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筑思想首页 频道列表

唐丽娟:挑花寄情,巧绣丹青

2024-12-13 14:2412368

  由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承办的2024年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传统刺绣传承与创新研修班”,汇集了2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传统刺绣类工艺传承人,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研修学习。近日研修班团队对受邀前来授课的巫溪嫁花国家级传承人唐丽娟进行了访谈,分享她对巫溪嫁花的传承保护工作,以期为同类非遗的传承保护供经验和借鉴。


  受访人


  唐丽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巫溪嫁花代表性传承人、全国乡村工匠名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巴渝工匠、工艺美术大师、正高级工业设计师、全国文化和旅游能人、重庆好人、重庆市三八红旗手,其多幅作品获得国家金奖,刺绣作品《87神仙图》被重庆市非遗研究院收藏。


  采访内容


  张琪:唐老师您好,欢迎您来到四川美术学院。这次,您作为巫溪嫁花的代表性传承人给“传统刺绣传承与创新研修班”的学员们分享了独特的技艺与文化,那您能不能分享一下您的传习经历,是何时开始学习嫁花的?为什么会选择从事嫁花的传承工作呢?


  唐丽娟:我与嫁花的缘分始于幼年时期,在我还是个孩童时,我就已经开始接触嫁花了。那时,母亲、姐姐、姑姑、姨姨以及邻居婶婶都在从事这项手艺,家中充满了嫁花的氛围。虽然我早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上学,但闲暇时,我都会迫不及待地跟随母亲学习制作嫁花。多年前,几乎人人都在学习嫁花这门手艺,因此我的学习之路并非只有一条。除了母亲之外,邻居婶婶、亲戚姨妈、姑妈等人在看到我绣制的作品时,都会给予热情的指点。他们虽然不是我的正式师父,但他们的教诲同样珍贵,都算是我的老师吧。


  高莉:我们了解到您之前就是一名教师,那是什么契机让您开始转到了嫁花的传承工作中呢?


  唐丽娟:在我担任教师期间,我深知美育的重要性,特别是从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因此,当我看到课本上的插图时,我总是喜欢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给我带来的感受,与儿时妈妈教我绣花的美好记忆紧密相连。那时,妈妈手中绣出的精美图案,以其细腻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深深地吸引了我,激发了我对美的初步感知和无限向往。正是这份对美的热爱与不懈追求,促使我在成年后重新将目光投向了嫁花艺术这一领域,并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学习和探索。在重新接触嫁花艺术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自己对于这一传统技艺的热爱非但没有减退,反而愈发深厚。我开始更加细致地研究嫁花的各种技法,从基础的针法到复杂的图案设计,每一步都让我沉浸其中,乐此不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我对嫁花艺术的理解也变得更加深刻。我开始尝试将现代审美观念融入传统嫁花技艺之中,通过重新整合和创新设计,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高莉:那么根据您对嫁花的理解,相比其他传统刺绣,巫溪嫁花独特技巧是什么?


  唐丽娟:说到底,嫁花的精髓其实从未改变,那就是挑花的基本针法,这些针法可以说是屈指可数,通常不超过十种。然而,正是这些不变的针法,激发了我们无限的创意与变化,使得图案的设计变得千变万化,而这也正是刺绣艺术的魅力所在。做嫁花不仅是刺绣,更是个人思想的成长过程。正如行走万里路能够让人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刺绣也同样如此。每一幅作品的完成,都是一次心灵的成长与飞跃。这种独特的技巧与心得,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刺绣艺术的的静谧与深邃。它不仅仅是一种手工技艺,更是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方式。


  高莉:您的回答让我感受到嫁花与传承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它既是一种对历史、民族记忆的传承,也是承载着新的传承者人的人生经验,可能也是因此,嫁花作品才能给我们带来如此丰富的感受。那在您的创作时,如何选择想要表现的作品题材呢?


  唐丽娟:题材首先是民间故事,这类形式主要是将语言转化为图形;其次就是日常生活场景,这类似写生,嫁花制作者会将生活中所见所闻中转化为图形;最高级的是融入个人深刻的哲思与独到见解。我将其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抒发嫁花制作者当下的情感;二是体现礼仪之意,如为长辈献上长寿之图,为伴侣绣出鸳鸯之象;三是寄托祝福与理想,让每一朵花都承载着美好的愿景。这些题材与生活紧密相连。


  高莉:我们看到您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将刺绣与国画形式相结合,非常的精彩。那这是您的主要创作风格吗?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艺术形式或者灵感来源可以跟大家分享?


  唐丽娟:我还特别欣赏库淑兰的剪纸艺术,这种欣赏在刺绣过程中转化为对她的元素的融合与应用。我坚信文化无界限,无论是剪纸还是刺绣,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的创造力的展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固然重要,但创新同样不可或缺。我们要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勇于探索新的针法和技艺,实现“守正创新”。


  库淑兰的剪纸艺术与我所热爱的刺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她的作品深深触动了我,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尽管陕西与巫溪地理位置相近,文化交融在所难免,但我始终坚信,无论借鉴多少外来元素,作品的核心竞争力还是源于我们自身的无限才华和创新精神。


  张琪:除了自己的学习和传承工作,您还通过巫溪嫁花来助力乡村的振兴,这个想法是如何产生的?


  唐丽娟:这可能也与我的工作经历有关。我重拾嫁花制作,一方面源于我对美育的执着和学生时代的热爱,另一方面,看到许多学生因妈妈外出打工而缺乏陪伴,让我深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学生的妈妈都在外打工,写作文时他们基本上就围绕“某天我过生日了,妈妈又给我买东西了”这类话题。其余时间很少和妈妈在一起,也缺乏生活上的接触。因此,我思考如何能让妈妈们回归家乡,一起保护和传承嫁花,这样既能陪伴孩子成长,又有益于教育。我很高兴我的这一想法吸引了许多家长加入,有了一定规模后,影响力和社会的反馈也很积极,自然而然的,这个传统技艺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也推动了乡村的振兴。


  张琪:您在巫溪嫁花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顺利吗?有没有遇到过哪些困难或阻碍?


  唐丽娟:在传承巫溪嫁花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多重挑战。首要问题莫过于召集人们回乡。我们秉持自愿原则,通过相互感染和传递信心,逐渐打消了人们的顾虑。如今,只要回乡制作嫁花的家长们,不仅赚取了收入,还能兼顾孩子的教育和老人的照料,实现了家庭的和谐美满。当然,这些也得益于政府的鼎力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的帮助,这项工作才得以蓬勃发展,越做越好。


  场地不足曾是我们遇到的一大困扰,初期我们只能利用有限的厂房或公共空间。幸运的是,县政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宽敞的传承场所。此外,我们还缺少展示舞台,我们时常需要在照顾老人的同时寻找合适的展示机会。而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手工制作的高时间成本与社会认知之间的巨大落差。每一幅精细的作品都需要绣工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仅对眼睛和精神的损耗极大,而且制作周期长,价格高昂。这就造成了一个悖论:绣工们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却难以得到相应的回报;而买家则往往因价格昂贵而望而却步。如何在确保绣工劳动价值的同时,又能让作品得到市场的认可,这是我们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张琪:非遗传承保护倡导传统与现代交融、注重创新,您认为巫溪嫁花应如何巧妙地融入现代元素呢?


  唐丽娟:首先传统的内容肯定要保护,我们要让大家了解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另外也要让传统文化更加包容,要使其更适应孩子们的审美。这实际上是双向奔赴的,需要在二者间寻找平衡点。我们已经成功地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巫溪嫁花的保护与传承。我们首先对珍贵的老绣片进行了数字化保存,通过先进的数字化分析技术,深入剖析它们的色彩构成、构图布局以及工艺特色。这一举措不仅让这些传统艺术品得以永久保存,还为后续的研究与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高莉:对于非遗工艺来说,传承人的缺乏是很突出的现象。那么目前来看,有哪些人在从事巫溪嫁花的传承呢?


  唐丽娟:我们的传承群体多元且开放,主要包括三类人:一是急需这份工作以改善生活的人;二是深深热爱嫁花艺术的人;三是在嫁花制作上展现出独特天赋的人。这三类人群是我们传承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


  关于嫁花的传承目标,我们当前最希望与高校合作,因为高校是美学与技艺完美结合的最佳平台,同时高校学子能为我们的传承注入新鲜血液。此外,我们也期待与职高、青少年中心等机构建立联系,共同推广嫁花艺术。最后,社区教育也是我们规划的重要一环,我们需要技艺从业者深入社区,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上这门传统艺术。


  张琪:谢谢唐老师的分享。对于这两天的课程教学和交流,您有什么感受?对研修班有什么建议吗?


  唐丽娟:我觉得这次非遗班非常成功,学员们都表现得非常出色。他们虽然来自各行各业,但完全符合我之前提到的两个关键点:热情和天赋。我给了他们一个小袋子作为示范,他们很快就掌握了核心要义,并制作出了令人赞叹的作品,几乎可以与大牌相媲美。刺绣其实是通过简单的重复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我们更像是在互相学习,我从学员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我不再只是单纯地教导他们,而是希望将这次学习的成果带回绣坊,与其他绣娘分享。每个学员都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和个性,对刺绣的理解也非常透彻,这真的让我非常欣慰。


  张琪:谢谢唐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也感谢您对研修班的肯定。我们也祝愿您的绣坊未来取得更令人瞩目的成果。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