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从清朝到民国,中国女人的服饰发生了哪些变化?

2018-07-29 09:10《看历史》12832

  在1900年到1930年清末民初的三十年里,中国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动荡,社会面貌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连中国女性的日常穿着,也在不同的潮流影响下,悄然发生着改变。从这些老照片中,我们能够梳理出女性服饰的变化,是一个从保守到中庸,再到逐步开放的过程。


  清末满族女性服饰


  满族人建立的清朝持续268年,满族女性服饰风格虽然没有明显改变,但细节也是随着社会形势和审美几经变化的。关于这些细节变化的记载比较少,但常见的清宫剧中并没有严格区分服装是早期还是晚期,给人清代满族女性服装都是一个风格的感觉,这其实是不准确的。


  满族发源于辽东,早期因所处地域气候寒冷,多穿宽大且及脚面的袍服,为行动方便两侧开叉,下配裤装,男女装款式类似,通过颜色和花式区分。长袍都是右襟,圆贴合领,使用纽扣。颜色比较单一,面料和工艺也并不华丽。满族建立清朝,入主中原后,这个风格也长期保持不变,直到清中晚期,社会富庶,工艺成熟,满族女性服饰中的便服,细节花饰逐步吸收了汉族女性服饰的装饰风格,变得华丽起来。到了清晚期,满族贵族女性服饰风格非常繁复,仅“滚边”工艺就有十几道,中间又会装饰大量的刺绣。



  满族贵族女性的服饰主要分为礼服类和日常服饰。礼服类分为礼服、吉服、常服等,穿着者身份和穿着的场合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它们的样式和装饰各有特点,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袖口为马蹄状造型,俗称马蹄袖。


  便服为日常穿着用,平袖,没有严格的规制,风格会随着时代审美发生变化。从外形和功能上又分为衬衣、氅衣、马褂、坎肩、褂阑等。结合清末老照片,清末女性便服的特征便是右襟,圆贴合领长袍;不着裙装,长袍内一律配裤装;长袍使用纽扣,呈桶状,不收身,下部开叉,方便活动。



  清末贵族的长袍装多使用滚边工艺。从清初期开始,满族女性服饰就有滚边(镶沿花边)的传统。到了清中期后,服饰风格越来越华丽,开始出现了非常复杂的滚边,袍子领口、袖口、大襟边缘,直至下开叉及下摆,都要镶嵌多道花边,并且在花边上进行复杂的刺绣装饰。最复杂的一度达到十八道,号称十八镶,几乎占据衣服近半的面积,并且其配色、刺绣、纹饰都极其讲究。


  清末汉族女服变化


  清代要求男性一律改着满族服饰,但对汉族妇女服装没有强行要求。明代的传统服饰经历清代流传到清末,演变成了一种右襟、圆贴合领中长袍,长度到膝盖左右,通常称为“衣”或者“衫”,而不称为袍;下摆宽大,袖口宽大,不束腰;下身可配裤装也可配裙装。



  在细节装饰上,汉族外衫同样会在领口袖口滚边,但风格和满族服饰特征不同。领口多用宽大滚边,两侧边缘大过肩,再加一道细的轮廓线;或者在宽边内侧加一条或多条细边。袖口滚边多从肘部就开始,一直延续到袖口,或者在肘部单独做一条滚边,袖口再用其他风格滚边。汉族女性因外衫较短会漏出一截裤子,所以大户人家在裤脚边缘也会进行相应的滚边造型。


  民国初年满汉女性服饰


  民国初年,随着社会的变革,西方思想的传入,满族女性最常穿着的便服也开始受到西方审美标准影响。虽然这个时期满族长袍的传统款式没有特别大的变化,但细节上变化不少,衣服外形上由桶状变成略有收身合体的设计,镶边也一改曾经的密集繁复,逐步变得简单;一些图案现代、清雅的西式面料也被使用在满族妇女的长袍上,并且长袍出现了西式立领。这些变化为上世纪30年代的旗袍风格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汉族妇女服饰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宽大服饰变成比较合身的裁剪,而原来的贴合领借鉴了西方的立领。早期的中式立领装饰性比较强,甚至有的立领挡住了一小部分脸颊,被称为元宝领子。阔袖也变成了合身的袖口,镶边也变得更简洁。舒适合身的裁剪方式适度彰显了女性身材,这在清代是不可想象的,它彰显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


  民国早期的女性服装,以高立领、收身长衫为基本特征,外衫已经逐渐收短。


  这种风格延续到大概1915年前后,西学渐进,汉族女性的服饰再次受到了外来西式分体服饰的冲击。装饰性大于实用性的立领被淘汰,引进了舒适的短立领,外衫的长度由膝盖处逐渐变短至腰部以下,成为了单独的上衣,但基本保留了右襟扣的传统造型;裙装也参照西方开始变短到小腿,不用遮住脚面。



  西式元素不断融合到中式服装中,这是林徽因和同学们的学生照,可以看出改良后的小立领短上衣风格。


  民国旗袍的形成


  要说最有特色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女性服饰,非上世纪30年代诞生在上海的旗袍莫属了。旗袍的得名来自于旗人,但旗袍并不是清代满族女性长袍的翻版,这个时代定义的旗袍,融合了中式汉族服装和满族服装的风格,同时又引入和借鉴了部分欧式礼服风格,它的出现,承接了之前的服饰变化,是时代发展和融合的产物。


  旗袍有几个标志性特征,第一是小立领,源自西式服装,但在民国初年已经在中式女装上大量使用;第二是上肩短袖,也来自西方标准,传统中国女性并没有穿短袖服装的习惯;第三是长及脚面,右开襟系扣,两侧开叉,这些是继承了满族长袍的风格;第四是收身合体剪裁,可能是参照欧式礼服,也不排除可能借鉴了民国早期汉族服饰中收身的设计。


  随着西化思想的传播和社会的开放,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旗袍进一步改良,裙摆收短,腰身更紧缩,有彰显身材的目的了。彼时的上海是东方时尚之都,各种风格交融,旗袍也千变万化,成为最能代表中国女性风尚的服装。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中国服饰文化——魏晋南北朝的服饰特色

魏晋南北朝 2024-09-20 李思雨 许诺 0

推荐更多

访古河北保定地区文物古建筑

建筑百科 2024-11-20 0

鸱鸮纹——中国传统纹样

东方文化 2024-11-20 十约日志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