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习钦,男,汉族,1959年生,河北武强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强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民间工艺美术家。1975年在武强画厂学习画版镌刻技艺,师承刻版技师孙惠荣,同时配合高级工艺美术师路治国先生创作武强木版年画;1980年任刻版技术员;1986年调入武强年画博物馆;199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进修;1996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专业;1999年任武强年画博物馆副馆长。至今他从事木版年画刻版、印刷、创作及年画研究三十余年,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获得好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武强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马习钦
武强年画是河北省武强县传统民间工艺品之一,因其产地在河北武强而得名,是中国民间特有的一种绘画题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武强年画是在原始的耕作方式、佛教思想、传统观念和古老的民族习惯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民间乡土艺术。其构图丰满,线刻粗犷,设色鲜亮,装饰夸张,节俗特色浓厚,是民间年画中的佼佼者。
武强年画经过历代艺人的苦心经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流派,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四川绵竹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相媲美,曾被人们誉为河北艺术的象征,以其深厚的民间民俗、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而享誉国内,驰名海外。
从小喜爱木版年画技艺
马习钦自幼迷恋乡土艺术,对民间木版年画颇感兴趣,上初中时曾多次想,再好的年画也得在木板上刻。而掌握刀刻技术的人很少,于是他就找个刀子、找块木板,下苦功练起来,给同学刻了一些印章。
老师李长江、贾元祥当年在华北大众美术社,多年在北京荣宝斋,为他讲学艺经历、刻版技术、传统风格,使其大开木版年画新天地。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他白天黑夜练起来,大拇指、食指都磨出了硬茧,二十多种刀具全玩熟,名师出高徒,他的刻版受到赞誉,这一练就是十多年。
挽救武强木版年画
一九七九年改革开放以来,濒临危机的武强年画喜得甘霖,新一代艺人脱颖而出,现代武强年画博物馆副馆长马习钦就是佼佼者,他为繁荣武强年画洒下汗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任武强年画博物馆副馆长的马习钦,飘洋过海,把誉为民间艺术的瑰宝、东方艺术的明珠、年画之乡的艺术精品带到了西班牙。马习钦身后的墙上神画、灯画、戏出、窗画等年画琳琅满目,五彩缤纷,身前的桌子上,一边是染料,一边是拓印的成品,他运足底气,双眸凝视,右手握刷,左手取纸,一张一张拓印开来。
就这样不辞辛劳,点滴积累,武强年画,开始被世界人民喜欢接受。马习钦说:“年画给了我丰厚的收获……传承年画技艺是我的责任,弘扬年画艺术是我的义务,创新年画艺术是我的义务,创新年画是我的追求,愿为武强木板年画事业多做贡献。”
传统技艺,匠人之魂
有人曾对马习钦说:“手工刻版这么辛苦,买个机器刻吧。”但是马习钦说:“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丢呀,而且,机器是学不来这种传统技法的”。
机器刻版和电脑激光刻,前者刻出来的交叉点是圆的,无棱无角,没活力,印出的画面死板;后者刻出的版,线条直上直下,不流畅,印刷时稍不注意就会把纸卡破。都不如咱手工的,陡刀立线,线条上窄下宽,成梯形,这样线条不易磨损,也不易断裂,使用拉刻,印出的画面活泼不死板,看上去温和、舒服。
除了传承老记忆,马习钦还创造新技艺,他在原有技艺上调整改进了印刷工序,更改了印刷次序,先印套色版,再印线条版,这样画幅更加清晰、美观,装裱更加容易、不跑色。这是他对武强年画印刷工艺的一次大改革,使木版年画的观赏效果得到了显著改善。
现在,马习钦正潜心研究武强年画的制作工艺,结合现代手法,使武强年画的绘、刻、印、裱四个流程在不失传统做法的同时,更加先进。从小的热爱,让马习钦接触木版年画,责任和一颗匠人之心,让马习钦为了技艺的传承而默默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