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刘方磊:做有文化的建筑

2017-05-09 16:10畅言网9905

  在当今这个浮躁的建筑市场中,多数人往往注重的是建筑的外表,而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去关注建筑的“灵魂”。而好的建筑也正是因为它那“纯洁”的“灵魂”而“光彩照人”。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A4工作室室主任刘方磊看来,建筑这一纯洁的“灵魂”来自于建筑及建筑师本身的文化素养。而在实际工作中,他也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追求着。


  国内建筑师要相信自己


  畅言网:


  请问您在北京院工作多久了?


  刘方磊:


  我1994年从天津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在一个设计院工作了一段时间,2000年来到北京院工作,转眼间已经十多年了。


  畅言网:


  现在很多设计院都在和国外设计师事务所配合,请问您对此的看法是什么?


  刘方磊:


  现在国内设计院和国外事务所配合的案例很多。某些方面的确有“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倾向。一些甲方,比较崇尚“洋设计”。


  但目前来讲,由于全球信息一体化,国外事务所的优势已经没那么强了。其实国内与国外的距离更多是在施工工艺方面,就比如铝板、钛锌板的拉丝工艺在国内无法做得好。我们就是在工艺程度和群体理念方面无法与国外相比,而在审美方面,已在逐渐缩小距离。尤其对中国的文化以及其建筑,是中国人自己的母文化以及母文化的载体!如果需要找寻自身的建筑文化,还需要中国人自己寻找答案。


  而产品工艺是实实在在的,需要机器生产,我们的一些新型工艺就因为机器质量无法与国外相比,所以感觉与他们存在很大差距,而在创意上方面其实大家各有千秋!


  尊重历史、尊重文化


  畅言网:


  畅言网近期发表了您的设计作品——北京香港马会会所,受到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这个项目在外面看上去与当地环境融合得非常好。请您讲讲当初从接到这个项目到产生创意直至项目最后实施的整个过程。


  刘方磊:


  香港马会会所这个项目处于北京传统风貌的地块上,而且是在拆除旧建筑的基础上建设新建筑,所以规划管理部门提出要保存原有风貌、要尊重原有的建筑风格,符合整个地区的发展方向。


  实际上中国建筑是独立的一条轨迹,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建筑不同,然后我们逐步影响了整个的东方世界,也就是说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的建筑都是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工业文明之后,西方从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发扬了机器美学,通过各种方式变成了一种一元化文化,等于把世界变成了一个所谓国际都市的感觉,绝大多数城市都在建造这种大玻璃和金属性的建筑,但随后大家逐渐发现了一个问题,全世界都一个模样了。其实大家也渴望人文色彩,中国人其实更喜欢住坡屋顶、四合院式的建筑,因为五千年传承下来后,我们从血液里流淌对这种建筑的亲和力,在这种空间里我们会感觉很安定,就像回到母亲怀抱一样,就会找到家的感觉,而且在那些简单的、冷冰冰的“盒子”里面是找不到那种感觉的。所以中式建筑的这种空间跟中国人能够契合起来,人在这样的建筑中才能感到舒服,就跟西方人走进他们的教堂一样,马上就会找到精神的家园。


  其实香港马会会所这种中式项目对于我们设计师而言也是一种方向,当时我们在接到这个项目时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在保证功能的情况下与中式建筑相结合。从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建筑师就在做这件事情,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还在做这个事情,包括以前保护古都风貌等方面的事情,而香港马会会所这个项目就是传统的宫殿建筑、四合院与会所的结合,并做了一定的创新。

  畅言网:


  对于建筑师而言,如何做到让高端项目“华而不奢”,就像香港马会会所这样的高端项目,它里面的一些材料、细节设计等方面都是如何把握的?


  刘方磊:


  实际上这个项目外立面上的一些石材并不是特别高端的材料,怎样做到华而不奢呢?我觉得建筑设计首先要考虑比例、尺度,然后是项目的形式。在形式的选择上,我们选用了中国古建中的歇山屋顶形式,屋顶是个连续曲线,比较柔和,有些书院的感觉,而且比较儒雅、没有那么多的官宦气,从而也规避了那种太霸气的感觉。


  畅言网:


  当初是什么原因让您接下了这个项目的设计工作?


  刘方磊:


  当时是开发商主动找到我们院,然后任务被分配到我们设计所。因为我的母校天津大学在古建方面比较强,学生们都学习、研究过中国建筑史,而我个人也是对中国古建情有独钟,机缘巧合,这项工作就交给我来完成。


  对于中国建筑师而言,中国建筑史是必修课,要把从古代一直延续发展,虽然这段历史有了中断,但像伊斯兰、拉丁美洲、玛雅等这些建筑文明都有一些中断。而结局就是像包豪斯这样做盒子、做简洁实用的建筑成为国际通行的方式。世界建筑史走到巴洛克时代就是另一个极端了,建筑做得很繁琐而且不实用,而现代建筑很简洁实用,很符合节能标准,到最后就全部演变为“盒子”建筑了。艺术总是要适应人的需求,所以现在包括建筑的结构也在改变,空间会做些变化,做些异形空间、做些体验。比如说鸟巢、央视,空间是异型的,至少会让人产生新奇感,这就是体验主义。艺术就是要给人新鲜感或者愉悦感,但这样的东西也不需要太多,每个城市一两个足矣。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背景、有自己的城市定位,背景可以杂糅。比如巴黎,在城市整体风格的基础上会有一定时代的跳跃,他们可以有蓬皮杜、可以有拉德芳斯,稍稍有一点跳跃就可以了。北京的城市肌理以元明清为主,城市的大量建设都是在二环以内,然后再跳跃出一些新的东西,并不排斥央视、鸟巢这样的建筑。但是整个城市的衬底是什么,有灵魂的房子是什么,能体现城市品格的房子是什么,当然肯定不能都是“方盒子”,所以中国的各个城市都有差异性,都有中国的感觉。北京的元明清历史是真正的铺垫,再找其实也没有太多的主流,好多时候并不能给个直接答复,它是一个很细腻的东西,它的对错非常细腻、非常分明,很难确定究竟是做得现代一些还是仿古一些,这必须放到一定的背景中才能确保。所以基于这些条件,香港马会会所的开发商富华集团也是找到了一个契合点,将香港人汲取的一些西方文化与北京的东方文化相结合,设计出这样的中西合璧的作品,它的会员们很可能来自全世界,但首先要帖上中国文化的大标签,所以在立面上它不应该那么繁琐。于是我开始研究民族文化宫、友谊宾馆这些建筑,它们的古建筑感很强,而且与时代结合得很好。看一些经典的例子,再去找这种比例的感觉,于是我们又对图纸进行了调试,并不是一步到位就能够设计出很好的比例。在设计过程中,我就开始慢慢调整,直到达到一个比较舒服的比例为止。然后再把它的模数找出来,我又将石材的模数全部变成1:600的比例,马会项目的立面全部是600mmx1200mm的模数,做完6米的立面之后,接下来就是工业化建造了。但是我的比例是固定比例,窗户的尺寸是2.4米x3.6米,中间的玻璃是2.4米x2.4米,两边是0.6米x2.4米,也就说模数比例已经实现了工业化。项目的十个小房子用玻璃连接起来,连廊在古代是空的,而我们现在要做成封闭的,而且连廊并没有跟房子产生冲突,它还是各个单元的集合,连廊不用经过各个院就能到达每个房子。而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府邸必须从大门进来后,再经过一个前院才能到达另一个房子,这样的话如果遇到雨天就很不方便了,所以现代建筑还是要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畅言网:


  项目建成后,内装与主题融合得非常好,请问是否在设计之初,室内设计师就与建筑师做了很好的沟通?


  刘方磊:


  项目内装与外装的结合度能够达到百分之八十,总体来说内装还是很成功的,大堂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排梁方式,但是有一个部位不是很好,一个石材的框把玻璃屋顶破坏了,包括会议中心,并没有达到一种完整性的要求。


  这个项目给人的感觉很高端,算是新中式建筑吧。想象一下,如果当成第一次看到项目的感觉,就可以看见一个门楼、两片墙,远处影影绰绰有点灯光,但是人会感觉、会想象,想象是很炫的,每个人心中都能想到自己最好的东西,看到的东西也会勾起想象,把它想象成唯美的东西,看景不如听景,听景不如想景,最高境界就是想象。而一旦物化了就没有这种感觉了,只有想象是无限的。其实最初构思草图的时候不能把东西做得太固化了,应该给自己留些空间,也要给甲方留个空间。


 

  做设计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畅言网:


  您这些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获得了很多奖项,请您将这些年的工作经验与大家分享一下。


  刘方磊:


  我觉得做设计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虽然其中的烦恼也有不少,但不管有多少烦恼都替代不了做设计的这个大快乐!从心里热爱,是原动力吧。


  畅言网:


  跟个人兴趣爱好有关系,像写写诗啊,画画啊什么的。您当初选择建筑行业出于哪些原因?是否与喜欢写诗、绘画等等的爱好有关?


  刘方磊:


  我小时候喜欢绘画,后来觉得设计建筑、改变城市面貌这件事很有意义。有人认为建筑师根本不需要承担太多的历史责任,我并不那么认为。大家不能把没文化当成一种骄傲,那就太怪异了。


  我觉得如果所有建筑师都这么想的话,那都太没有责任感了,即使自己的作品并不能像大师的作品那样具有划时代意义,或者可以改变历史,但我觉得房子承载了一定程度的文化,我要求自己的每一部作品都有可传递的文化。

  畅言网:


  这似乎对历史性、对综合性的要求很高。


  刘方磊:


  是的,我就很喜欢历史。并不是说喜欢历史就得做建筑师,但建筑师起码得对文化尊重。建筑师不必是全才,文化素养深厚也并不一定能设计好建筑。但反过来讲,建筑师一定要有文化,建筑师要认为没文化是可耻的。毕竟建筑师是打造城市文化的人。


  建筑师要有一定的境界


  畅言网:


  现在很多人都比较浮躁,很多设计师都不能执着地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做,而且也没有这个机会,您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刘方磊:


  其实搞创作的人,不论美术、雕塑,要想有所建树,最关键的是要耐得住寂寞,不要一开始将自己想得太高,或者希望一步到位。


  对于建筑师而言,每个门厅、楼梯都要脚踏实地得去做。比如国外的建筑大师,刚毕业时根本没有多少项目可做,之后都是摸爬滚打出来的,并非一生下来就是大师。大多数人都是往返于工地,不断奔波、不断受挫折,于是经过多年之后就会过滤掉那些没有执着追求的人。有些人开始发展势头很猛,到最后就沉沦了,因为可能少年得志会让人翘尾巴,“方仲永”就是一例。对于建筑师而言,应该做到厚积薄发,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其实坚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心路历程成就一个艺术的造诣。其实大师们并没有那么舒服,大家只看到表面,而他们经历的内心磨难是必须的,否则无法站到顶峰,站得越高承受的苦难越大。通向成功的路,从来都没有鲜花和掌声。都是成功以后,才铺上的鲜花,赢来的掌声。所以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定位,能承受多大困难就追求多大的目标。先要求自己做一个普通的建筑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对社会做点贡献,不轻言放弃,做好平凡,追求不凡。


  优秀的作品其实包含着很多因素,随着时间的变化要经得住历史考验,好的房子也没有绝对的标准,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社会审美的变化,好建筑的标准也会变化。


  建筑承担更多的一是使用功能,二是空间感受,此外就是文化积淀。每位建筑师都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比较热爱,都会传播一些民族文化的精髓。建筑立在那里是搬不走的,它会影响城市的外部空间,所以最好不要给给建筑师自己、给城市、乃至给社会留下遗憾。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浅析中国古建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建筑百科 2025-01-22 李明 0

推荐更多

16座国宝级古塔的前世今生

建筑百科 2025-01-26 0

浅谈古人过年的那些事

历史解说 2025-01-25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