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吾国吾乡首页 频道列表

南禅寺唐塑:中国最早的寺院彩塑造像遗存之一

2022-08-22 14:18佛教建筑22498崔元和

  南禅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阳白乡李家庄村西侧岗峦上。寺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158平方米,由东、西两个院落构成。


  位于西院的大佛殿为唐代建筑,其初创年代已不可确考,从殿内现存大梁墨书题记看,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也是国内唯一尚存的唐武宗“会昌灭法”之前的木构佛教殿宇建筑。


南禅寺平面图


  大佛殿内原有唐建中年间重建时的彩塑17身,现存14身。此坛彩塑自唐建中三年塑绘完成后,虽经后世数次补塑、重装,仍然保存了唐代原有的题材内容和样式风格。


  盛中唐之际以丰腴为美的造像风格尚存。此坛彩塑,除迦叶造像外,其余佛、菩萨、天王、善财及阿难造像,均面相丰盈、肢体健硕、耳大垂肩,与敦煌莫高窟等盛中唐佛教造像的样式风格基本一致。此外,坛上四尊立式菩萨均做S形站姿,是印度帕拉菩萨造像样式对中国唐代菩萨造像影响的例证。


  唐代流行的穿着、装饰犹存。坛上立式菩萨上身袒露,项佩璎珞,胸前斜扎络腋,肩绕披帛,脐下系短裙,下着贴腿窄裤,跣足。头上青丝均挽作高髻,旁插钿花装饰。此种穿着、装饰,受印度笈多、帕拉造像影响,是唐代菩萨衣饰的主要特征,与莫高窟、麦积山等处唐代菩萨造像颇为相近。


南禅寺大佛殿 佛右后侧胁侍菩萨像


  唐代重要纹饰图案基本保存。坛上释迦牟尼佛右侧塑有一尊立式菩萨,腰系短裙,右胯短裙上面现存一幅童子坐卧画面;坛上释迦牟尼佛身后背光上,现存山石、水波、树木、云朵等图案,大多属于唐代塑绘的原有题材内容。据此可知,此坛塑像虽经后世补塑、重装,外层图案色彩已有所改动,与原塑不尽相同,但一些重要的图案画面、题材内容,仍然较好地保存和传承下来,实为珍贵。



  唐代须弥座基本保持原样。佛坛中央释迦牟尼佛所坐须弥座,横切面为等边六棱形。束腰以上叠涩、上枋部分,被须弥座上铺设的双重座幔垂搭遮掩,仅有两身摩羯鱼首露出;束腰两侧,各置蜀柱一根;束腰正中棱面与两侧棱面交汇处,各塑侧卧力士一身,呈肩膀奋力抬扛须弥座状;正中置一壸门,壸门正中塑置青鬃金毛狮子一身;束腰下有叠涩三层,中间一层做覆莲状;叠涩下置须弥基座,基座与最下一层叠涩间再做一层束腰,每一个棱面交汇处仍置小蜀柱一根。佛直接坐于须弥座上,而不再于须弥座上置莲座,是中晚唐五台山及周边地区佛座制作的基本样式。此样式之主要特点,在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佛坛中央释迦牟尼佛所坐须弥座上有同样体现。


南禅寺大佛殿佛坛须弥座


  此坛唐塑在中国古代佛教造像史乃至思想史上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此坛唐塑是中国内地目前所知塑绘年代最早的一坛泥质彩绘造像遗存。也是目前所见制作时间最早的一坛“华严三圣”造像。几乎可以肯定,南禅寺不会是“华严三圣”的始创寺院,有可能仅是对五台山地区开风气之先的名寺、大寺的模仿或跟进。但此坛造像仍为后人认识和研究中唐之际五台山及中原地区的华严造像提供了实物依据。


  2.由身着螺旋纹铠甲的骑狮文殊及于阗王、善财童子构成的组像,是国内所见制作时间最早的“护国文殊”和“新样文殊”遗存。当然,此组造像亦应非南禅寺首创,或也是模仿、借鉴五台山其他名寺、大寺题材样式而成,但同样为我们认识和探讨中唐以降文殊题材造像乃至文殊信仰变化提供了实物依据。


  3.大佛殿佛坛善财参访摩耶夫人的造像,是大乘佛教的“菩萨行”思想和实践,通过“像教”方式的又一精彩表述和体现,也是印度大乘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结合后,佛教造像进一步中国化的又一生动例证。


南禅寺大佛殿唐塑


  南禅寺大佛殿的所有唐塑,以不同的呈现形式分别收录在新书《山西国宝精华·南禅寺大佛殿唐塑》及《和光静影·南禅寺大佛殿唐塑》中。书中所有图片均由专业文物摄影团队进行实地拍摄,忠实还原了两组彩塑的现状,为读者提供了最大的欣赏空间。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五台山南禅寺唐代彩塑赏析

庙宇寺院 2021-03-12 0

山西十大佛教古建筑分别是哪些?

庙宇寺院 2020-07-24 拯救古建 0

推荐更多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旅游隐忧

乡村振兴 2024-05-28 罗丹利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