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盘点《朗读者》节目里的那些科学英雄

2018-06-01 11:0311852
  5月2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1300多位两院院士出席了本次大会。但是我们对这些“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却了解的太少,这些撑起了“中国底气”的大国脊梁,为何被埋没在了网络世界的一派喧嚣和浮华之中?


  不过,也有例外。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自第一季以一段总年龄加起来有1200岁的西南联大功勋级校友的朗读“燃”遍网络之后,第二季的嘉宾尤为扩大了科学家群体的比重。

  包括已经和观众见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冰川地貌学家崔之久,科学植物画家曾孝濂,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潘建伟等科学家等,第二季节目里将出现将近20位做出了卓越贡献的科学家面孔。

  在场外与潘老一同朗诵的,还有12位西南联大的老校友:91岁的音乐家茅沅、95岁的历史学者胡邦定、97岁的诗人郑敏、91岁的航天科学家林宗棠……13位老人的总年龄加起来有1200岁,但当读起“全国民众,人人都应负起保卫中国民族的责任”时,依然澎湃如少年。


  他们用献身祖国发展,用一生的无怨无悔,向年轻一代展示了爱国的正确打开方式。这批胜似少年的老先生“燃”哭了无数的年轻人。有网友说:“这些大师为祖国奉献了一辈子,90岁了还在工作,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两季以来,这样的热血记忆还有很多——

  航天英雄杨利伟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学生朗读《天地九重》,他说自己永远记得第一次在太空俯瞰这颗水蓝色星球的样子,“我仔细端详这美丽的星球,生怕错过一处风景,我深知这是亿万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美景”;

  中铁西北院冻土科学的泰斗张鲁新,改写了外国人对青藏铁路不可能建成的预言,他在“眼泪”为主题的采访中讲述了“三根火柴”的故事,那是中国速度一路疾驰背后的坚韧与磨砺。他的学生们朗读塞缪尔·乌尔曼的《青春》献给老师,继续传承伟大的“风火山精神”。

  33年前,南极科考队仅用了40天的时间,就创建了中国第一座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国南极科考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南极长城站首任站长郭琨用顺口溜描述当时的情景:“一言不发,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脏翻腾,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九(久)卧不起,十分难受。”字句里都是那时的艰苦,却是虽苦尤甘的自豪与荣光。

  什么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什么是择一事、终一生?什么是千磨万击还坚劲?无数看似豪言壮语的誓言与信念,都在节目中可以找到足以热泪盈眶的答案。而这,也正是《朗读者》希望通过科学家群体传递给广大观众的力量。

  “科技含金量”厚重空前,文学节目展现科技魅力

ed2b76d2c21885c_size95_w1040_h681

  航天、铁路、南极科考、古脊椎生物、植物学,一个个往常出现在书本上的名词,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第二季《朗读者》用一种“执拗”的创作态度,进一步开拓了科学的细分领域,集纳了一个闪闪发光的嘉宾名册:


  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薛其坤,冰川地貌学家崔之久,“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获得者谢又予,世界上拥有极高的声誉的动物学家珍·古道尔(英国),科学植物画家曾孝濂,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潘建伟,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程不时,C919型号副总设计师赵克良,古脊椎动物学家、中科院院士张弥曼,古植物学家、国际古植物学会主席傅睿思(丹麦),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陈佳洱,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科院院士吴孟超,数学家、“菲尔兹奖”奖获得者、中科院外籍院士丘成桐……

  以上这些科学家广泛涉及了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先进制造等深远影响着人类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重点学科。他们的到来,集体打开了观众紧跟时代、认识世界的脚步,更用亲历和心得,让广大观众知道科研工作并非如大家想象的那么枯燥、高冷,而是充满了神奇的魅力,令人着迷。


  人称“量子之父”的潘建伟,在私下里被同学们亲切称为“我潘”,他的心中有三个纪念日:第一个是2016年8月16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成功,第二个是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报到的那一天,第三个是量子信息实验室成立的那一天。潘建伟告诉主持人说,他在奥地利留学的时候,在大使馆看过一个讲述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郭永怀的纪录片,内心深受震动。当时立下志愿,一定要回到中国建立一个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的那天,他们的团队说,“一千年前中国是全球的中心,如果中国想重新站到世界舞台的中央,首先得在科技上上去。”

  朗读者给出的答案:我们的时代,就需要这样的偶像

  《朗读者》没有屈从于流量效应和眼球效应目,它倔强着为这个时代真正的英雄和偶像们致敬,以文化节目的形态为他们列传,让这些科学巨匠的精神火焰红光漫天,激发人们重新思索人生的意义、奋斗的价值、前进的航向,更把科学的种子播撒进孩子的心田。

  董卿说,“我们不是只靠吃米活着。如果所有媒体人的工作能够让更多人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所有的坚持努力和付出,都是有意义的。”这体现了制作方一种特有的坚守。当有人问制作方,年轻人为什么这么喜欢《朗读者》。他们的回答是:今天的年轻人,生活在一个更加富裕、更加开放、更加文明的社会,能够接收到更多信息,受到更好的教育,这两条就决定了他们会拥有自己的判断力。那一张张代表时代的面孔背后的故事,必然会吸引他们.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古人的书房为什么多叫“斋”?

东方文化 2024-12-19 杨学涛 0

古代文人书房如何布置?

东方文化 2024-12-18 0

“四灵”瑞兽纹——中国古代纹样

东方文化 2024-12-17 十约日志 0

卷云纹——中国古代纹样

东方文化 2024-12-16 十约日志 0

推荐更多

盘点不同时期的鸱吻

建筑百科 2024-12-20 辛迪 0

江西赣州客家围屋的古老建筑

建筑百科 2024-12-20 0

古代文人书房如何布置?

东方文化 2024-12-18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