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应天府书院——北宋最高学府

2019-07-24 16:52网络16513

  应天府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书院坐北向南,占地面积52亩,三面环水,一面紧邻古城城郭,庄严巍峨,沉稳厚重。书院由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


  应天府书院又称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都书院、南京国子监,在北宋时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嵩山的嵩阳书院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史载“州郡置学始于此”。与北宋同时期多设于山林胜地的其他书院不同,应天府书院设立于繁华闹市之中。随着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府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宋史》记载:“宋朝兴学,始于商丘”。



  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1998年4月29日,国家邮政局在商丘举办了“四大书院”邮票首发仪式。2015年3月13日,应天书院被列入“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书院建立初始,整个书院布局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牌楼、大门及东西侧门,前讲堂及东西侧门、明伦堂及东西配房、藏书楼及东西侧门,馔堂、教官宅、崇圣殿、东西偏房、魁星楼及东西廊房。


  靖康国难时(1126年),金兵南侵,中原沦陷,应天府书院被毁,学子纷纷南迁,中国书院教育中心随之南移,应天府书院没落。历朝虽有人曾重修书院,但未能成功,今天应天府书院只剩下残存的建筑,供人瞻仰。


  应天府书院选址在归德府古城湖畔边,古城有商丘作为华夏之邦商品、商业、商文化发祥地之隐喻。应天府书院坐落在城湖东南角。


  连接外部环境与书院的是状元桥



  走过状元桥,就是书院的大门,大门匾额上印着“应天书院”四个字。


  进入应天书院的大门,迎面而来的是前讲堂及东西侧门


  原大成殿内立有孔子及其弟子的牌位,明伦堂为学堂,这两座建筑均为歇山式建筑。大成殿为祭孔之地,明伦堂为应试地。


  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宋真宗因追念太祖,将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处宋州(今商丘)改为应天府,书院被命名为应天书院。受到宋真宗赞赏,应天书院于1009年农历二月二十四日取得了官学地位,该书院正式被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学院的基本课程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博涉百家九流之说”。强调“夫善国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劝学之要,莫尚宗经。”学生会按照不同专长而入读各项分科,课程主张学以致用,提倡实地考察,即所谓“明体达用”。


  1028年,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晏殊任应天府留守,邀请硕学名儒王洙和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并聘范仲淹为书院主持。由于范仲淹、王洙等人的努力,应天书院声名远播,成为北宋知名学府。1035年,应天书院改为府学,正式编入官学系列。



  范仲淹执教应天府书院时,经常教导学生要“从德”,而不能仅以科举仕进作为求学的最终目的。范仲淹说:“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在“经济之才”的总要求下,还要培养专业人才。他亦把“德”说成是人性所固有的,他主张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且首先注意德。在他提出的“为学之序”中,学、问、思、辨四者也是最后落实到“行”上。


  1043年,宋仁宗下旨将应天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之一。及后曾在书院任教,盛极一时,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在四大书院中,因为应天书院成立最早,所以位居“四大书院”之首;应天书院在1035年改为应天府府学,1043年又改为南京国子监,其地位高于地方一般的官学,所以,应天书院的一个很显著的特点便是一所典型的官办书院,这也是应天书院成为“四大书院”之首的另一个理由;北宋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独应天书院设立于繁华闹市之中,特别是随着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书院逐渐发展成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应天书院组织较为完备,主讲、助教、说书、讲授官皆由朝廷任命,各司其事;应天书院与科举关系甚为密切,且教学有方,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学生“相继登科”,还有不少“魁甲英雄”,这些,也非其他书院所能比拟。


  1127年,宋高宗赵构于应天府即皇帝位,不久迁都临安(今杭州),书院遂毁于兵火。元初虽建有归德府学,但规模大减。1508年,黄河決口,书院遺遇水患。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归德知府郑三復继承范仲淹的治学精神,建范文正公讲院,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兴学校,在范文正公讲院的基础上建立“归德府中学堂”,书院的历史使命至此完成。


  应天府书院伴随了北宋168年的政治生涯,对于北宋的政权巩固、人才培养和教育普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千年来的中华教育史上,其地位没有能取而代之的。



  应天府书院在物质基础支撑、政府倡导支持等背景下应运而生。


  第一,商丘交通发达、经济繁荣。商丘自古为战略要地,它“南控江淮,北临河济,彭城居其左,汴京连于右,形胜联络,足以保障东南,襟喉关陕,为大河南北之要道焉”。所以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升为南京,与首都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北京大名合称四京,居于陪都地位。当时的商丘,紧邻汴河,交通发达,隋唐五代以来,商旅辐辏,“实一方之都会”。商丘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易于灌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于农耕,其次,家庭手工业相当发达。


  第二,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士人求学需求很大,却苦无其所,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起到了填补官学空白的作用,为广大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场所。


  第三,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宋初提倡文治,但国家一时又无力大量创办官学,故朝廷对书院给予多方面的表彰和赞助。像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都得到朝廷赐书、赐匾额、赐学田和奖励办学者等不同形式的支持。


  第四,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的制作与手写本相比,变得极为便利。书籍不再是珍藏品而是公众都可以拥有的,才有可能使书院拥有丰富的藏书,并真正成为面向社会的教学研究场所。


  在历史上,应天书院也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应天府书院伴随了北宋168年的政治生涯,对于北宋的政权巩固、人才培养和教育普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范仲淹主讲该书院的过程中,率先明确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匡扶“道统”的书院(学校)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之士大夫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由此推动了宋初学术、书院(学校)学风朝经世致用方面的转变;后来又通过“庆历兴学”的若干措施,肯定、鼓励了这些成就,进一步推动了北宋书院的发展,明确了学术、大师在书院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地位。


  有一所书院,一座古城就有了灵气与风韵;有一所千年文化积淀的书院,一座古城就有了文脉和灵魂。即使是复建的书院,但应天书院在历史地位上是不可撼动的。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秉承应天书院精神 弘扬应天书院文化

建筑百科 2020-08-10 李岩 0

浅谈中国古代书院的兴衰史

东方文化 2020-05-29 北斗维斟 0

中国古代传统书院建筑的选址以及布局

建筑百科 2019-05-16 凤凰 0

宋代四大书院: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

东方文化 2019-01-19 虎符先生 0

推荐更多

访古河北保定地区文物古建筑

建筑百科 2024-11-20 0

鸱鸮纹——中国传统纹样

东方文化 2024-11-20 十约日志 0

浅谈文物建筑的预防性保护

政策法规 2024-11-18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