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古代建筑文化现象,其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生存环境进行选址和处理的一种学问。从两汉到明清曾长期流行于南北各地,一直影响至今。如今,在建筑业仍然还流传着不少风水理论,不少人在买房定居时仍深信不疑,那么中国古建筑常见的风水理论有哪些?
山区村落多选择枕山、环水、面屏的环境。村落周边水系河山势的关系非常重要,平原村落则以水为龙,采取背水、面街的布局。城镇与村落相同,只是环境容量相应增大。
阴阳平衡学说中以北为阴,南为阳,南方阳气旺盛,有利于人们的健康和发展,而北方阴气较重,不利于人们的居住和发展。所以古人的房屋多建为坐北朝南,尤其以宫殿最为明显,朝北则“不吉利”。
大门在风水中被视为“气”的出纳口,视住宅“上接天气,下收地气”的关键部位。各家都非常重视大门应面向远处山凹(近处山口又谓之“煞气”,不可相对),但不可冲巷道或与邻居大门相对。
“商家门不宜南向”,如果主人从商,而家宅的大门南向的话,就犯了风水大忌。因为按照阴阳五行的说法,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不吉利。因此在徽州古城很多商人民居多选择“门朝北”,如果受条件限制不得不朝南时亦开“斜门”。
为了减除“大门冲巷不吉”的心理负担,风水师们常把“泰山石敢当”“镇山海”的石碑或镜子等物放在大门对面,并赋予这些镇物以辟邪作用。
院落要有影壁立在院落大门之前,影壁两侧有通道,绕行进入院内。建筑风水讲究“曲则有情”,指河流或者气流,不宜直来直去,比如古典园林设计就讲究“曲径通幽”的营造作法。
风水讲“山环水抱”“玉带环腰”,大凡在河流的弯环处,必有好气场,在河流的环抱之处,一定有好风水,所以如今仍可以见到许多古城都依河湾而建。
运用阳数进行建筑设计,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十分普遍。以“间”为基本空间单元的中国建筑,都为三、五、七、九阳(奇)数的开间,故宫太和殿屋顶上有的9条脊,紫禁城内总共房间数为9999.5间等等,都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