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筑思想首页 频道列表

王其亨:如何破解中国古建筑的文化密码?

2020-09-25 11:52网络4854

  王其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及理论的教学和研究,研究专长包括中国古建筑测绘、明清皇家陵寝与园林、古代建筑图学、清代皇家建筑师“样式雷”世家、世界记忆遗产“中国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等。曾主持完成数十项世界文化遗产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的测绘、修缮设计、复原设计及保护规划,多项教学科研成果获评省部级一、二等奖。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处,位居世界第一。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建筑中蕴含着怎样的奥妙?


  世界那么大,谁不想去看看?除了自然风光,那些遍布世界各地、风格迥异、异彩纷呈的古代建筑,始终是大家百看不厌的“打卡胜地”。为何历经成百上千年,这些古老,甚至有些破旧的历史遗存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其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文化内涵?从遮风避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到区分功能,体现礼仪规制,人文情怀,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一部建筑史贯穿其间,无论是闻名遐迩的世界遗产,还是名不见经传的民居、古寺,其中蕴含着古人与自然怎样的相处哲学?承载了哪些他们看待世界的方法?


  长期以来,中国古代建筑所代表的传统建筑文化与技艺,曾经一度陷入“失语”的尴尬境地。但是从九十年前“中国营造学社”发端,中国建筑学界的学者们不断努力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价值发声。2007年“中国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正式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古代建筑不朽的价值正在不断获得世界的认同和尊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那么,打造我们文化自信的支点在哪里?中国古代建筑承载着怎样的文化价值?如何从中树立属于我们的文化自信?


  以下为本次演讲的核心内容


  很有幸借这个讲台讲一讲我从事了37年的工作,给大家讲一讲自己的一些体会。


  我们现在经济发达了,大量的人出去旅游。国内长假旅游最热门的地方,全世界各个国家没有例外,首先一定是世界文化遗产。什么叫世界文化遗产?大家一看就知道,全是古代建筑。我们现在为什么要研究古建筑?因为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这40年来急剧地发展,在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景观设计都存在盲区,而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为更多人所理解。


  我今天要讲的就是前辈们都有哪些对中国古建筑的认知,我们古建筑的价值在哪儿,西方建筑理论的强项在哪儿,它的软肋、短板在哪儿,因为这是我们的根基。你要在全世界能够安身立命,经济的强大是先决条件之一,强国背后,你的文化自信、自尊,软实力一点都不能缺失,这也是我们研究古代历史、研究建筑史的重要意义。


  我们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认知,把它作为人类智慧的遗产,也就是世界文化遗产这个奠基性的工作,是在90年前中国营造学社开创的。1929年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集结了国内的精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梁思成、刘敦桢,当然还有很多坐标性的人物。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中国的学术研究,他们通过一系列的现代田野考古、调查、文献挖掘、解读,中国建筑在当时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国际氛围下,终于登上了世界舞台。虽然音量很小,深度也不够,但是起码得到了尊重。1956年以后,国家集结了全国建筑学方面的精英,经过前后八次修改,完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这部经典著作,把中国建筑放在世界文化背景下,做了经典的概括。下面我就简单讲一讲,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


  1、结构特点凸显中国古代工匠的大智慧


  第一个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就是结构。


  结构当中有很多特点,第一个就是承重结构以木结构为主,其中包括三种结构式样:井干式、抬梁式、穿斗式,这几种方式都是根据地域来分布的。


  井干式建筑比较原始,就是木头单独砍两个榫口,一个和一个咬在一起,叠起来。这个在汉代以前非常发达,汉武帝的井干楼就如此,当然往国外一看,俄罗斯、加拿大木材资源多,仍然是这种方式。我们现在的井干式建筑集中在西南,云南的西北部和四川的西部,那个地方盛产木材,现在还有大量干栏式的建筑。


  第二种就是抬梁式,北方的宫殿、住宅都是这样,北方气候严寒,木材不容易腐朽也不容易长白蚁,抬梁式建筑安装、预制装配都很简单。


  还有一个穿斗式建筑,主要是在南方。因为多雨、潮湿,容易糟朽。靠近檐口的柱子,下边糟朽了不用揭瓦,直接拿个大锯把这个柱子锯了,接一段或者拿石头垫上来。1988年我带着天津大学的学生在做阆中保护规划的时候,阆中古城的街道上,看到店主要开店面,然后拿着大锯就把门口那个柱子给锯了,瓦都没有揭。北方同学都目瞪口呆,这种结构怎么能够做到把承重的柱子都锯掉,建筑还没事儿。这就是南方穿斗式建筑的特点,你截掉几个柱子没有任何关系。在湘西、贵州、广西的西北部,那一片有大量的穿斗式的民居。他们搬新地方的时候,楼板甚至瓦都不揭,力气大的壮汉直接扛着走,到了新地方大体摆平,不够的地方垫一垫,这就是穿斗式建筑。所有的吊脚楼,都是这种结构形态。


  你拿西方的经典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绝对没法解释中国古代建筑。我在这儿如果能够站住、站稳,按照理论力学,我脚上必须用钢螺栓把它固定住。现在所有的楼一定和土地打桩连接,这叫刚接。中国古代建筑哪个是刚接的?没有一个,从根基上就不一样。但是它的优点就在那儿摆着,蓟县独乐寺经历过28次大地震,在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摆动了好几米,最后回到原位。你们知道吗?独乐寺的柱础,考古部门一清理,就在原来的土地上夯了夯,摆了个柱础就搁上去,做模拟实验就发现,这是最抗震的。


  2、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丰富的艺术形式和组群布局


  第二个大特点,就是极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形象。其中包括各式各样的屋顶形态,还有各式各样的组群布局,最后还有一个色彩。大家读读埃德蒙·N·培根的《城市设计》,就知道在西方的建筑文明当中,它们的建筑色彩不可能像故宫那样丰富。埃德蒙·N·培根写道:你进入故宫,从天安门走进去,看到的就是一个非常辉煌的、色彩的交响乐。那可是当代的城市规划顶级权威说的这个话。


  第三个特点,就是组群布局。这也是中国特点,纵观中国古代建筑史,绝大部分建筑是趴在地上、平面展开的。比如沿着北京的中轴线走一遍,最高的建筑是正阳门,没有超过40米。然后往北走,穿过天安门到了午门,37米高,然后是整个中轴线最高大、最隆重的建筑太和殿,本身只有26米,加上8米高的台基,总共35米。然后往后到景山,再过去到鼓楼、钟楼结束。像这样的画面,在中国唐代以后遗存的建筑中,只要是组群建筑,就一定能够找到,一定能够拍到。在欧洲,包括意大利、希腊、罗马,埃及拍不到,同样这样的画面,在我们现在的组群建筑里头也是拍不到的。这是简单一个以山作为背景的建筑,这才叫景观设计。你可以到东陵、西陵、十三陵看个够,到皇家园林看个够,那绝对是世界顶级的景观建筑设计。


  1901年、1902年德国驻华的公使就跑去东陵拍了照片,记录下来当时慈禧陵的样子。他们认为东陵、西陵、避暑山庄都是人类的天才作品,是建筑和自然的对话。接着1906年、1907年,鲍世曼拿了德国政府的钱又来调查,同样写下这样的话:东陵、西陵,尤其是定东陵,是天才的设计。


  定东陵是慈禧和慈安的陵墓。这个是定东陵地形图,在平面图上按比例画了一个方格网,然后在每个交点上记录高程数字,上头黑黢黢的小点就是数据,然后由这个引出一个更精细的数据,经过计算以后就可以还原成数据表。高程数字是红色的,蓝色的是深挖下去的数字,是挖的沟壑,我们输进电脑,就可以完整地建模,反映它的平格的概念。平格的历史传承在中国有实物可证,最少存在了2300年以上。在这基础上做的方案,是在格子上头直接做平面的布局和竖向的设计。后面的一系列设计,从同治六年开始,一直到最后钦定烫样,方案定下来。深色的是天然的冲沟,地宫、宝城、方城明楼、大殿摆在台地上,主体建筑放在最好的位置,次要的建筑也尽可能放在好的地基上,实在不行,就填、垫,最后沟、壑、排水。中间的山,纵向三条叫马槽沟,前面横着大河,增加景观、汇水、排水,叫河桶。曾经它的方案之一,是让两个陵挤在那儿,还神厨库塞到前头了,结果明显很挤,就改了一个方案挪到边上去,这样也拉开碑亭到河,到瞻仰的大殿、方城明楼都拉开了距离。这个方案就一直贯彻到最后,和谷歌地图完全一样,我相信除了“样式雷”提供的资源,西方没法还原这样一个组群建筑的设计,这是值得我们自信、自豪、自尊的地方。


  从小巧精致的简单民居,到磅礴大气的皇家陵寝,中国古建筑超越实用性,逐渐赋予建筑无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制度体系来保障?“且住为佳,休辜负清风明月”,“因寄所托,任安排奇石名花”,闻名遐迩、如诗如画的中国园林给世界建筑史贡献了怎样的智慧?东西方建筑文化的碰撞产生了怎样的硕果?


  3、城市是中国古建筑的集合体


  第四个特点,就是城市。全世界延续下来至今没有中断过使用的古城,我们国家是最多的、最丰富的。成都起码有2400年以上的历史,周边的三星堆、金沙遗址没有文字,但是有刻画符号。我们不能肯定这个刻画符号一定不是文字,但是起码这些符号不像甲骨文一样可以解读。像成都这样的城市很多,我们现在的城市建设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


  我在成都长大,50年代成都是有20万人口的城市,那个城市的文化品位极高,每一条小街一定有三个店,有花店,像种花的、卖花的。有画店,全是中国画,还有一个书店。所以它从西汉以来中国的文人有许多坐标人物,在成都大量涌现。中国古代在平等交往情况下,往往是擅长吸收人家的优势文化,当然同时也发现它的短处,然后加以改造。很可惜在两次鸦片战争以后,有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心态发生了转化。当时西方确实有很多优点,比如电报、火车,后来的电灯等等。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一部分中国人,说得不好听就是崇洋媚外,急剧地开始毁坏我们的城市。但是,城市原来的环境没有改变,依托的自然资源的纹理没有改变。去年我几次回成都,就在晚上,车走之后,根据我记忆里的空间概念,街道的中心没有变化,但是到了白天一看,根本不认识,因为把老的全部拆光,然后盖高楼,一条中轴线80多公里,全世界有这样的城市吗?这就是晚清以来的现代化误区。汽车都得跑一个多小时,那是人的空间吗?


  环境决定人,你天天看到的都是光怪陆离的现代建筑。现在每年在盖的全世界最高建筑,有70%在中国,我们土地资源有限,不能不盖高层,但是盖那么多,就是孔子那句话“过犹不及”,一定是价值观出了问题。看看我们原有的城市地方的特点,人杰地灵和自然的呼应,现在我们很难找到。像一些小城市,1988年做阆中的规划,后来坚决要求他们市政府迁出去,把老城保护下来,然后做减法。还有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平遥原来有很多票号,都是金融资本。建国以后这些财神爷都没有了,这个县就变得空前贫穷。后来文物界、建筑史学界拼命做工作保护,这样的东西在中国本来到处都是,现在实在太少,这就是一个损失。有志的人还可以把中国城市好好做做研究。


  4、自然美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灵魂


  还有一个,就是园林。中国和法国景观专业的学生互相交流,法国教景观建筑教育的很多老师就问中国学生,你们知道自然美是中国人的发明吗?我们的学生答不上来。为什么有了城市,有了住宅,还一定要有园林?这又牵扯到中国人的价值观。人是两性的人,第一个生物人,有生老病死,有七情六欲,高兴了哈哈大笑,不高兴了叫、骂,但另一个方面你是社会人,你不能裸奔,也不能随意就爆粗口。起码从现在的文献可以看到,2800年前的文献描述周宣王的宫殿落成,周宣王的宫殿叫斯干,去读一读文献就很清楚,自然人和社会人得给出处。


  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例,北京四合院一到垂花门,门外你不能当“膀爷”,男的、女的起码古代授受不亲;进了院子以后,年纪大的老人可以穿个大裤衩,摇着扇子。小孩儿光着屁股,80岁的老爷爷,天热了在地上一趴,穿个大裤衩,然后小孙女在背上骑着,这样的景象在我们的院落里头经常可以看到的。门以外讲的就是礼,就是社会游戏规则,但是另一方面人的情得给出处,在院子里头,我们强调是亲情、天伦之乐,更适合的就是园林空间。建筑顺应这种价值观,宫殿、住宅一定是循规蹈矩的,甚至孔庙也是。你查查全国的方志,每个地方县里头,然后镇一级,往往都有学宫或者文庙,过去乡里面还有乡学,培养人才的地方都是这样。有没有个人能够相对自由的?当然有,孔子经常就带着学生在舞雩台,在风光明媚的、鸟语花香的地方,孔子弹琴,学生在那儿吟诗等等。这是儒家的最高境界,就是立于礼、游于艺,艺术、数学、画画、书法,还有最后成于乐,把乐和礼范畴化。宫殿、住宅是属于礼的范畴,园林属于乐的范畴,起码中国两种住宅体系,它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图式。关于园林的解读,这是刘敦桢以前的研究成果。在刘敦桢代表营造学社写总结信的时候,给了园林很高的分量,其实全世界也都知道这一点。


  改革开放以后,我带着天津大学的研究团队研究陵寝,很快就发现了陵寝,就是景观设计,就是生态建筑学、景观建筑学的意思。有了这个理解,挖出大量文献图纸,然后转到园林研究。从1985年到现在没有终止,然后意外地发现我们过去对园林的深层次研究远远不够。你比如说列入世界级遗产,也就是作为人类智慧资源的档案文献“样式雷”,那里头居然有6000多件是园林的设计图。从1982年接触这些东西以后,一直希望把这些图变成可读的,今天没有完成。因为太难,90%的图没有文字,你得把它归类,然后得实测,和实物对上,还得挖大量的文献,最后把这个文献整理到每一天所施工的那一个工程。百分之八、九十的可读的图纸,也就是今年到明年可以结束。完成这一部分工作以后,我们对中国古代建筑园林设计的认识,肯定可以面目一新。简单讲,如果没有中国,连景观专业的概念都不能成立。原来西方的园林叫garden,园艺、花匠,他们的园林就是几何布局,靠修剪。整个凡尔赛宫的花园全都用剃的方式修剪,上面剃平头,修成骨感的美,还有几个喷泉能够点缀一下风景。但是因为消耗能源,如果在游人如织的时候,突然喷泉一停,大家都不知道该看什么好。那就是欧洲的园林,早期的园林。


  在大航海时代,荷兰人最先跑到中国来,大量的中国画、中国瓷器、丝绸运回欧洲,他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画。当时英国首任驻荷兰的大使就了解到这和西方园林完全不一样,英国就借鉴这个词landscape,这叫风景。正好这个时候,曾经在康熙时候当过朝廷里的宫廷画师制作了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的铜版画。他就把这个铜版画带到了欧洲,首先到了英国,在此基础上,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自由布局的自然风景园,然后就在garden的基础上加进了一个风景那个字眼,德国人、法国人不服气,强制说这叫中英式园林,核心的内容就是自然风景园。到了19世纪中叶,美国园林设计的大师到英国学习,最后就把这个概念搬到了美国纽约中央公园的竞赛当中,中央公园是美洲第一个英中式园林。获奖的奥斯瓦尔德,就觉得叫garden不合适,你看看纽约中央公园,它有小桥流水、有建筑、周围还有风景,所以他用了一个更广泛的,人工建造物加上带有艺术倾向的,用architecture取代了garden,它的中国文化基因起码在园林上改变了世界,至于说其它方面,我相信会改变世界的,就从我的研究来讲,和现在的时代潮流,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所有建筑城市、规划的本体,这个思想西方从来没有,今天的建筑教育没有,但中国几千年一直延续这个思想,今天仍然如此,我们应该继承,应该让它走向世界。


  复古、怀古的做法,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我们在这方面还是太缺失了,如果有一流专家设计、施工,可以保持原汁原味、原材料、原工艺,复建古建筑何乐不为?但是起码在目前它不是文物,也不能按照文物标准来同等对待,但如果做好了,它就有传世的价值。


  受中国影响,东亚的建筑体系以木结构为主,按照中国古代建筑的实践经验来看,这种建筑每20年必须要翻修一次,如果不翻修,木结构会全部糟朽,摧枯拉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翻修以后,按照惯例,一揭完瓦,大量的椽子、弯板、檩子就得换,多的甚至要换到百分之七、八十。换完之后,这个东西还是不是文物?我们长期遇到这个问题。瓦不换房子要漏,文物的主体保护不下来,因为这个琉璃瓦爆了釉要吸水。现在我们正在展开研究爆釉以后重新烧釉的技术,但是目前这项技术还没成熟,不能使用。油漆也是这个问题,新上油漆用不到十年,用五年看着就跟旧的一样,再过个十年肯定要爆,要裂。涂着大红漆的柱子全都爆了,开裂了,破破烂烂的,但是里面依然保存得很好,那要不要重做?经过反复商量,决定外面重做,里面要原汁原味的保留,舍车马保将帅,这个方针在今天中国的古建筑修复当中大量应用。


  我们有没有可能利用现代技术,把一个商代青铜器上的铜锈全部除掉?这个技术绝对有,但是如果把这个当做文物博物馆事业的一个基本规律的话,那整个文物界全都要完蛋。所以说修旧如旧要掌握三条原则:第一条是真实性,第二条是最小干预,第三条是可逆性。如果这样对待文物,那就不会有错误。


  “一家样式雷,半部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学界流传的这句话,背后是清代宫廷建筑匠师家族长达两百多年的繁盛历史。“样式雷”包含的图档和烫样,不仅成为一把打开中国古代建筑宝库的珍贵钥匙,也成为凝聚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究竟是什么样的制度成就了“样式雷”?“样式雷”又如何代表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设计水平?


  第一代“样式雷”雷发达江西九江永修县梅棠镇新庄村人


  5、独特的工官制度是中国古建筑的基石


  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里,有一个工官制度,古希腊、古埃及、古罗马,都没有延续那么长时间的一套建筑文化传统。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里就有“工”字的写法,还有“巫”字的写法,“巫”就是“工”字里头加两个“人”,最后还有司空、司徒等官职。从现存的文物当中也可以看到,当时很多工匠的姓名刻在青铜器上,刻在竹木简里,刻在甲骨文的板片里,这个传统在周代形成了《周礼》,然后一直延续下来。


  清代继承古代的传统,凡是工钱、料钱超过一千两白银,一定要设一个宫廷指挥部,当时叫钦工处,同时设立一个审计机构,叫勘古处。他们经过审查以后,认为没有舞弊,再上报到皇帝那儿,皇帝转给户部,然后再拨银子开始修。北京设立办事机构,工地设立办事机构,其中有一个样式房,还有一个相当于今天会计师的机构,专门做预算、决算。这样形成一个管理机构,承担设计一直到建筑施工的就是“样式雷”家族。这个家族放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比较,是无与伦比的,全世界其它文明样式中没有可以超越这个家族的。它的设计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包括运作体制和相应的设计程序、设计理念,涵盖了宫殿、住宅、府邸、园林、坛庙、陵寝等等,甚至还有工厂、衙署,然后从设计方法来讲,选址、勘测一直到设计、施工、施工管理等等,他们画的西陵的全图,非常漂亮,他绝对是一流的大师。


  现存最大的组群性的“样式雷”烫样,唯一的一件就是慈禧、慈安陵墓的,在故宫保留。现在绝大部分“样式雷”烫样在故宫,在德国国家博物馆大概有四件“样式雷”烫样。然后这是慈禧的地宫,从下面往上怎么做?还有表现图,没做出来之前要给皇帝汇报。这就是慈禧的座驾叫木兰艭,图学表现的成就也非常高。细节的设计,任何人看了都得惊讶,因为画得太细了,你看这个一个大型的表现图当中,彩画里的房子都画出来。还有各式各样的烫样、透视图,然后还有内檐装修的设计,屏风,景泰蓝。这个船好摩登,今天放到我们北海、颐和园,夏天热了把它拉开,平时风和日丽,晒晒太阳。还有这个更摩登,谈恋爱的时候小两口坐这个船,颜色可以变化,软装修,这个绝对可以走向世界。还有图层也是非常现代的技术,一个很简单的常在、答应的天落池,就是一个墓穴,然后它分层级,最后也画了一堆图。这个在古代叫层层样子,这里头有个经典个案,要表现这个三度空间,它一样,各个纵剖面、横剖面都得出现,然后这个放在什么位置?是我们的研究成果,原来的图没有一个字是干什么用的?什么时代的?什么项目的?最后我们当福尔摩斯,很精准地和它联系起来。这是咸丰的定陵的图对应的剖面,对应的横剖面、纵剖面,它所在的位置,还有图层更多的十几个层。这就是圆明园的大戏楼,颐和园和故宫还保留一个,然后它有非常复杂的升降机,一定尊重原有的环境。所以没有一个陵寝方位是一样的,前后的布局是一样的,但是有一条,所有建筑一定和环境对话,一定和彼此之间对话,一定有很好的生态景观。


  6、中国古建筑蕴含深厚的价值观


  西方为什么很长时间瞧不起中国建筑,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深度地解说价值观。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最核心的就是尊重大自然,用《中庸》里头本体论的话,人生的、社会的最高境界,极高明而道中庸,叫参天地、赞化育,现在我们耳朵都起茧子的一句话,天人合一,你查查我们的古代经典,有天人合一这四个字吗?只有董仲舒叫天人感应。最高境界是范蠡最早提出来的,人与天地参,什么意思?当然存在客观规律,我们可以认识它,可以根据认识的规律,所谓天道,然后顺应它,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这就是这个文明几千年长盛不衰、一次次落下去再起来,没有中断的一个奥秘。刚才讲到慈禧那个,一堆图改变了设计朝向,核心的问题就是遵照典礼之规制,什么样等级的建筑不能够逾越,这是一个设计的要点之一,它就只能在皇帝的左右选,那就受限制。第二条更本质、更重要,所有的典礼制度,你比如等级制度,必须服从于环境,叫做配合山川之盛势,就是一定和自然环境充分地结合,你和自然环境,和既有的环境对话,你感觉到最好的就是好风水。


  明皇陵、清皇陵的设计意图完全是这样,整个设计方案,选址、规划、设计,就是围绕这个转。那个图,一堆设计图非常精准,因为它有很精准的地势测量,然后竖向的设计都有。什么地方开沟?什么地方挖河?因为地势高差大,雨季来了以后,及时把洪水排出去。然后把最要害的建筑一定放到最坚实的地基上,按照这个思路,最后处理得非常好。另外,我再讲一个风水的价值,如果你轻易忽略,那中国古代就没有城市,没有园林,也没有农业。风和水,我们这个合成词用得很聪明,风土、风情、风俗、风气、风貌我们都可以用于现代的工程实践。我们修那么多高速公路,工程地质灾害最重要的要素是哪两大要素?不用说,答案已经在那儿,风、水。我们地球演化,如果没有风和水就没有土壤,就是风化过程、搬迁过程。我们生存的空间、农业全是这样一个过程产物。像都江堰这样的无坝工程,西安灵渠,还有郑国渠,没有郑国渠就没有八百里秦川,这一工程一查文献,背后的地理就是风水。因为中国古代风水就是地理,地理就是风水,是同义词。所以在现代的生态建筑学,景观建筑学当中,土地资源是头一位重要的。


  最后回到一句话,讲那么多,要解读中国古代建筑真正在人类历史上的价值,是它里头的大智慧。就是它怎么样思考建筑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每个个人的健康发展的关系,这里头的智慧,比西方几千年来的建筑文化相应的思维要深刻得多,也更有未来挖掘、借鉴、弘扬的价值。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