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筑思想首页 频道列表

王来新:一把刻刀,点木成“金”

2020-02-19 13:00海岱文化4830

  王来新,男,1967年3月生,山东肥城人。肥城市东方神桃文化礼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肥城桃木雕刻民俗研究会会长。2006年作品《如意》获山东省(国际)文博会优秀奖,2007年作品《泰山名片盒》获泰安市旅游商品创新大赛二等奖,2007年作品《小摆件》、《九龙戏珠台屏》获肥城市桃花旅游节旅游商品创新大赛两项银奖。


  潍坊风筝、威海锡镶、肥城桃木雕刻、蛋壳黑陶杯……金秋9月,在外交部山东全球推介活动现场,外交部南楼的3楼大厅的山东巡展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嘉宾的眼球。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肥城桃木雕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来新对桃木雕刻成为代表山东的元素感到非常自豪。


  从儿时喜欢桃木雕刻,到以桃木雕刻为业,再到以传承创新桃木雕刻为己任,他感觉桃木雕刻成了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拿起刻刀,点木成“金”


  自古至今,桃木因为有驱邪纳福、吉祥平安的美好寓意而备受人们喜爱,桃木雕刻由此而生。肥城号称“佛桃之乡”“中国桃都”,种桃已有1700多年之久。桃木雕刻的历史也源远流长。


  王来新小时候跟着挑货郎担的爷爷走街串巷雕刻桃木,那时候只是卖一些桃木人等儿童玩具,大规模的桃木工艺品还没有出现。坐拥丰富的桃木资源,却没有形成规模的桃木雕刻产业。从无到有,有时候只需要开拓者和一句启发。


  十几年前,王来新在登泰山时,无意间听到一名游客在没有买到满意的桃木纪念品时说:“这儿离肥城这么近,怎么没有好的桃木纪念品呢?”游客的话让王来新看到了商机。“之前果农家中的桃木都是当做柴火烧掉,当看到别人用桃木做成的艺术品时,才意识到我们有这么好的资源却没有好好利用,没有衍生出附加值更高的工艺品。”他决定拿起刻刀,重新拾起父辈传下来的桃木雕刻手艺。


  开始总是艰难的。创业伊始,王来新接到了一笔订购几百把桃木剑的大订单,可准备交货时,桃木剑却出现了开裂变形的情况,一下子赔了不少钱。“肥城桃木雕刻的历史虽然长,但与南方木雕发达地区相比还是有差距。”王来新一开始不得不承认。


  这次失败,差点让王来新放弃。不服输的王来新研究发现,桃木性甘甜,树胶多,其制成品易开裂变形几乎是一条“定数”。过去的桃木篮、桃木人体型小、造型简单,这个问题一直没引起关注。可到了生产造型复杂的大型工艺品时,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为了攻克这一行业技术难关,王来新走遍了肥城,先后拜访了30多位老桃木雕刻艺人,又向山东农业大学研究林木的教授求教。


  功夫不负有心人,前前后后在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之后,王来新终于研发出“桃木炖煮除胶法”,从此桃木易开裂、变形的这个行业难题终于被攻破。


  桃木处理技术难题攻克后,王来新在传统雕刻技术上大胆创新。桃木雕刻由造型单一的桃木篮、桃木人,发展成20多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的桃花鸳鸯剑,华丽细腻、造型别致的九龙如意,繁复精巧、玲珑剔透的桃木挂坠……得到市场的认可,桃木变“金”。王来新的桃木雕刻产品越卖越多,越卖越贵。


  带动产业发展,亮出桃木雕刻名片


  早在10年前,王新来就建立了自己的网站,通过互联网宣传销售桃木雕刻产品。在他的组织带动下,肥城桃木雕刻市场300余家商户都在淘宝网上建立了网上店铺,通过O2O模式销售,产品销量倍增。依托网络渠道的拓展,肥城桃木雕刻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了85%。


  互联网电子商务不仅为肥城桃木商品阔宽了市场,而且为桃木产品创新提供了新思路。王来新告诉记者,随着电商的发展,私人订制变得越来越兴盛。王新来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在他的网络店铺中,实现了“私人定制”。


  据王新来介绍,现在大多数顾客在网上下单,备注自己的产品要求,例如一些消费者会要求在桃木梳子上刻上自己喜欢的诗词或者祝福的话语,这样的私人订制模式使每一件桃木制品有了独特性和唯一性,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现在一天平均接近100件的私人订制,能带来很高的利润。”王来新说。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据当地政府统计,目前,肥城当地桃木工艺品已经发展成20多个系列,4000多种产品的产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解决当地4万多人的就业问题。桃木雕刻,成了肥城一张闪亮的名片。


  在这其中,不乏有王来新引领带动的功劳。


  放不下刻刀,坚守传统工艺中创新


  桃木雕刻产业在肥城发展一发不可收拾。“曾经走过弯路,放下了刻刀使用机器生产。但技艺需要传承和创新,我又重新拿起了刻刀。”王新来总结了这几年他的经历。


  随着人们对桃木雕刻逐渐认可,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仅靠传统的人工雕刻根本无法满足。几年前,王新来新引进了机械化生产。数控雕刻机、激光雕刻机、数控车床相继投入使用,一般造型的桃木雕刻实现了批量生产。


  批量机器生产也带来了问题。“桃木雕刻的机械化生产带来产品同质化的问题,一些商家开始大打价格战,同行之间压价竞争现象愈发严重。”如此的市场乱象,王新来认为不仅扰乱了市场,对桃木雕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他又重新拿起了刻刀。市场需求满足之后,王来新更有了发展手工雕刻技艺的空间。“机器雕刻速度快,但缺乏变化,没有灵气。真正好的作品还是需要创新的创意和精湛的手工来实现。”在王来新雕刻室内,他拿起刻刀,在一件“喜上眉梢”半成品上仔细雕琢,简单几下,喜鹊原本毫无生气的眼睛瞬间灵动起来。“没有桃木雕刻的创意和手工功夫的积累,不可能做出精品,做桃木雕刻最重要的是要用心,用情。”


  对于王来新重新拿起刻刀的经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家表示认可。“机器化生产的产品单一、趋同,缺乏个性,缺少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主要是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而很难达到提升生活品质的目的。手工技艺所生产的艺术品则更多地蕴含着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地域性与历史性,文化内涵丰富,艺术品位高,更注重满足人们高雅生活情趣的需求。”


  专家坦言,正是如此,桃木雕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才格外有意义。王新来趟出了一条正确的非遗保护和发展之路。


  “保护创新”比“创新”本身更重要


  “我今天设计的桃木雕刻样式,可能过不了几天市场上就能出现仿货。”除了机械化生产带来的同质化问题,知识产权的保护也让王来新很费脑筋。“如果大家都去互相抄袭,肥城桃木雕刻就空谈创新发展了。”王新来说。


  目前,肥城市从事桃木雕刻的企业就有三百多家,全国各地更是数不胜数。很多人拍了你的图纸就回去仿造,导致设计者蒙受巨大损失。王来新说。自2016年开始,王来新陆续为其20多件桃木雕刻代表性作品申请著作权,对特殊工艺申请专利,也注册了“泰山桃木王”的商标。“有了著作权、专利和商标,虽然没法杜绝仿制,但也有了维护权利的底气。”王来新举例说,“在肥城桃花节上,有南方的厂商在售卖桃木雕刻的‘如意’。我看来看去,发现和我已经申请版权的‘如意’作品极度相似。一开始他们还不承认仿制,我拿出版权登记证书来和他们对质,到最后他们承认是对我的作品进行了模仿,并承诺今后不再仿制。”


  保护知识产权,是保护肥城桃木雕刻产业创新的动力,是保护创新。“保护创新,还要保护创新的动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为这门手艺的传承储备人才。”这是王来新最近一直在思考并实践的问题。


  “现在产业规模虽然越来越大,但也遇到了很多瓶颈,其中愿意学习手工雕刻的人越来越少。”王来新说,作为非遗项目的桃木雕刻的创新发展,最终还是要靠下一辈的人才接续。


  目前,王来新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开展传习活动。成立桃木工艺总商会并担任会长、参与组织桃木雕刻技能竞赛、着手开始培养徒弟、推动桃木雕刻技艺进校园……王来新的桃木雕刻创新传承之路,正越走越宽。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