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重庆文旅委在15个深度贫困乡镇实施非遗扶贫项目

2019-07-12 10:44重庆日报8718佚名

  一把剪、一颗针、一根线、一块布……一双巧手“缝”出脱贫致富路。7月5日,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盐井村,非遗扶贫项目旗袍技艺培训班结业,50余名学员实现居家就业。

  


  据悉,非遗扶贫培训班助力精准脱贫,是市文化旅游委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一项有益探索。近年来,该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中筛选出刺绣、编织、木雕等12个产业化程度较高、市场销售前景开阔的项目,在贫困人口集中的15个深度贫困乡镇举办了22期非遗传统技艺培训班,探出一条把文化“软资源”转化为“硬实力”的文化扶贫特色之路。

  

  扶贫必先识贫。当前,农村贫困人群主要为妇女、老人和残疾人,因劳动能力弱或没有劳动能力、文化程度较低、家庭事务牵绊等,致使他们脱贫路径非常狭窄,迫切需要一种劳动强度低、工作时间灵活、工作地点离家近的增收渠道。

  

  石柱中益乡旗袍传统技艺非遗扶贫培训班,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妇女、建档立卡贫困户,有意愿、有条件从事手工艺制作的残疾人等,通过“手把手”“面对面”方式,教授他们旗袍制作技艺。学员实行打卡制,食宿全免,还有适当生活补助。

  

  通过30天培训,学员从零基础学习,即可初步掌握镶、嵌、滚、荡、盘、钉、钩、绣等传统手工旗袍绣法,不仅能让这项非遗技能得到传承和发扬,还能通过当地建立的非遗扶贫工坊实现居家就业、就近就业。

  

  在贫困人口集中的15个深度贫困乡镇,市文化旅游委精选出12家对贫困人群有爱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充满人文情怀、有较强的带动能力的企业开展培训。在培训结束后继续跟踪扶持,对能完成工作任务、制作产品的学员,采取招工、计件合作等多种方式,通过“公司+贫困群众+传统技艺”的运营模式,促进其劳动就业增收。此外,还试点建立了5家非遗扶贫工坊,安排技术员指导生产、统一配送生产原材料、统一回收产品,确保居家就业的群众有长期固定的收益。

  

  目前,参训结业的贫困群众有332人实现就业,就业率达70%,人均每月增收500—2500元。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非遗扶贫,激发乡土文化的创新活力

热点新闻 2020-10-26 马盛德 0

推荐更多

青藏碉房——中华民族传统住宅

建筑百科 2025-04-17 0

广州陈家祠装饰“七绝”

建筑百科 2025-04-16 0

故宫古建筑中的琉璃烧造技艺

建筑百科 2025-04-16 周乾 0

中国古建筑之太和殿脊兽

建筑百科 2025-04-15 0

古代书院的建筑特色

建筑百科 2025-04-14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