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江西戏曲历史寻音

2017-03-22 15:38大江网8874




  中国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千百年来,江西戏曲把人世间的爱恨情仇唱得荡气回肠,动人心魄。在这里,出现了最早一部全面论述元曲韵律的《中原音韵》,诞生了全国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走出了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被誉为“中国高腔的发源地、南方采茶戏的兴盛地”的江西,为推动中国戏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戏曲”二字最早见于江西典籍

  《南村辍耕录》是一部记在树叶上的奇书,它记载了元代社会的轶事掌故、典章文物、天文历算、地理气象、社会风俗等,在史学界评价颇高,曾被认作是最早记载“戏曲”一词的典籍。然而,戏剧史专家胡忌先生于1989年在南宋江西南丰人刘埙的《水云村稿·词人吴用章传》中发现了这样的表述:“略云:‘……至咸淳,永嘉戏曲兴,泼少年化之’”。这段文字中的“戏曲”二字主要指戏中之曲,加在“戏曲”前的“永嘉”二字则说明,当时流行于江西一带的戏曲来自永嘉,同时,文中还点明了时间:宋咸淳年间。由此一来,戏曲一词的初见被推前了半个多世纪。我省著名戏曲研究学家、《江西戏曲文化史》的作者龚国光介绍,从《水云村稿》的记录来看,南宋咸淳年间,南戏就出现于南丰一带,由此可见,江西戏曲起步较早。

  《中原音韵》定下标准中原之音

  汉赋、晋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元代是中国戏曲的繁荣阶段,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江西出现了元曲的重要理论著作,周德清《中原音韵》、朱权《太和正音谱》等,都印证了赣鄱大地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

  《中原音韵》是元代江西高安人周德清撰写的戏曲(北曲)曲韵专著,也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周德清为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六世孙,出生于元代北曲杂剧和散曲创作与演唱的大繁荣时期,早年致力于北曲的创作和研究,欧阳玄在《中原音韵序》中称他“通声音之学,工乐章之词。常自制声韵若干部,乐府若干篇,皆审音以达词,成章以协律,所谓‘词律兼优’者。”周德清在创作实践和对北曲的研究过程中,深感一般北曲作者和演唱者存在语言、声韵、格律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于是在泰定元年(1324年)秋,写成《中原音韵》。这本书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其中,曲韵韵谱是北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

  《中原音韵》的出现,被部分研究者视为历史上的一桩奇事:标准中原音韵的制定是由一位身处南方的江西人独立完成的。龚国光表示,周德清身处江西,深知多方言区给元曲创作带来的种种不便,因此,周德清认为解决的惟一办法是“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明徐复祚云:“周德清之《中原音韵》,元人无不宗之”,也正因如此,周德清被后人称作“曲韵之祖”,在中国戏曲历史上影响巨大。

  除了北曲杂剧的“曲韵鼻祖”周德清,江西南昌还出过一位昆腔“曲圣”魏良辅。魏良辅苦心钻研流传于昆山一带的传统戏曲唱腔,对昆山腔的唱法进行改良,并在一些剧作家的协助下,吸收了当时流行的海盐腔、余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某些特点,把南北曲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格调新颖、委婉舒畅的崭新唱腔,唱出了“曲情理趣”,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从此,魏良辅名振曲坛,被誉为“立昆之宗”、“昆曲鼻祖”。

  朱元璋第十六子、在南昌度过了46年、世称宁献王的朱权是明初重要的杂剧作家之一。他写的《太和正音谱》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曲论著作,内容涵盖曲论、戏曲史料及曲谱等多方面。

  此外,江西这块丰厚的戏曲文化土壤上还诞生了与西方莎士比亚相媲美的杰出剧作家汤显祖。他开创了戏曲创作的临川派,让临川成为明清时期江南的戏曲中心之一,并将我国文人创作的戏曲推向历史最高峰。汤显祖创作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部传奇剧本因皆涉梦境,于是合称“临川四梦”。“临川四梦”一出,便引起极大轰动,“家传户颂,几令《西厢》减价”。更令人惊叹的是,这种轰动效应至今未曾停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曲调让四百年后的我们仍然痴迷其中。

  江西三大声腔影响深远

  弋阳腔、青阳腔及宜黄腔是我省历史上的三大著名声腔,它们融入了赣剧、广昌孟戏、采茶戏、木偶戏、皮影戏等多种戏种,让江西的梨园姹紫嫣红。

  据了解,弋阳腔是我国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之一,因发源于江西弋阳而得名,明徐谓云“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弋阳腔声调高亢,既具南方温柔敦厚之雅韵,又兼北方慷慨激昂之气质。自元明时期在弋阳形成后,传播范围不断扩展,至明清时期,弋阳腔已风靡南北各地,遍布北京、云南、贵州、浙江、江苏、安徽、福建等地,影响了13个省份40多个剧种。如今,赣剧、湘剧、祁阳戏、川剧、闽剧、潮剧等不少戏曲剧种中仍保留着弋阳腔。弋阳腔流传至北京后,于清初形成京腔,乾隆皇帝宫廷戏班演出的《升平宝筏》和《鼎峙春秋》等连台大戏都采用了弋阳腔。

  我省另一著名声腔——青阳腔也深受弋阳腔的影响。明代中后期,弋阳腔流入皖南,与当地流行的余姚腔等结合,产生了一种新的声腔,因其发源于安徽青阳县,遂名“青阳腔”。青阳腔虽是一支外来声腔,但与江西渊源颇深。青阳腔在安徽青阳县产生之后,很快在皖南、赣东北形成了两个青阳腔演剧中心,而后仅在江西得以存留。

  江西宜黄的戏曲活动极为活跃,被称为“戏窝子”,在这里,于清代诞生了宜黄腔。宜黄腔的诞生使得江西戏曲有了迅猛发展,据专家考证,宜黄腔即是京剧、徽剧等戏曲中二黄腔的前身。龚国光介绍:“当时乱弹剧种勃兴,遍及赣鄱大地,如信河戏、饶河戏、抚河戏、东河戏等,都有一些共同点,曲调多唱二黄腔(前身即为宜黄腔),有‘宜黄调子乱弹腔’的俗谚。剧目也多出自宜黄戏,又以宜黄腔早期剧目为主。”

  33个活态戏曲剧种流传至今

  在一代代戏曲人的不断努力下,江西戏曲百花齐放、有“戏曲之乡”的美誉。龚国光认为,江西繁荣的戏曲文化发展进程,为当下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文化视角和重要参照。

  今年年初,江西艺术研究院公布了一项为期9个月的江西戏曲剧种普查结果。数据表明,江西省现存活态戏曲剧种(含皮影戏、木偶戏)共33个。其中本土戏曲剧种24个,包括赣剧、弋阳腔、九江青阳腔、宜黄戏、广昌孟戏、婺源徽剧、南昌采茶戏、万载花灯戏、赣中花鼓戏、永修丫丫戏、南河戏等。跨省剧种3个:京剧、黄梅戏、越剧。皮影戏2个:上栗皮影戏、湘东皮影戏。木偶戏4个:横峰提线木偶、兴国提线木偶、兴国手端木偶、信丰手端木偶。与《中国戏曲志·江西卷》所列入剧种相比,恢复了一个剧种即弋阳腔,新增了2个,即永修丫丫戏、南河戏。

  虽然江西戏曲种类繁多,但其大致可分为风格独特的两大系列:一是南戏四大声腔及其变腔的后裔江西大班,其中包括东河戏、宁河戏等支派;二是江西采茶戏,包括南昌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抚州采茶戏等众多类别。其中,南昌采茶戏起源于清道光年间的南昌民间“花灯”和“十二月采茶调”,传统剧目有以江西南昌汉族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南瓜记》《鸣冤记》《辜家记》和《花轿记》,合称“南昌四大记”,富有乡土特色。

  江西辉煌的戏曲发展史,与江西的悠久历史紧密相连。从传统走入现代的江西戏曲,必然面临着文化与审美的转型与更迭,这是一条历史经验,也是一条必经之路。但随着政策扶持和自身创新,传承历史的江西戏曲必将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江西赣州客家围屋的建筑特色

建筑百科 2025-01-05 0

江西赣州客家围屋的古老建筑

建筑百科 2024-12-20 0

江西菜的和合之道

江西菜 2023-12-11 0

江西茶文化:您知道“四绿一红”吗?

国茶文化 2021-12-14 杏子 0

推荐更多

香——古人的生活搭子

东方文化 2025-01-13 沈小香 0

中国古建筑乾清宫的色彩有何寓意?

建筑百科 2025-01-11 周乾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