古老的营造技艺。如今,他时常出入于北京各个公园,进行古建筑的检测等工作。“我也算是实现了我的初心,希望能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检测方法和标准,让这些古建筑保存更长时间,这也是作为新时代技术人员的职责所在。”张涛表示。


  中国有众多不可移动文物,文物预防性保护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的努力。“希望更多的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加入文物预防性保护中来,共同致力于古建筑保护,让古建筑代代相传。”张涛呼吁。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