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筑思想首页 频道列表

张燕:为陕西佛教旅游开发献策

2017-09-20 10:45凤凰陕西综合5256
  宗教文化对陕西乃至全国的历史文化都有着重大作用。帝王陵墓和名刹古寺,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地上,支撑着陕西正在发展的旅游业。各种佛教教派林立是陕西的特色之一,反映了陕西兼容并蓄、包容大气的风格,应该挖掘陕西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发挥佛教旅游的优势,开辟新的旅游线路和项目,实现佛教文化旅游的多种功能。

  陕西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尤以佛教文化遗存最为丰富,佛教文化资源占陕西宗教资源的80%以上。陕西是中国佛教的首传之地,是宗派创立、发展、活动以及向外辐射弘传的中心。中国佛教九大宗派中有七大宗派(三论宗、三阶教、唯识宗、净土宗、律宗、华严宗、密宗)的祖庭都在陕西,并且都保存完好。

  陕西省现有佛教寺院200余所,创建年代最早的可以上溯到西晋时期,最著名的是各个宗派的祖庭和相关寺院,如百塔寺、草堂寺、至相寺、华严寺、大慈恩寺、兴教寺、大兴善寺、青龙寺、大荐福寺等。其中青龙寺是日本佛教密宗的祖庭,草堂寺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国立译经场、第一个管理全国佛教事务机构的所在地,也是日本日莲宗的祖庭。此外还有唐代两处佛教灵境,即位于扶风县的法门寺和终南山的南五台,法门寺有着目前世界仅存的佛指骨真身舍利。西安广仁寺是陕西地区唯一的西藏黄教寺庙,自清代以来,是西藏、青海、蒙古等地活佛入京朝贡,道经陕西的行宫。

  陕西境内至今遗存的佛教石窟尚有13处,这些石窟、摩崖、壁塑造像,最早可以上溯到北魏时期,历南北朝、隋、唐、宋、金、明,标领各代,勾画出明显的历史演变轨迹。它们在中国佛教石刻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陕西省现存的佛塔有100多座,主要有隋塔、唐塔、宋塔、金塔和明塔,这也是陕西大地又一类瑰宝。

  在陕西这个中国佛教的策源地上发展佛教旅游是有其现实意义的。放宽佛教政策,发展本土宗教文化旅游,是抵御西方宗教东侵、以爱国主义抗衡西方霸权的一种文化形式,同时在统一祖国的大业中也有着实践的积极意义。陕西佛教遗存的重大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社会价值决定了其所蕴涵的巨大经济价值。像陕西这样有分量的佛教文化遗产,在全国各个省市中是非常罕见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如何整合陕西现有的佛教资源,使之成为一个极富特色的旅游项目向世人展示,应成当务之急。

  那么,如何开发陕西佛教文化旅游?

  首先,充分发挥陕西佛教文化资源优势,在统一规划、管理的基础上,将佛教文化旅游同生态环境、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及自然景观等旅游相结合,打造旅游产业精品,优化陕西旅游产业。当今兼具人文资源深厚、自然风光旖旎,可综合开发的地方有:终南山太平峪口的西圭峰寺、紫阁峪的宝林寺、云际寺、高冠峪的东圭峰寺、丰峪口西的观音寺、丰峪口东的丰德寺、净业寺、大佛寺、黄峪寺、子午峪新罗道士金可纪摩崖碑刻及云都坛遗址、天子峪的至相寺、百塔寺、南五台、塔寺沟、蛟峪的龙池寺、大峪的五里庙以及嘉五台等等。

  开展佛教祖庭专项旅游。建议主次有别,依终南山北麓环带发展扇形佛教文化旅游的格局。在佛教景点、景区的规划上,应以著名的、有影响的祖庭、重要道场为主,附带开发周围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增辟新景点,并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充分利用宗教文化的善信市场、观光市场,建设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牵动性的大庙,对地方小庙则应严加控制,同时,宗教管理部门应监督宗教旅游点的善款收支,争取其一部分用于环境营造和景点建设,提高文化品位和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突出佛教资源特色优势,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应该把陕西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纳入到陕西整体规划中的建议,要充分有效地利用陕西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着力开发新的旅游“亮点”,推出富于本地特色的宗教旅游产品。

  深入发掘现有佛教旅游资源的潜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的深度开发。以陕西佛教祖庭为依托,可开发对东南亚及广大港澳游客极富吸引力的寻根问祖旅游专线。在此专题旅游的基础上,再辅助以沿山脚下的温泉康体游(如东大温泉、汤峪温泉),关中乡村游等地域特色性强的旅游项目,即可形成一个特色显明,能够吸引大量汉文化圈游客的专题旅游区。

  开设古代外国僧人求法遗址旅游专线。人们只知少数几座寺庙与日本僧人有关,但少有人知在陕尚有几十座寺院与韩国有关,目前来陕的韩国学者或游客大多热衷到这些遗址拜访。将这些寺院的“国际关系史”整理、挖掘,开辟成旅游专线。主动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加强与亚洲佛教徒众多国家的联系。在法门寺、大雁塔等佛教圣地建立佛学院,在区域间、国际间开展佛教文化旅游节,以佛教团体间的交流活动、庆典、庙会等仪式,刺激扩大陕西佛教文化旅游业。

  多渠道筹集佛教文化旅游建设资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所需的资金,应当走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的路子解决。鼓励国有和集体单位、个人投资办旅游事业,建立起多元投资、高效产出的旅游建设资金筹集良性循环机制。

  人文景观产品的开发建设和更新改造,要进一步突出文化特色,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动态展示,提高观赏性和可参与性。

  大力开展“宗教寻根旅游”以及佛教文化节等各种形式的宗教文化旅游活动,建设富有影响力的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开辟宗教专项旅游线路。进一步开发建设法门寺旅游区、佛文化和壁画艺术、碑刻艺术、宗教建筑艺术等主题形象,营造各具文化特色,互为映衬烘托的宗教文化旅游区。

  其次,可先围绕一个主题,采取一体化设计来开发陕西宗教文化旅游产品。让游客食的是斋饭,住的是僧舍、道房,听的是晨钟暮鼓,经声喃喃,时时可见香烟缭绕,法相森严,购的是配套的宗教文化旅游商品。可选部分知客僧进行适当讲解,也可让一些游客参与一些法事活动或模拟出家、为道数日,亲身体验一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剃发为僧”的滋味,学习佛道礼仪和养生术,以调动游客的积极性。

  开展陕西宗教文化体验旅游,其程序可以为:礼佛、过堂用斋、听经坐禅、拜塔诵经、祭祀、品尝斋席、坐禅开示、早晚功课、参与寺务、摄影留念等内容。最后把陕西宗教文化体验游的过程拍摄下来,制成光盘,让游客带回去,留下一段美好回忆。随着宗教文化旅游的纵深发展,还应开展更多的项目,诸如佛教夏练营等。

  开展朝圣游、缘满游、佛国圣地采摘游、太白积雪或杜鹃游、佛教法会祈福、亡灵超度活动、佛道故事承传游等宗教文化旅游。在农历的腊月十八至次年的正月十八期间再举办一个佛俗民情年活动,以春节假期为契机,以宾馆为依托,举办除夕住民宅、贴窗花、包饺子,初一点旺火、燃爆竹、接喜神、过僧年、撞第一声钟,初二请财神、放禄马,初八会八仙,十五闹元宵等一系列游客参与的佛俗民情活动。在一系列浓郁佛国风情活动中,领略陕西地区的淳朴民风。

  举办春节除夕零点敲鼓、撞钟或烧第一烛香等活动。中国人过年是回家团圆,外国人过节是走出家门,到室外狂欢。在中国的春节长假里,大多数人只能以看电视、打牌等活动度过,年轻人倍感无聊,缺乏户外刺激的活动。在大、小雁塔、钟楼、鼓楼等地敲鼓、撞钟,新年第一天赶赴寺庙、道观烧第一烛香,辞旧迎新、祈福好运既满足了人们的心愿,恢复了除夕之夜不睡觉的习俗,又增添了春节长假的内容和趣味性,最终达到增加旅游收入的目的。

  另外,在寺观开办忏悔、宣泄、咨询等僧道和俗人面对面的对话项目。据科学家预测,21世纪是人类患精神障碍疾病最多的一个世纪。寺庙是一个保密、安全的场所。选用高僧、智士走下神坛,亲近百姓,应用佛学中有益的思想为困惑的人们排忧解难,指点迷津,对提高人们的伦理道德,减少社会凶杀案件和恶事无不有裨益。

  佛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仪式、习俗、法会和节日,旅游部门可以利用这些丰富多彩的习俗、法会和节日开发更多的旅游产品(参见附注一)。许多传统的佛教庙会,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具有广泛的民俗基础,利用得好,不惟可以增加寺院佛教文化气氛,亦可为发展现代寺院经济创造机遇。

  深度开发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发掘以佛教文化,包括佛教音乐、美术、建筑、雕塑、美食、茶道、医药、典籍、法器、珍藏为主要内容的特殊旅游形式。陕西的庙宇寺殿管理层应该将佛教教义文化加以发扬,并将膜拜场合提升为旅游景区(点),吸引更多的游客观光。

  增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开设宗教文化旅游教学。依托省内各院校筹建旅游人才培养基地;二是增加对旅游教育的投入,鼓励旅游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办学;三是实行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提高在职员工素质,以此来促进陕西旅游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特别是在导游培训中加入陕西地域的宗教文化知识,弥补文革造成的宗教文化缺乏的空白。

  搞好佛教教学自身的现代化。宗教与现代化相互影响就是积极和消极并存。宗教与现代化进程决不会相背而行,在核心价值观不变的情况下,二者可以相互适应,相互融洽。中国目前的宗教没有经过近代意义上的宗教革命,缺乏现代色彩,为信众所难以理解。因此,有必要编印宗教普及读物,这一点目前做得还很不够。同时,在保持宗教基本要素的前提下,在大量吸收现代人文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信仰体系,以信仰激活人间净土思想在社会中的推广应用,使宗教学贴近社会,服务人生。

  佛教名胜古迹的开发具有保护、传播佛教文化和发展旅游业的双重意义。佛教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抢救继承人类的传统文化,而且可以开辟新的人文旅游景观,为陕西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作者:张燕 出处:《首届长安佛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五卷》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