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看皇家古建,屋脊上通常会有这样的琉璃小兽,他们有什么用?又有什么意义呢?
关于小兽
这些端坐在檐角的走兽,我们称之为飞檐脊兽,也叫走兽,小兽。
这些脊兽实际上是兼具实用和装饰两种功能的。走兽所处的位置,在垂脊、戗脊的下端,正是几坡瓦陇上端的汇合点,为封护盖住交会线的连砖的上口,必须在连砖上覆盖脊瓦;因其斜下,若无措施不免有下滑之虞,故在交梁上需用多数铁钉加固,为掩饰铁钉的痕迹,于是在钉帽上加饰了一系列的小兽形象,起到美化建筑的作用。
后来建筑技术不断发展,屋檐部位不需要加铁钉,而走兽的形象却保留下来,成为建筑等级的标志和建筑装饰构件。
直观反映宫殿等级
这些小兽直观的作用就是反映宫殿的等级。小兽数目的多少,代表官殿等级的高低,清朝规定以一、三、五、七、九的等级来分,这些数被称作阳数。骑凤仙人是领头的,不计在小兽数目中。
龙、凤、狮子是排在最前面的三个,也是最常见的,因为官殿中最基本的房屋式建筑至少有三个小兽。随着等级的提升,依奇数从后面递增。宫殿等级高不高、重不重要,看看小兽就知道。
当然有些宫殿本身体积就不大,一看就知道级别不高,注定它的小兽也不会太多。高大的宫殿通常会是七个或九个,普通的宫殿通常是三个或五个。
太和殿最特殊,有十个小兽,彰显了它尊贵的特殊地位。这也应该是全中国独一无二的。
太和殿用了10个,其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多为有象征意义的传说中的异兽。
飞檐脊兽有什么?
龙——天子、皇权
凤——吉祥富贵
狮子——驱魔、辟邪、护法
海马——尊贵、威严、威德
天马——尊贵、祥瑞、权威、智慧
狎鱼——降雨喷水、灭火防灾
狻猊——威严、善良、好运
獬豸——主持公道
斗牛——护宅
行什——猴面人像,背生双翅,只是因为在这十个脊兽中排行第十,故被称为“行什”。只有故宫太和殿出现过,其他地方都没有。手持降魔金刚宝杵的它颇像传说中的雷公,所以是站在这里充当“避雷针”的。
骑凤仙人——关于他的传说有两种,一种传说骑鸡的那位是姜子牙的小舅子,才能有限,却想利用姜子牙的关系往上爬。因此姜子牙对他说:“你的官已升到顶了,如果再往上爬就会摔下来。”古代建筑师们根据这个传说,把他放在了檐角的最前端,提醒居住者知足常乐,若有非分之想再往上爬,就会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在另一种传说中,他是齐国的国君,一次作战失败被敌人追到一条大河边,眼看就要走投无路了,突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国君急忙骑上大鸟化险为夷。因此人们把他放在建筑脊端,寓意着逢凶化吉。
屋脊上最后一个是鸱(chī)吻,它是明清时期建筑的正脊两头安放面朝里的龙首形瓦件,又称“正吻”,为龙头形,龙口大张咬住正脊。
传说此兽好吞,故在正脊两端作张嘴吞脊状,又称“吞脊兽”。所谓的“吞脊兽”,便是那有名的“龙之九子”中的“鸱吻”。据明代李东阳《怀鹿堂集》记载:“龙生九子,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象。”明人认为蚩吻是龙的儿子,而龙生于水、飞于天,人们将它放在屋脊上既是装饰又有兴雨防火的喻意。
经风吹日晒数百年的飞檐神兽,一直牢牢地屹立在殿脊上,下次见到他们,别忘了打个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