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中国非遗:不能让技艺变成记忆

2018-01-26 09:5510165经济·中国文化金融研究院非遗研究中心副主任
  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我们通常称呼他们为“工匠”或者“手艺人”。这些工匠和手艺人所代表的正是我国传统文化“活化石”中技艺的一部分。

  技艺,是指富于技巧性的武艺、工艺、艺术。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四个基本过程。提到技艺,最能突出体现的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技艺”这个类别,这方面的一个流行语叫“工匠精神”。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我们通常称呼他们为“工匠”或者“手艺人”。这些工匠和手艺人所代表的正是我国传统文化“活化石”中技艺的一部分。


  非遗产品需提高适用性

  中华文明在历代民族发展过程中都催生出很多技艺,无论是产品的功能还是形态,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需要。每一代的优秀工匠适时地把它引入当代社会,就形成了漫长的技艺传承过程。如果没有这些优秀的工匠,这些技艺早就不复存在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发展需求和手艺人生存空间的变化,一些传统技艺失去了现实价值与意义。从古到今,手工技艺经历了多次中断和创新,能延续至今的无非是适应当代需要的技艺。

  技艺的传承,要根据人们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要来确定。技艺,要实际地引入到劳动情境当中,去唤起劳动者的热情,这就需要产品必须融入当今人们的生活。

  现在一些技艺出现传承难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其产品不被社会所接受,或者说是被新的产品替代了,自然而然,劳动者的生产热情就会被湮灭。

  技艺如何呈现在产品中,最终唤起生产者的喜悦和成就感,并让消费者获得快乐,这是当下工匠和手艺人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
  笔者认为,要考虑产品适销对路,即产品在现实社会的适用性。
  举例来说,被称为“天下第一剑”的棠溪宝剑在古代是战争的利器,但在和平年代,其武器的作用已经不被需要,于是它增加了大量的花纹,功能朝着装饰性转换。

  可以说,转变思想,积极创新,才是传统技艺功能寻得保证的关键。很多传统技艺面临困境,是因为很多工匠已经习惯了原有的目标,他不习惯于从原有的工作目标中灵活地脱出来,才导致了一些传统技艺的功能在保护过程中与时代脱节。

  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非遗传统技艺的从业人员身上,同时还取决于整个国家不同发展时期的政策、环境、形势等诸多因素。经济全球化为人类社会带来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这使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和条件,加之强势文化的猛烈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前所未有的威胁,面临退化甚至消失的危险。

QQ截图20180126102821

  非遗保护需系统化

  无论就继承传统还是就开创未来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对人类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先后发布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让国际社会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如同生物多样性一样,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也需要多种文化。这使保护、抢救历史文化成为必要。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及时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制定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中国的非遗保护由此步入系统化、法治化阶段。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政策的保护伞之下,一些非遗传承人或保护单位形成了思维定势,将项目传承的好坏与政策直接挂钩,甚至认为政策是决定项目能否继续存在的唯一因素。部分非遗项目产生了政策依赖症。

  非遗项目的生存发展取决于其生存环境和项目本身的价值优势。强化非遗传承保护的政策扶持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但强化并不意味着包办,政府不可能承包所有非遗项目的传承,最终的工作还是要靠传承人和保护单位去做。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和文化消费的需求变迁,极大地改变甚至消解了非遗的生存根基,众多弥足珍贵的非遗资产逐渐滑向消亡的边缘。

  非遗技艺需商业化

  企业与手艺人的结合,从某种程度上既能保证非遗手艺人的纯粹匠心,又能使非遗手工艺品在市场流通,对其传承与保护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山西省文化产业协会秘书长刘国平表示:“山西现在大部分非遗企业都处在垂死挣扎的境地,光靠国家的扶持很难生存下去,只使有文化和金融结合起来,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模式,非遗企业才能发展,非遗项目才能从本质上继承下来。”

  因此,弄清项目自身的核心优势,研究透时代发展的新环境,为项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开辟新的生存空间,才是传承人和保护单位最应该着重考虑的。

  非遗技艺可以商业化,但手艺人不能商业化。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都在创业创新,文化发展需要和金融有效结合起来,非遗项目在抢救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市场化运作是非遗项目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固守核心技艺的前提下,一些非遗手艺人要尽快摆脱政策依赖症,打破家族传承、传男不传女等保守传承观念的束缚,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为项目谋得一席之地,以避免使“手艺人”沦为“守艺人”,非遗技艺的传承人不仅应该在遗产名单上列名,更应该让非遗产品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在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中求发展,赋予其强大的生命力,切勿让技艺变成记忆。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中国古建筑中的排水系统,彰显工匠精神!

建筑百科 2019-12-19 庄华峰 黄伟 0

建筑行业“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行业动态 2019-07-09 郭庆军 0

推荐更多

辽代人有哪些交通工具?

历史解说 2024-10-14 0

落花流水纹——中国传统纹样

东方文化 2024-10-13 0

中国文物保护法规发展的历程

政策法规 2024-10-12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