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匠心 | 永清扎刻的前世今生

2017-07-04 13:469738
  一把三寸的小刀、一把尺子、一个锥子、自制的小锤、一张只有自己看懂的图纸对照着照片,徐艳丰神奇地创造出了一门新的民间工艺—秸秆扎刻艺术。40多年来,他用秸秆扎刻了大小作品70余件,件件精品,巧夺天工。令人高兴的是,“永清扎刻”年被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艳丰和他的“永清扎刻”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北京民俗博物馆收藏着三件独特的民间工艺品—黄鹤楼、天坛祈年殿和故宫大角楼模型,这三件扎刻艺术品都是用几十万节高梁秆以锁樵的方式构建而成的,通体没用胶和一颗铁钉子,让人叹为观止。模型的制作者是永清县的一位普通农民徐艳丰,他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联合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称谓。

  2008年6月7日,“永清扎刻”这一被世界称奇的艺术,正式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也是目前历史最短的“非遗”项目。

  扎刻技法源远流长。当年明朝永乐皇帝朱元璋决定将皇都从南京迁都北京,因此大兴上木,且要在紫禁城的四角各建一个角楼。永乐皇帝亲自规定,角楼必须是九根梁、十八根柱子、七十二条脊。在建筑史上,如此建筑谁都未曾见过,不用说亲手建过了。而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楼阁的创作灵感则产生于一个细秫秸棍插的多层蝈蝈笼子。工匠受这个笼子的启发,琢磨出了紫禁城角楼的样子,烫出纸浆做出样型,最后修成了到现在还存在的故宫角楼。

  “扎刻”的技艺在中国历史上的记载和民间传说主要产品就是“蝈蝈笼”。自清代时起,皇宫内外的官宦人家都喜爱聆听蝈蝈清脆的叫声,特别是在冬季里。每逢雪季,他们都要聚集在一处,把各自的蝈蝈摆放在温暖的房间里,一边赏雪,一边享受蝈蝈悦耳的歌声。这个习俗历经百年延至今日,如今竟成了平民百姓们冬日里的一大乐事。她一直流传于民间乡里。放蝈蝈的容器是非常讲究的,有瓷质的红木质的竹编在北方,特别是在河北永清,霸州一带蝈蝈笼,主要是农民用高梁秸破成的蔑子编成的蝈蝈笼,经过手艺人的编织,大小如同一个拳头。城里沿街叫卖蝈蝈,出售时连笼一起卖。购买者买来可悬于窗下,任虫鸣叫。这种笼的最大好处是经济实惠。另一种形状扁圆形,做法精细也结实。还有一种用纤细的高粱秆做成长方形,采用卯桦结构还可分为许多小室笼,这就是扎刻的前身。所有扎刻作品的骨架都由6根高粱秆锁扣而成,将锁好的秆从下往上、从里往外,一层层做起来,就像盖房子。其关键在于掌握好尺寸。每根秆的直径都要用游标卡尺一一校对,误差不能超过0.3毫米。但高粱秆不可能每一根都是笔直的,所以在扎刻之前需用酒精灯将其一一烤直。秆直且粗细一致,扎刻出来的作品才会整齐,而且这样装上的每扇门和窗才能打得开、关得上。

  按照徐艳丰先生的解释,扎刻的“扎”主要是指用“六柱锁扣”完成的各种结构。根秸秆咬合在一起形成特殊的卯桦接口,它既是扎刻工艺结构的基础,更是扎刻古建模型时斗拱的基本制作方法。

  “刻”泛指秸秆编结时的开桦和挖槽。永清扎刻技法不多,但要求精细度较高,通过对作品的研究以及多次采访徐先生,总结出了永清扎刻基本特征如下:

  A、仿古建筑的结构特征

  B、平衡、稳定的物理性特征

  C、樟、槽、角度的几何特征

  D、中国古建筑的观赏性特征

  E、“六节稳固”的创作性特征

  永清扎刻手工技艺精美绝伦,不仅艺术观赏价值高,科学研究价值、实用价值也很高,涉及几何学、结构力学、美学、建筑学等。扎刻工艺有效和独特地利用高粱秸杆那古朴光洁的质感,把中国古代建筑的富丽堂皇和高贵典雅展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尽显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之博大精深。

  永清扎刻由“蝈蝈笼”—“古建筑模型”—“扎刻”的演变短短几十年,看似平淡,但却孕育了漫长的过程。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饲养帼帼的历史,它是我国各地老少十分喜好的鸣虫。在北方叫它蝈蝈,在南方叫“哥哥”。古人叫它“蛤蜻”等。因它繁殖力强,故被古人视为寓意兴旺的吉祥物。用高粱秆扎蝈蝈笼可追溯到宋末明初。早期民间传统的“蝈蝈笼”,用“六柱锁扣”完成架构,然后,它通过上下加盖细小的高粱杆或运用细竹签均匀插签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制作这一类的蝈蝈笼的市场已完全消失,当然这种工艺技法知道的人也很少。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这种技法已很难觅其踪影,渐渐消失在乡间田野里。1956年,徐艳丰从11岁起就向本村老汉高善福学习扎最普通的蝈蝈笼,到13岁时,从用高粱秸秆扎成蝈蝈笼子,激发了灵感,又花费七八个月的时间,用高粱秆为姥姥精心做了一顶八角花灯,取名“八仙过海”。它的基本结构即是传统的“扎”的工艺—六柱咬合工艺。这样,奠定了扎刻工艺的基础。

  “扎”一方面是指用锥子扎眼然后用细竹签连接的方法。另一方面是指用卯桦结构连接的过程。“刻”指刻画的意思主要是指卯桦的开桦挖槽的过程。高粱秸杆要能够精密结合并构成古建筑的各种形式,必须采用类似宋代大木营造法的木制卯桦结构的方法,不用胶粘。其独特的卯桦需要用小刀来雕刻完成。

  门及窗多选用较细的秸秆采用独特的扭编方法完成,不仅花样繁多,而且极具观赏性,精巧的门窗不仅能达到美轮美负,而且能够自由转动开启自由。秸秆扎刻作品主要以中国古代建筑为主,所有衔接处没有用胶水和铁丝固定,而是采用卯榫结构咬合在一起。虽然徐艳丰并没有学过建筑学、构成学和力学,但他来自有名的木匠世家,从小就对房屋建筑耳濡目染。

  故永清扎刻从形制,结构和制造程序上看与中国古建筑是一脉相承的,利用扎蝈蝈笼技法中的“锁扣”仿制“斗拱”和“底座”完成了全部采用高粱秆结构仿制古律筑樟型。以这种材料和建筑工艺制成的模型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素有“东方构成学的典范”的美誉。通过永清扎刻,可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梁、柱、脊、斗拱等众多古建构成学术问题,如

  ①古建构成方面

  包括了古建梁与间、梁与柱、梁与脊的规制。追根求源复制出了广为民间流传的故宫角楼“九梁,拾捌柱,柒拾二道脊的”建筑奇迹。再现了明代能工巧匠发明故宫角楼建筑的过程,为建筑学特别是古建筑学的结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和新的思维方法。

  ②架制原则方面

  这包括了许多建筑以立柱和纵横梁杨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

  ③创造斗拱结构形式

  用纵横相叠的流柱锁扣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与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正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的另一种体现。

  ④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部分组成;下面是而扎刻模型正是由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瓦。屋顶有庆殿顶、歇山顶、卷棚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檐、重檐之分,进而又可组合成更多的形式。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中国无梁殿建筑特色

建筑百科 2025-01-02 0

中国古建筑鸱吻的演变过程

建筑百科 2025-01-01 0

推荐更多

中国古建筑鸱吻的演变过程

建筑百科 2025-01-01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