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筑思想首页 频道列表

非遗传承人刘英:以针代笔绘就锦绣人生

2021-01-28 11:37网络4993

  苗族没有文字,可贵州苗疆深处,随处就能看见历史。身着一袭传统苗族服饰的苗家女儿,一针一线把来自自然、源于苗族上古传说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绣在绣面,绣品大胆的配色、夸张生动的图案、对称和谐的纹样,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苗族地区一段段的动人“史书”。淳朴的苗族人家要求女儿掌握苗绣,可能是为婚嫁。但当苗绣的神秘面纱被揭开,走出山外的苗绣被赋予了现代文明的印记,其价值得到放大。


  2006年,被誉为“指尖国粹”的苗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穿越千年,苗绣被更多人认识而欣赏、热爱。如今登上各大秀场舞台的苗绣作品,更被誉为“藏在深山里的高定”。苗岭腹地古朴精致的刺绣,就像一根苗族女儿连接故乡与外面世界的红线。41岁的苗家姑娘刘英已和苗绣打了35年交道,在她的带动下,昔日囿于大山中的苗绣,已从“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飞针走线后,刘英与姐妹们的苗绣作品已在市场远销。


  单打独斗的行动派1985年,在贵州省施秉县马号镇冰洞村一户普通苗族人家,6岁的小刘英在外婆和母亲的教导下,拿起了绣针入了行。三年后,小小年纪的刘英便成了给堂姐们画嫁衣样图的设计师。静下心来一针针创作,更多的是对苗绣的爱。热爱创作之余,刘英也懂得欣赏苗绣。少女刘英与做民族服饰的叔叔一起,走村窜巷收集起寨子里老一辈人家中的旧绣片。2000年,刘英和同乡人走出大山时,她才发现这纷繁多彩的世界里,有这么多热爱苗绣的人。但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上转卖着一件件苗绣藏品时,刘英心里却丝毫没有赚到钱后的快乐。


  “这些老物件都是祖辈传下来的,卖完就没了,比起卖掉我更想自己收藏起来。”看着凝结着先辈艺术性绣绘的作品在自己手上消逝,刘英不断思考如何留住苗绣。从苗绣走进大众视野时起,它已不再只是苗族地区的文化图腾,更成为了消费市场上的设计元素。意识到这点的刘英,开始了现代产品与传统苗绣相结合的尝试。同时,刘英也发现传统的民族刺绣在市场上并不好卖,但结合现代元素进行设计的新款却十分畅销。极具艺术创作天分的刘英返乡后,没有局限于传统绣样,在外打拼的岁月,让刘英读懂了市场的倾好。眼界不凡的刘英认为,要想做大市场,除了占有苗族地区对绣品的需求外,更要让喜欢苗绣又希望苗绣创新的人真正能消费苗绣作品。与此同时,刘英没有丢开自己的手艺,在经营闲暇时,她继续磨砺自己,刺绣技术愈加纯熟,她的作品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赏识,其中就有舞蹈家杨丽萍的妹妹杨丽燕。


  刘英回忆说:“杨丽燕对我的刺绣马甲很满意,她说她的姐姐很喜爱刺绣服饰,而且她认为我的服饰设计与质量都很好,于是便一次拿了很多货。”“伯乐”的肯定让刘英干劲满满,勤奋好学的刘英也逐渐在多个刺绣比赛中展露头角,其中最让她有成就感的是获得经国际职业规划鉴定中心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定推介委员会评定的国际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此外,刘英还荣获2014年中国(贵州)国际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银奖;2015年,在中国(贵州)第一届国际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黔东南赛区凯里市选拨赛中,获民族民间工艺品能工巧匠青年组综合类二等奖;2017年,在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化贸易板块展示中荣获"华夏工匠"提名奖。荣誉让刘英更加坚定地相信,自己有能力让非遗苗绣走向世界,与此同时,另一个愿望也在她心中萌芽。


  合力抱团的传承人手工创作始终要秉持匠心,绘无定式、绣皆含情。但要带着苗绣闯出一片天,显然,单打独斗难以为继。施秉县是著名的“苗绣之乡”,有绣娘万余名,曾经这些绣娘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占70%。立足苗乡,归来的刘英开始带动身边姐妹一起把苗绣卖出大山,家乡姐妹成为刘英最好的后援。2013年,贵州实施以特色手工业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绣娘脱贫的锦绣计划,并由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


  锦绣计划启动后,和刘英一起兰心绘生活、巧手创锦绣的绣娘越来越多,刘英创办的贵州凯里古苗疆刺绣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也越做越大,公司固定绣娘由4名发展到3000余名,年均销售额达500万元以上。事业越做越大的同时,刘英看着生活在苗乡中的绣娘也能过上好日子,她便下定决心要以苗绣带动家乡姐妹摆脱贫困、就业致富。但随着服饰机械化生产进程日益加快,很多村民都放下了针线,选择外出打工挣钱。为此,担心苗绣这一古老技艺失传的刘英,从2005年起便在家乡自费开设培训班,她创立的公司在2016年还被列为贵州“第一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


  2020年,刘英的公司又在榕江县色边村与镇远县报京村分别成立了的刺绣扶贫点和刺绣实训基地,全年带动绣娘就业新增550余人。刘英介绍到,现在她的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苗家妇女除了干农活,又可以做刺绣赚钱,这让不少绣娘感到高兴。通过这种模式,刘英带领的绣娘们实现了就业,每户绣娘年均增收10000元以上。


  令刘英印象深刻的是,2020年,在镇远县报京村,企业还带动了一位特殊“绣娘”。“他是一位70后出生的男士,他因意外致残,现在成为我们报京刺绣实训基地一名普通却不平凡的‘绣娘’,通过劳动,这位男士月平均收入现在在3000元以上。”刘英告诉记者。除了帮助家乡农村群众脱贫致富之外,刘英热爱的苗绣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传承者,刘英说:“只要坚持苗绣的人越来越多,苗绣就会有美好的未来。”


  市场广阔的创业者刘英一心沉入工作,将苗绣与汉绣相结合,从图案绘制到款式设计都出自她的一双巧手。不论是潮流版型的服饰,还是时尚的女性箱包与配饰,刘英都能把苗绣元素按大众消费需求,恰如其分地添加到产品中去。改良设计的绣品成为潮流新品,柔软亲肤的重缎布料穿戴也更为舒适,可艳可旧的丰富图案,让追求新潮与喜爱传统的消费者都能从中选择。将不同消费需求整合,源于创新与改良。如将苗族服饰上使用的牛皮软布改为新型布料,将刺绣融入现代休闲服饰中等;同时她又结合传统技法与现代风格,设计出了手包、家居用品、婚庆礼服等一系列新产品……刘英的创业之路越走越顺。


  但市场无常,面对挑战,刘英也始终保持着乐观。2020年,不错过任何一个选拔、学习机会的刘英,身着传统苗绣服饰、带着绣娘们的作品,又去到了中国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第三届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大赛、全国妇联巾帼脱贫攻坚谈论会等多个展会现场,也为更多对苗绣充满好奇的人,打开了认识这项非遗文化的大门。2020年,在刘英的带动下,企业发展保持了稳定态势。“受疫情影响,公司国外订单也受到一定冲击,但危与机共存,我们又通过经销商与新市场,带来了新订单。”


  刘英表示,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00万元,实现利润总额465万元,各项经营指标均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在快消时代,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也让产品更迭速度变得越来越快。“苗绣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创新,创新也是一种传承。”刘英说,目前公司的创新机制除了依托培训大量苗绣行家,还同有关高校及行业专家学者进行了许多受益匪浅的合作项目。同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苗绣的关怀和支持,也让苗绣发展的空间更大更广,可谓舞台无限精彩。


  面对未来,刘英信心满满:“一是继续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的合作,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创新能力。二是开拓更多市场,尤其是争取早日打通国外市场,使得非遗苗绣产品传播到世界更多角落。三是扩大生产规模,建设完整体系的生产流程和生产标准,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当地群众就业创收,为‘十四五’开好头、起好步贡献力量,为家乡的乡村振兴、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