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开展群众生命伦理教育三论之三:内容、路径和方法

2016-12-09 17:22慕轼雅社10374鲍志成
  面向群众的生命伦理教育,是一项事关公民道德建设、坚固核心价值观基石的史无前例的重大工程,做什么,怎么做,在国内外没有现成的参考。这里就思考所得,就其内容、路径和方法提出如下初步设想。

  一、基本内容

  生命伦理教育的内容,自然要涉及到与生命有关、与人生相连的各个领域的思想学说和价值观念。从达成生命教育的目的看,主要有如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自然辩证法、自然发展史教育。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开创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是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及其认识发展的规律。在当代中国,自然辨证法被称作科学技术哲学。

  自然发展史就是地球及其生物的发生进化史。地球生命已有37亿年的自然进化史,而人类诞生于500万年前。在动物分类学上,人(Homosapiens)属于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类人猿亚目、人科。大约450万年前,人和猿开始分化,产生腊玛古猿,以后再由腊玛古猿演化成2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进一步发展为现代人类。人类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早期猿人(约300万年到150万年前),晚期猿人(约距今200万年到30万年前),早期智人(古人)(距今10-20万年到5万年前),晚期智人(新人)(约4-5万年前)。在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人开始分化和形成,并分布到世界各地。

  学习自然辩证法和自然发展史,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系统的自然观,掌握自然科学观的理论和方法,客观公正地看待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可以使人们认识到,在自然史面前,人类史短暂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人类文明史更是瞬间而已;在包罗万象的自然界,人类不过是万类生灵之一种;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多么渺小,在浩瀚宇宙中,人类又是多么孤寂;每个个体生命犹如大海中的一滴水,沙漠里的一粒沙,微不足道,微乎其微。这样有利于破除人类的妄自尊大,自我膨胀,也就是佛教说的破除“我执”太重,能以谦卑的心态看待万物,以平等的视角看待同类。

  ——生物观、生态观、生命观教育。生物观是关于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总和。整个地球,乃至宇宙,都是一个生态系统,人类社会只不过是人类对生态问题的总的认识或观点。具体涉及到动物、植物、微生物、古生物等生物门类,内容有分类、解剖、生理、细胞、分子生物、遗传、进化生物、生态、生物进化等方面,方法上分为实验生物与系统生物等。

  生态观是生物观中的一个子系统,又分为激进生态观和系统生态观。激进生态观认为,世间万物都像人一样有天赋的“人”权不可侵犯。系统生态观认为,人只是广义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原子,它与其它原子没有本质不同,唯一的区别就是“人”具有意识,能认识自己所在的广义生态系统,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干扰这个系统,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在历史上,由于认知的不足和知识的缺陷,人类的过度索取负面干扰严重威胁着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安全。如今当我们重新认识人类生存的生态系统时,一方面要尽快修复过去负面干扰对系统造成的损伤,另一方面,对自身负面干扰严加约束,使人类活动、社会发展约束在广义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之内。

  生命观是人类关于如何对待自然界生命物体包括对人类自身生命的一种态度,是世界观的一种。从人类历史发展整体看,生命观反映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程度。各种宗教教义就包括生命观,人生观也是生命观。生命观念构成了人类意识的核心。生命教育主要包括尊重生命、体验生命和超越生命的教育。

  在人类生存的这个地球生态系统中,所有生命形式的生存状况如何,均取决于其所处环境状态的优劣。如今,孕育了人类的地球环境已是“千疮百孔”。全球至少40%以上的土地荒漠化,可耕地面积已有23%发生了退化;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森林面积比其曾经的76亿公顷下降了65%以上;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有一半被垃圾、化肥和各种化学药物污染。占世界人口40%的80个国家严重缺水;温室效应所造成的海面上升已经使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1万多国民整体搬迁,部分已迁入新西兰;臭氧层破坏所造成的紫外线增强,杀死大量海洋浮游生物,使农作物生长减缓70%,并使患皮肤癌人数大增,并对人的免疫系统造成伤害;世界范围内气候不断恶化,20世纪90年代异常气候和自然灾害数量比50年前多出4倍;与30年前相比,生物多样性已损失30%以上,到2100年地球上现有生物有一半左右将会消失。“地球母亲”,血泪斑斑,人类必须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造成这个数十亿年形成的生态系统面目全非,问题百出。如果再继续这样下去,那么用不了多久,人类将与地球一起提早灭亡(而不是数亿年之后)。学习科学的生物观、生态观、生命观,就是帮助公众树立科学正确的生物意识、生态意识、生命意识,把自身生命的发展与整个生物、生态联系起来考虑,当做一个生命共同体。而且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有责任和义务为恢复保护这个系统承担道义责任和历史使命,付出必要的代价,弥补过往的损失。

  ——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教育。世界观即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主要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道德观是人们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所处关系的系统认识和看法,属于社会伦理的范畴。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德观主要是指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道德。

  信仰、道德、法律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转,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三个缺一不可的基本支柱。道德是人性的提炼,信仰是道德的升华,法律是人性出轨的鞭策。信仰如同人类胎儿期间从母体接受的营养和精气,是一种扶养体质的先天原神;道德则如同粗茶淡饭、五谷杂粮,是维系人类生命正常运转的基础;法律充其量只能算治疗风寒感冒外邪浸入人体顽疾的东东。人如果先天原神不足,注定后天会体质虚弱,很容易外邪内浸;人如果没有五谷杂粮维系,终究会因饥寒而气力不支,继而起盗心或犯杀戮。对于整个人类群体,如果既先天原神不足,又缺少五谷杂粮维系,那么这群人注定会体弱、多病而终染怪异顽疾。这种现象一旦成为整个社会普遍现象,再用良方,再下猛药,也难以治愈。导致“中国问题”的原因,说到底就在于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没有理直气壮地坚持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教育,信仰缺乏,道德滑坡,人性迷失,法制不健全,社会三大支柱都不同程度除了问题所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修复这种价值观的断裂和断层,需要长久坚持不懈地抓好这三观教育,也要来个五十年不变,一百年不动摇。

  ——生育观、健康观、死亡观教育。人类的性进化导致繁衍生育功能获得大大解放,从而使人口激增。人口爆炸堪称人类一大灾难,其它困境均由此演生。与自然资源的形成相比,人口的增长速度令人瞠目。在农业社会,全球人口约532万,达到这一数字大约用去了人类500万年进化史的99.8%,而在随后的约1万年里,世界人口达到了70亿。反观矿产、土地、水域、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资源的形成,均是地球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演化所形成,即便是形成时间相对较短的生物能源如石油和天然气也需要数百万到1亿年。相比之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却“与日‘巨’增”,二战以来全世界各种矿产资源的开采和消耗量平均每隔15年至少翻一番,其它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大同小异。人口灾难是人类违背自然生殖伦理但又无所适从的必然结果。世界人口从20亿到60亿只用了70年,而全球人口减少的时间表尚属“纸上谈兵”。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并引发冲突已是普遍存在的事实。辅助生殖技术、克隆技术、生物基因工程等生命科学的进步,不仅没有为人类控制人口带来福音,反而助长了多生超生的风行和生命伦理的风险。70亿人口的地球,早就难以承受人口之重。繁衍后代是人类本能的需求,也是物种基因传承的自然选择,但是地球人口的规模需要与地球提供的资源相适应,达成可持续良性循环和发展,不超越地球承载力的饱和和极限。

  健康观是人们对生活方式、饮食、睡眠、运动、情绪、环境气候、养生、保健等问题科学合理的认识。拥有健康的身体,快乐的心情,是人人所欲,但是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常十之八九,身心矛盾和外来影响导致健康告急,快乐不再。而且许多情况下,人们之所以不健康、不快乐,往往是由自己造成的。挥霍健康,纵情酒色,透支生命,获取财富,出卖人格,换来高官厚禄,嫉妒憎恨,损人不利己……如此这般,都是不自尊自爱自重,不懂得自我保护,不懂得怎么做人、做一个真正的人所致。

  死亡观是生命意识最明确、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生与死是一体两面、不可分离的,死亡是依据生命而存在的,它是生命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死亡,生命就不是一个过程,其存在也就没有意义。死亡观教育就是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死亡,意识到死亡是人的生命的终点,是完美生命的最终体现,意识到人的生命的有限性,更加珍惜和热爱生命,而不是害怕和逃避死亡。提倡安乐死、临终关怀也是对公众的生命教育。年老和死亡对所有人而言都是一个不可回避、需要学习的人生课题。有尊严地安详离开世间,减轻死亡过程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痛苦和压力,就是安乐死和临终关怀的使命。

  ——荣辱观、财富观、幸福观教育。荣辱观是人们对荣与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和作用:一方面,它是社会舆论对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评价,什么是光荣,什么事耻辱,就表明社会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另一方面,它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后果的关心,是希望从社会得到荣誉的一种愿望,属于自我评价。“八荣八耻”鲜明昭示了当今中国的荣辱观,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财富观是指人们对财富价值的理解认识,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合理追求物质享受是人的本能,是人类基本的前进动力。社会价值观要求在获取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能不择手段,不能伤害他人的利益。金钱至上,追求片面的狭隘的人生价值,是当前公众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严峻问题。也许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也很多,但归根结底,是缺乏最起码的生命伦理教育。要知道,个体生命的生理需求是有限的,过度了都会产生负面作用。金钱财富,能够自足自如就是富足,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过度追求,不择手段,牺牲自身健康,损害他人利益,都是既不值得也不道德的。

  幸福是指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中,由于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幸福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反映。由于人们的生活价值目标不同,人们的幸福观也就不同,尤其是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幸福观。“你幸福吗”,央视的新闻采访中不同人对幸福的回答,就说明了这一点。时下很多人生在福中不知福,什么都不缺,独缺幸福。何以故?关键是对幸福的认识出了偏差,对人生的追求出了问题,物欲的满足解救不了灵魂的堕落,财富的丰足充实不了空虚的心灵。人世间的许多声名利养,具有很大的诱惑力,要克服诱惑,需要正确的观念和高尚的情操,需要澹泊高雅的品格,需要宁静祥和的内心。幸福不幸福,关键还是看心态。

  ——生物伦理、生态伦理、生命伦理教育。生物伦理又称生物学伦理,是指生物科学和医学的伦理学。生物伦理关注的是生物学、医学、控制论、政治、法律、哲学和神学这些领域的互相关系中产生的问题。生态伦理作为伦理的一个应用性分支,一方面生态伦理不在于提出“保护生态”这样的道德要求,而在于为该要求赋予道德理由和依据。另一方面生态伦理同样具有伦理的根本局限,即纵然提供了很好的道德理由或依据,也不能担保人们在实践上必然遵循道德要求。生命伦理是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美国、随后在欧洲产生发展起来的,生命伦理的生命主要指人类生命(有时也涉及到动物生命和植物生命以至生态)。生命伦理主要包括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两个方面。现代西方生命伦理学研究的范围包括生育控制、辅助生殖、基因重组、克隆技术、健康道德、器官移植、人体实验、生命刑罚、自弃生命一、死亡标准、优死选择、临终关怀等领域。人类生命伦理的最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以人为贵,尊重别人、不伤害人,与人为善、与人同乐,有益于人、公正对待人等。
  以上这些内容,几乎囊括了生命和人生所有主要的价值观,它们在公众生命伦理教育中共同构成了一个初具规模、基本完备的知识体系,对树立人们的生命伦理意识是不可或缺的知识结构和营养要素。
 
  二、主要途径

  如何开展公众生命伦理教育,除了一些高中大学有过探索尝试“三生教育”之外,几乎没有面对公众的普及化的生命伦理教育。因此,这就要我们根据国情民情,结合所谓的“中国问题”,有针对性地来设计宣传教育途径,开展国民的生命伦理教育实践。

  ——开设网站。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任何公众信息传播途径的首选就是网络。专业机构和学术团体开设面向大众的生命伦理宣传教育网站,是开展公众生命伦理教育的优先选择。有关生命伦理的各类知识学科、研究成果、典型案例、统计数据、专著教材等等信息,都可以在网上实现数字化多媒体海量无限传播。比如人人都想了解自己的身体组织和功能结构,但不可能都有机会参与解剖课程,可以在网上发布经过处理的非医用人体解剖图或视频,为普通人了解自己开辟一个窗口。

  ——编印图书。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写生命伦理的科普读物,并把它纳入到公民教育中,通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财政买单,利用窗口、社区免费赠阅、发送和送书下乡等方法,普及到大众。

  ——发行杂志。除了要有专业性学术性的杂志,还要有科普读物类的专门杂志,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编刊生命伦理知识,并通过报刊发行网络,面向社会公众订阅。

  ——学校开课。继续推广中学为主的“三生教育”做法,并推广到各类高校、老年大学、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监狱教育等,编印不同的教材,因人施教。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也可以开设兴趣班、游戏课、校(户)外活动等来传播必要的适合他们的生命伦理知识。

  ——社区宣传。在城市社区和农村集中居住点,利用讲座、培训、墙画、壁挂、黑板报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法,传播生命伦理知识。

  ——传统节日。在清明节、中元节等传统节日,倡导感恩先人、缅怀烈士、纪念逝者的风尚,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接受潜移默化的生命伦理教育。

  ——医疗康复机构。医院是现代人生的开始和终点,是生老病死的并经之地,在那里可以感受疾患的痛苦和死亡的威胁,懂得健康的重要和珍惜生命的可贵。一些康复机构、养老院、临终关怀医院,也都是进行生命伦理教育的好场所。

  ——心理治疗机构。现代人在激烈竞争和生存压力下,亚健康、焦虑、抑郁等疾病日益增多,许多不健康的心态、情绪往往由此而生,在他们求医问法的时候,是最佳的进行生命伦理教育的机会。心理医生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素养和技能,还要有生命伦理的丰富知识和人文情怀,心病要用心药医,打开现代人心结,回归健康快乐的,不一定是药物、器械,而往往是一句话,豁然开朗,指点迷津。

  ——监狱、拘留所。监狱拘留所关押的罪犯中,许多是犯了杀人、抢劫、强奸、贪污等罪行,在那里可以体会失去自由和生命的痛苦和恐怖,促使人反省剥夺他人生命、财富的代价,让人警醒,没有自由就没有尊严,没有生命,财富金钱都是身外之物。此外,戒毒所、收容站等,也是唤醒人们自爱自尊的好地方。
  ——殡仪馆、墓地。殡仪馆是人生最后一站,墓地是人生最后归宿。面对死亡,面对空寂,能激发人们懂得生命之宝贵,人生之难得,人死不可复生,人生是单行道,更好珍惜今生每一刻,把握人生每一天。

  ——灾难现场、博物馆。在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面前,生命显得很脆弱,死伤变得很真切,在触目惊心的灾难现场,可以促使人们思考如何对待自然,保护生态,如何善待他人,尊重别人,保护自己。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面对公众的生命伦理教育内容丰富生动,人数众多,阶层和年龄复杂,涉及面广泛,因而具有更普遍的现实意义,但实施起来也有很大的难度,要统筹共管,多方协力,协同进行。尤其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提高认识。生命伦理观念对于人类道德行为的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早期过程均有不可替代的原初作用,这种作用对于任何社会欲谋求更高层次的道德健康与和谐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当然,生命伦理的发生、发展与完善,既有人之天性使然,更需要后天教育升华。无视生命伦理的人类道德将失去其原生动力,而缺乏文化制约的生命伦理将使人类走向原始与蛮荒。

  二要政府参与。若想避免人类社会历史上伤痛依旧的生命伦理悲剧发生,人类必须自觉自律的约束和调控自身的行为,而国际社会与各国政府则有义务和责任为公众提供生命伦理的“教化”服务。非政府组织、学术机构、社会团体和专业人士,可以代理政府发挥巨大作用。

  三要明确目标。教育是人类独具的文化行为,而伦理道德教育在人类的教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生命伦理教育的宗旨并非是要告诉人们如何去做,而是帮助人们完整的了解和认知客观世界,并通过思考对其得出理性的认识,然后自觉自主做出行为上的适当选择。千万不能再搞“灌输”“填鸭”“洗脑”式的生命伦理教育,要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要让他们在认识生命的同时行使生命的权利,享受人生的乐趣,体会知识的力量,感悟人生的真谛,把握人生的方向。

  四要系统持续。目前我国学校的伦理教育大多集中于社会文化层面,相比之下,关于自然和生命的伦理教育,还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这种伦理教育的不平衡性直接导致了伦理观念上的偏颇。具体表现为:重社会发展而轻自然进化,重社会文化秩序而轻自然生态平衡,重思想道德而轻生命伦理……其结果是生命伦理问题频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人类行为道德缺失。因此,在探索尝试中完善,在完善中拓展,是公众生命伦理教育的自然要求。坚持内容的系统性,实践的持续性,是保证其效益最大化的基本保障。

  五要因人施教。人类所有行为的发育均与其年龄的阶段性及其所处环境密切相关,任何超越或滞后行为发育阶段的伦理教育都将适得其反。公众生命伦理教育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群道德行为的发育规律和所处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幼儿期以“诱导”为主,需完全贴近自然与生命;少儿期以“渗透”为主,应“客观真实”,减少困惑;青少年要“系统全面”,让其对比思考;成年人则可“辩证与理性”,有助于灵活运用;老年人只需“画龙点睛”,点到为止。

  六要注重人文。台湾学者傅佩荣谈到,什么是人文?人文的特色是“当下自化”,“化”这个字最重要,它代表什么?代表把我们当下的困境及烦恼都化解。人文教育的目标在于让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得其乐,能做到这一步就是人文教育的成功。传统文化的生命伦理思想就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辉,我们的先哲也为我们树立了无数典范。试想,历经坎坷、颠沛流离的苏东坡,就是凭着一颗潇洒旷达的心化解了人生的苦难,在他的人生赏心十六件乐事(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柳荫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箫;晨兴半柱茗香;午倦一方藤枕;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乞得名花盛开;飞来家禽自语;客至汲泉烹茶;抚琴听者知音)中,哪一件离得开人文情怀呢?!

  没有昨天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没有“精神”的中华民族是不可能世世代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没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形如一盘散沙顷刻就会崩坏。“最美人物”用惊天之举诠释的“最美精神”,恰恰说明我们这个社会虽然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民众中依然有一股秉持生命伦理情怀,奉献无私大爱的力量在搏动。只要我们在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大张旗鼓地开展面向公众的生命伦理教育,培养树立全民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爱人及己、平等互助的新型生命伦理观,那么构筑中华民族现代“精神长城”——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基石,就一定会千秋永固,代代相传。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中国现存辽代木结构古建筑

建筑百科 2024-11-21 0

访古河北保定地区文物古建筑

建筑百科 2024-11-20 0

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八大形式

建筑百科 2024-11-18 0

推荐更多

根深花繁——源远流长的刺绣发展史

非遗传承 2024-11-24 李宏复 钟高翔 0

访古河北保定地区文物古建筑

建筑百科 2024-11-20 0

鸱鸮纹——中国传统纹样

东方文化 2024-11-20 十约日志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