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非遗传承】官会响锣:传统打击乐器!

2018-11-24 09:53古建中国15233虎符先生

  官会响锣在豫东农村流传甚广,是一种以铜锣为道具的地方传统打击乐器形式,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传说清朝乾隆皇帝,江南巡访路经官会,当地官员为隆重迎接乾隆皇帝,集合了几十名打锣艺人在官会王氏兄弟的编排下,创造了《官会响锣》的艺术形式。


  数百年来,《官会响锣》已经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独具豫东风情的传统舞蹈艺术形式,并一直活跃在豫东广大农村的红白喜事,庙会庆典活动中,深受群众的喜爱。


  传统的《官会响锣》打击乐只有铜锣,锣重四公斤,直径约80厘米。其打法有“七点锣”(即节奏为四慢三快)、“九点锣”、“十二点锣”、“十六点锣”、“二十四点锣”。表演形式有“二郎担山”、“狮子绣球”、“天女散花”、“寇准背靴”、“青蛙啃泥”等多种套路。


官会响锣


  历史渊源


  历史悠久,仅姓王的一家就祖传十辈之多,若按每辈30年计算,起码有300多年历史,《官会响锣》始于南朝梁武帝时期,盛于清初。当地流传着这样的美丽传说: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要路过官会这个地方,当地有一名进士王子由,他为乾隆皇帝的到来精心组织了一套大锣的演奏及表演,颇受当地官员及老百姓的青睐,从此《官会响锣》就流传下来。


  分布在河南省项城市官会镇的时桥、王范庄、刘埝、蔡庄、李泗坑、孙老家、韩营、王庄、腰庄等行政村。


官会响锣


  艺术特色


  一、音乐程式化。


  传统的《官会响锣》打击乐只有锣,但打法分为几种,具有不同的等级差别。七点锣的节奏四慢三快,为老百姓红白喜事时所用。九点锣的节奏六慢三快,为县级官员所用。依次还有十二点锣、十四点锣、十六点锣和二十四点锣。而二十四点锣当时就是为迎接皇帝所准备。


  二、以铜锣为道具,演员以铜锣为道具,时而打时而舞,并用锣组成各种造型,变化微妙,达到似与不似,不似亦似的艺术境界。


  三、表演形式独具特色。


  传统官会响锣表演形式有:“青蛙啃泥”、“天女散花”、“寇准背靴”、“二郎担山”“狮子滚绣球”“张果老倒骑驴”“老鳖围窝”、“小两口亲嘴”等多种套路。形象逼真,充满了浓烈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表演程式及演奏技巧。锣阵也有大有小,最小的2人就可以表演,最大的60多人。


  传统《官会响锣》的打击乐演奏有:“七点锣”、“九点锣”、“十二点锣”、“十六点锣”、“二十四点锣”。表演形式有:“二郎担山”、“狮子滚绣球”、“天女散花”、“寇准背靴”、“青蛙啃泥”、“张果老倒骑驴”等。


官会响锣


  主要特征


  一、音乐程式化。传统《官会响锣》打法有“七点锣”、“九点锣”、“十二点锣”、“十六点锣”、“二十四点锣”。二、以铜锣为道具,演员以铜锣为道具,时而打时而舞,并用锣组成各种造型,变化微妙,达到似与不似,不似亦似的艺术境界。三、表演形式独特。传统官会响锣表演形式有:“二郎担山”、“狮子滚绣球”、“天女散花”、“寇准背靴”、“青蛙啃泥”、“张果老倒骑驴”等多种套路。


  官会响锣历史悠久,是当地群众喜爱的地方传统民俗文艺形式,与群众文化生活密切相关,表演时以锣为道具,弥补了我国没有锣舞的空白。官会响锣的表演者强悍娇健的身姿,粗犷豪放的性格,朝气蓬勃的气势,处处体现了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农民汉子豪爽奔放的性格,在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的研究中,都显示出重要的价值。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黼黻”怎么读?——图说龙袍十二章

东方文化 2025-01-09 思明居士 0

徐州古民居营造技艺传承

建筑百科 2025-01-08 梁玮钢 0

中华龙形象八千年演变史

东方文化 2025-01-07 0

江西赣州客家围屋的建筑特色

建筑百科 2025-01-05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