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筑思想首页 频道列表

政协委员谈如何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与传承

2018-03-19 13:56中国文化传媒网8257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经济的典型代表,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工程,其衍生的大运河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在当前建设中面临缺乏统筹和专业化管理、保护与开发博弈下过度开发等问题。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3篇文章?在全国两会上,民进中央就“进一步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交提案,政协委员张妹芝、张泽熙也结合河北、浙江等地实际,对此提出建议。

  存在哪些问题?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涉及8省34个城市,其工作涉及水利、文物、旅游、交通、环保、国土、住建、规划、文化等多个部门。在缺乏统一规划和立法的情况下,基于不同属地、不同部门的管理需要和管理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各属地、各部门难以达成一致,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

  同时,国家层面尚未形成专业化、多层次的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团队,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的需要。大运河文化阐释解说系统不科学、不系统、不规范、不统一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利于大运河文化的传播。

  民进中央调研发现,过去缺乏对大运河文化内涵和历史风貌的重视,现在虽然保护的呼声很高,但在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还存在过度开发、盲目开发等问题。而且,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遗产保护范围不明确,缓冲区预留空间不足、不合理等问题,也改变着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环境,并造成持久负面影响。

  从何处入手?

  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是不少委员的共识。

  民进中央建议,加强制度设计,推进协同管理。一是开展大运河保护立法工作,制定符合国情省情市情的《大运河保护条例》。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形成以运河遗产点为核心、运河河道为线、保护范围为面,点线面结合的条块化运河保护与管理网络。三是健全大运河综合管理体制,理顺区域间、部门间、产业间的关系,夯实大运河文化传承、利用的基础。

  同时,划定中国大运河生态空间管控范围,构建大运河廊道系统。通过划定生态空间管控范围,使管理者“依法按界”管理、保护,科学指导城乡开发和建设,打造一条历史文化廊道、生态廊道和观光廊道。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副主席张泽熙和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文化厅厅长张妹芝,则着眼地方实际提出具体建议。张泽熙表示,应加快助推浙江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及时编制实验区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区域整体性保护的实施体系和政策框架,争创以传统戏曲、民俗和传统技艺等保护为重点、世界遗产和文化生态协同保护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张妹芝针对大运河河北段,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出文化定位。突出保护传承利用相统一,做好彰显历史风貌和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明确恢复历史风貌的基本原则和标准尺度。

  委员表示,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协同融合发展,是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大运河文化的有效途径。

  张泽熙建议,充分发挥大运河浙江段沿线历史经典产业的集聚和先发优势,以丝绸、黄酒、茶叶、湖笔等历史经典产业为重点,建设非遗特色小镇,以产业化发展促进非遗保护和活态化传承。张妹芝则立足河北,建议谋划一批文化特色鲜明、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在大运河畔,现已建立了洛阳大运河博物馆、京杭大运河博物馆、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静海大运河博物馆等众多博物馆。基于此,民进中央建议,连点成线,构建涵盖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博物馆的“大运河文化带博物馆联盟”,系统展示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科技内涵,同时完善大运河文化阐释解说系统。

  委员们还对此提出了线上数字化建设方案。如加强数字化集成,推进互联网体验平台和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建设;全面开展大运河文化资源调查和记录,建立大运河文化资源大数据平台等。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