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让民间文艺回归生活

2017-12-17 14:28光明日报9395
  近日,我与国际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进行了一场座谈。在交流中,国际专家感慨,自己先后在中国进行了十余年关于传统工艺的田野调研,这五年,尤其能深刻感受到中国民间文化生态的变化,他们认为,中国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的自觉度在提升,从政府的公共政策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认识,文化的自信力和影响力无处不在。

  民间文艺不像精英文艺那样有相对完备的发展机制和空间,它来自生活,来自民众,是劳动者自己的歌唱,是一个民族对美的集体记忆和创造,所以当社会文化转型,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等带来冲击时,不少民间文艺样式从生活的舞台走向了边缘,甚至断档零落,音韵不再。在抢救和保护的同时,如何在生活里积蓄民间文艺的活力并以民间文艺来丰富和涵养今天的生活,是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一问题有了重大改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愁的阐发唤起了全社会对乡村文明的记忆,深化了对民间文化之根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指引人们充分认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明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文明存在的意义,使历史和传统成为文化延续下去的根与种子。由此,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的历史性局面得以开拓。我们在广东湛江进行年例调研时,就深刻感受到老百姓对家族的维系、对国家的依靠、对传统乡约民俗的认同和传承,民间习俗凸显了祈望吉祥、歌颂善良、乐享团圆的主题,体现了有家、有国、有情怀的民间文化氛围。此外,广大农村的手工艺也得到了发展--因为有了文化自信,民间文艺保护住了,老百姓增收致富,获得了幸福感。

  民间文艺工作既要扎根人民和生活,让民间文艺回归民间,更要由表及里,把握民间艺术文化里超越小我而求大同的无私精神、勤奋耕耘劳者自歌的踏实态度,以及向善向美的热情和生活动力--从文化样式到文化精神,把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这五年的工作情况看,在“我们的节日”活动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七大传统节日的民俗传承和文化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和弘扬,不少沉寂已久、濒临消亡的地域性节庆礼仪和二十四节气习俗等重新回归民众的视野和生活。特别是在传统节日的重要发源地、流传地,在节日特色鲜明、群众参与广泛的地区,在边疆或偏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域特色浓郁、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姿多彩、具有时代风貌的节庆活动成为文化纽带。与此同时,“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正在全面展开,目标是编辑出版全民族代代共享的民间文学大系。此外,《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编纂工作已经启动,将全面系统地辑录我国民间工艺,发掘阐释有关工艺思想,填补我国民间工艺集成的空白。

  可以说,民间文艺来自民间,它既是民间文化生态的晴雨表,也是民族文化创造的内驱力,不仅表征我们的文化形象、文化气象,也发挥着认同与凝聚的纽带作用。民间文艺不能仅仅留存于博物馆或特定的展演活动中,还要在生活的常态里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民间文艺的传承发展中续写生活文脉,复兴中华美学精神,激发民族文化的新的创造力。

  (作者:潘鲁生,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根深花繁——源远流长的刺绣发展史

非遗传承 2024-11-24 李宏复 钟高翔 0

推荐更多

香——古人的生活搭子

东方文化 2025-01-13 沈小香 0

中国古建筑乾清宫的色彩有何寓意?

建筑百科 2025-01-11 周乾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