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几张简图看懂古建筑之屋顶(二)

2017-04-25 15:38马蜂窝21783ww9981(武汉)
  在“茅茨土阶”时代,用茅草覆盖屋顶,其结构交接处只得用泥压实,瓦代替泥之后,促成了屋脊的形成,砖的生产为屋脊的艺术化创造了条件。

  正脊,又叫大脊、平脊,位于屋顶前后两坡相交处,是屋顶最高处的水平屋脊,正脊两端有吻兽或望兽,中间可以有宝瓶等装饰物,称脊刹。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均有正脊,卷棚顶、攒尖顶、盝顶没有正脊,十字脊顶则为两条正脊垂直相交,盝顶则由四条正脊围成一个平面。汉朝以前,正脊平直,汉朝起正脊开始出现两端翘的曲线,这种做法盛行于唐、宋,到明、清时期,则多恢复直线。

  垂脊是中国古代屋顶的一种屋脊。在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的建筑上自正脊两端沿着前后坡向下,在攒尖顶中自宝顶至屋檐转角处。

  戗脊,qiàngjǐ在有不同方向的承梁板的屋顶中,其两个斜屋面交接处所形成的外角。又称岔脊,是中国古代歇山顶建筑自垂脊下端至屋檐部分的屋脊,和垂脊成45度,对垂脊起支戗作用。重檐屋顶的下层檐(如重檐庑殿顶和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的檐角屋脊也是戗脊,称重檐戗脊。对庑殿顶自正脊两端之房檐的屋脊,一说也称为戗脊,但另一说为垂脊。戗脊上安放戗兽,以戗兽为界分为兽前和兽后两段,兽前部分安放蹲兽,数量根据等级大小各有不同。注:戗-反,如戗脊。发戗-起翘

  围脊是中国古建筑屋脊的一种,是重檐式建筑(例如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等)的下层檐和屋顶相交的脊,由于围绕着屋顶,故名围脊。围脊四角有脊兽,根据等级不同,分别为合角吻(吻兽)或合角兽。

  脊刹位于正脊的正中位置,装饰的样式多种多样,有宝瓶状、宝塔状、楼阁状等。


  平顺龙门寺大雄宝殿正脊脊刹狮驼宝瓶



  平顺龙门寺后殿正脊脊刹二层重檐十字歇山楼阁



  洪洞广胜寺上寺地藏殿正脊脊刹中间狮驼宝瓶,两边坐二力士



  洪洞广胜寺山上弥陀殿正殿脊刹风字牌中书“皇帝万岁”



  洪洞广胜寺上寺毗卢殿正脊脊刹与鸱吻中间青狮驼三层宝瓶,两边白象驼二层宝瓶。



  稷山稷王庙大殿正脊脊刹中间三层亭阁,两侧狮驼宝瓶,亭塔上均有铁花。



  蒲县东岳庙正殿正脊脊刹、鸱吻中间宝塔状,两侧狮驼单瓶,上面均插宝瓶状铁花。



  万荣稷王庙正殿正脊脊刹三座楼阁式



  隰县小西天文殊殿脊刹三神兽驼宝瓶,间隔相轮塔。



  隰县小西天正殿正脊脊刹三神兽驼宝瓶,间隔相轮塔。



  芮城一古建筑正脊脊刹中间三层楼阁,两侧青狮、白象驼宝瓶。



  芮城永乐宫东线关帝庙大殿脊刹脊刹低矮,单檐房屋。



  陵川北吉祥寺前殿正脊脊刹狮驼宝瓶



  清式龙吻构件图



  正脊的两端安装脊饰构件始于战国,秦汉时期逐渐丰富。



  五台南禅寺大殿鸱尾唐仅见尾部,无明显吻。唐代建筑,鸱尾为近代仿制。



  平顺天台庵大殿鸱吻吻部、尾部齐全。唐代建筑,鸱吻为金代烧制。



  洪洞广胜寺上寺弥陀殿正脊鸱吻元代建筑,鸱吻为明清烧制。



  稷山稷王庙正殿正脊鸱吻明清建筑



  平顺龙门寺大雄宝殿鸱吻宋代建筑



  万荣稷王庙正殿鸱吻宋金建筑



  稷山青龙寺正殿鸱吻金代建筑



  隰县小西天正殿鸱吻明代建筑



  芮城永乐宫龙虎殿鸱吻元代建筑



  陵川北吉祥寺前殿正脊鸱吻宋代建筑

  螭吻,又名鸱尾、鸱吻,龙形的吞脊兽,龙之九子,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吻,本意为兽类的嘴。

  鸱,一种凶猛的大鸟。鸱尾在晋以后大量使用,至迟在晚唐时期鸱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鸱尾突出了“吻”的形状,张口吞脊,“吻”的张合很有力度,此后,人们以“吻”为此构件的特征,开始将鸱尾改为鸱吻。五代时最早出现鸱吻的名称,宋代的实物大多数是鸱吻的形象,但《营造法式》中仍称鸱尾。金代沿袭宋制,整个鸱吻就是一条龙的形象。辽代的鸱吻保留了唐代鸱尾的鳍的形式,鸱吻鳍部分依然明显,但背兽成了以后各代鸱吻的模式。元代鳍开始退化,演变为边缘纹饰,尾部开始向上卷曲。明清的鸱吻大多安上剑把,俗称“剑把吻”尾部已完全向内弯曲。

  中国木构建筑,最怕遭遇雷击、雨水,它是人们防雷防雨的希望。它们也有建筑功能。屋脊的坡度,会使脊瓦下滑,交梁上需要铁钉固定。为了保护铁钉免受雨雪侵蚀,角兽就用来当做铁钉的帽子,并起到装饰作用。垂兽,戗兽,套兽,也都是一样的作用。唐宋时,还只有一枚兽头,以后逐渐增加了数目不等的蹲兽,到了清代形成了今天常见的“仙人骑凤”领头的小动物队列形态。

  脊兽,包括垂兽、戗兽与走兽。古建筑屋顶上的几条脊的端部安装脊兽,最早出现于汉代明器,当时多为翘起的简单构件。南北朝多在垂脊立砌素面砖,宋辽以后垂脊兽头已发展为不可缺少的艺术构件,明清时,垂兽的形象更加生动逼真。戗脊兽头与垂脊兽头基本相似,称之为戗兽。戗兽前立有蹲兽或走兽,走兽是出现比较晚的屋顶饰物,隋唐时期的建筑尚未发现实物,虽然宋代已有使用,但不普遍,《营造法式》中规定最多可达八枚走兽。清代的走兽无论是文化内涵还是艺术形式都发展到最为完善的程度。


  清代走兽队伍最前面的骑鸡仙人,而在宋辽金时期为傧伽或力士。



  骑鸡仙人,传说齐国国君齐闵王,一次作战中失败,来到一条大河岸边,走投无路,后边追兵就要到了,危急之中,突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齐王急忙骑上大鸟,渡过大河,逢凶化吉。古人把它放在建筑脊端,也表示骑凤飞行,逢凶化吉,会带来绝处逢生的好运。


  套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脊兽之一,安装于仔角梁的端头上,起作用是防止屋檐角遭到雨水侵蚀。套兽一般由琉璃瓦制成,多为狮子头或龙头状。图为蒲县东岳庙正殿套兽。

  垂兽,又称角兽,是中国古建筑上垂脊上的兽件,是兽头形状,位于蹲兽之后,内有铁钉,作用是防止垂脊上的瓦件下滑,加固屋脊相交位置的结合部。宋《营造法式》规定:官式建筑的垂脊端部用垂兽。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上都有垂兽。


  戗兽,中国古代建筑戗脊上的兽件,戗兽是兽头形状,同垂兽形式,将戗脊分为兽前和兽后,兽头前方安放蹲兽,有镇妖驱邪、防雷和固定屋脊等作用。

  走兽,又称小兽,屋顶檐角所用装饰物。走兽所处的位置,在垂脊、戗脊的下端,正是几坡瓦陇上端的汇合点,为封护盖住交会线的连砖的上口,必须在连砖上覆盖脊瓦;因其斜下,若无措施不免有下滑之虞,故在交梁上需用多数铁钉加固,为掩饰铁钉的痕迹和防锈,于是在钉帽上加饰了一系列的小兽形象,起到美化建筑的作用。后来建筑技术不断发展,屋檐部位不需要加铁钉,而走兽的形象却保留下来,成为建筑等级的标志和建筑装饰构件。根据建筑物的体量大小定其使用数量,一般采用单数,太和殿用10个,属于特例。其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多为有象征意义的传说中的异兽。

  北京故宫太和殿脊兽

  《大清会典》上说这些琉璃釉面小兽的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其中天马与海马、狻猊与押鱼之位可置换。如若数目达不到9个时,则依先后顺序,小兽的递减是从后面的行什开始的。故宫太和殿为等级最高的古建筑,角脊之上排列着10个小兽,其顺序为:“一龙二凤三狮子,海马天马六狎鱼,狻猊獬豸九斗牛,最后行什像个猴”,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屋脊的顶端为骑凤仙人,后面依次排列鸱吻、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hangshi(含排行第十的意思)。


  陵川北吉祥寺前殿宋代遗构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黄绿琉璃剪边。

  瓦,解决了建筑防水的问题,也为展示建筑艺术提供了材料。灰瓦在南北朝以前普遍使用,现存的唐代建筑屋顶布满灰瓦,风格古朴凝重。北魏时由西域传入琉璃技术,宋辽金时期琉璃瓦成了屋顶剪边的开端,元代建筑出现满布琉璃瓦的屋顶,明代许多建筑已全部安装琉璃瓦件和脊兽,清代除民居外,几乎全部琉璃屋顶。琉璃瓦做法有全琉璃和琉璃剪边两种做法。

  瓦按材质分为琉璃瓦和布瓦,琉璃瓦表面有釉子,光滑美丽,坚固隔水。布瓦又叫青瓦,质地松,有气孔。面瓦按用途分为筒瓦和板瓦。筒瓦为半圆筒形,起覆盖背水作用。板瓦是凹弯形,凹弯朝上一块接一块形成瓦沟,起接水淌水作用。


  屋面按铺作形式分为大式和小式,大式瓦作是用筒瓦骑缝,特殊脊瓦,吻兽装饰。小式瓦作没有吻兽,多用板瓦。整个屋面的面瓦除脊线和檐头外的大面积部分叫瓦心。如果瓦心的用瓦与脊线檐头的用瓦不相同的屋面叫剪边屋顶。古代用瓦分等级,黄色琉璃瓦为最尊,只能用于皇室和庙宇;绿色次之,用于亲王世子和群僚;一般地方贵族用布筒瓦,劳动平民只能使用布板瓦。

  勾头也就是"瓦当"。瓦当是元代以前的称呼,到了明清时称为"勾头".勾头端部表面的纹样,内容非常丰富.在各个时代也都有当时的特色,并且纹样种类有一定的变化、发展.因此,根据勾头纹样甚至能判断出其生产的年代。

  滴水,在屋檐下,为防止雨水等室外水直接流下而侵蚀墙体,在边缘设置的内凹型构件,叫做滴水。又说勾头滴水统称瓦当。


 
  滴水基本形式分类似曲凹的长方形和类似曲凹的三角形两种。



  勾头的形状分为半圆和整圆,按内容分图案勾头、画像勾头和文字勾头三种。



  屋顶的侧立面称之为山面,明代以前多为透空式,并装有悬鱼和惹草等装饰构件,明代多为砖山花墙,并做砖或琉璃博风板,明代前多用木制博风板,清代延续了木博风板的习惯。

  正吻,也称“吻”、“大吻”,建筑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构件,多为龙头形,龙口大开咬住正脊。

  博风板,又称博缝板、封山板,宋时称搏风板,用于中国古代的歇山顶和悬山顶建筑。这些建筑的屋顶两端伸出山墙之外,为了防风雨雪,用木条钉在檩条顶端,也起到遮挡檩(桁)头的作用,这就是博风板。在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中,搏风板比较宽大,而且有美观装饰作用。板下正中作悬鱼,两旁作惹草(云状装饰物)。

  桁,héng,梁上或门框、窗框等上的横木,檩、槫的别称。

  悬鱼,位于悬山或歇山建筑两端的博风板下,垂于正脊。悬鱼是一种建筑装饰,大多用木板雕刻而成,因为最初为鱼形,并从山面顶端悬垂,所以成为“悬鱼”。

  惹草,钉在博风板边沿(一般处于檩头位置)的三角形木板,绘制或雕刻与水有关的形象在观念上有防止建筑失火之意。

  垂兽,是中国古建筑上垂脊上的兽件,是兽头形状,位于蹲兽之后,内有铁钉,作用是防止垂脊上的瓦件下滑,加固屋脊相交位置的结合部。宋《营造法式》规定:官式建筑的垂脊端部用垂兽。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上都有垂兽。

  套兽,中国古代建筑的脊兽之一,安装于仔角梁的端头上,起作用是防止屋檐角遭到雨水侵蚀。套兽一般由琉璃瓦制成,为狮子头或龙头状。

  角兽,亦称角石,位于台基四个转角处的兽形物件,多为石质雕刻,多起装饰作用。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浅析中国古建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建筑百科 2025-01-15 李明 0

光油技艺为故宫古建筑增彩

建筑百科 2025-01-13 周乾 0

中国古建筑乾清宫的色彩有何寓意?

建筑百科 2025-01-11 周乾 0

推荐更多

香——古人的生活搭子

东方文化 2025-01-13 沈小香 0

中国古建筑乾清宫的色彩有何寓意?

建筑百科 2025-01-11 周乾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