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古城整体维护,要做好“三跟进”

2017-01-12 09:278899
 
  古城苏州,遍地珠玑。

  9家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典园林中,8处在城区,而平江、山塘、拙政园、怡园和阊门等历史文化街区又如一条条绵亘的文脉,记载着苏州古城的开展年轮。

  为维护和传承好这一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苏州坚持全面维护古城风貌的准绳,做了大量工作。到今天,苏州古城依然根本坚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共同格局,总体框架、主干水系、路、桥及名胜古迹与宋《平江图》根本分歧;在国务院首批命名的2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苏州是首个设立维护区的名城。苏州的历史文化名城维护工作也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普遍认可。

  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如何推进苏州古城维护不时迈上新台阶?在日前召开的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维护工作推进大会上,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石泰峰在对过往成果点赞的同时,更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点穴:如古城维护的制度体系还不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没有完整理顺、维护的办法有待进一步改良、维护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等等。突出关键和重点,石泰峰请求古城维护做好“三篇文章”,即产业转型文章、整体维护文章、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文章,理顺管理体制,凝聚强大合力,让古城的历史文脉在开展中永葆活力和生机。

  这“三篇文章”该如何写就?本期圆桌约请古城维护的亲历者、城区基层工作者以及学界专家共同讨论。

 
  “苏州圆桌”第16期,就此开席。

 
  产业晋级,要以互联网思想来推进

  古城旅游要向“深度”开展,改动“一张票”“一出戏”“一条街”经济形式,提升文化效劳的资源效应,要把“一张票”变成“一台戏”,把“一台戏”唱成“一段情”。

  李克强总理提出“群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实践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交融开展新形态、新业态,是学问社会创新2.0推进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开展新形态。

  在“互联网+”的生态环境下,传统文化产业能够有上线形式、熔接形式、产业链嫁接形式、同步形式、具备体验性的项目及其形式、会员制的形式、物流形式、共同性产品的形式、拓展与延长产业链的形式、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体验形式、定制形式、IP价值最大化形式、代工形式等多种新型形式,全面促进转型开展。产业扶持能够助力虚拟创客平台建立,培育苏州本地的平台型企业,构建平台晋级中心在于打破苏州一地时空局限,在互联网上打造一个3D聪慧跨地域整合,集中政府、市场效劳资源的公共平台。

  这样的虚拟文化创业园区,经过线上对文化遗产和文创园区的展现,整合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从创新火花到创业项目,叠加成果转化过程和商业催化的过程,为入驻企业创新由概念和作品变成产品,由产品变成商品,提供愈加全面的虚拟空间的效劳和支持,创始应用互联网构建产业链式公共资源的提供、营销推行、品牌建树、企业文化传播的第三代孵化器形式。

  企业能够与高校协作共建以挪动互联网应用为场景的“聪慧生活实验室”,一个是效劳于“苏州智造”的自媒体营销,其商业形式是经过线下活动树立会员档案和消费痕迹,提供精密化效劳,在线上为商家提供挪动互联营销,改动传统营销方式。二是以产品主导的互联网形式,以“聪慧生活”为主题,推出系列健身、环保、节能居家电子产品,分离苏州国度先进制造根底,打造苏州产地化、以粉丝经济为特征的互联网品牌产品。

  同时,区域协作上可积极对接上海“四新”经济重点范畴,全方位参与长三角异业联盟型、跨界交融型、价值链提升型、迭代平移型等具有“四新”特性的企业研发、消费、推行协作。

  苏州古城遗产的文化产业开展,开展的根底是维护,推进古城维护各个产业的联动开展,小的从创意到制造,大的从规

  划到建立,构成文化产业物质资源汇集、促进古城文化遗产及其重要载体“原真”“完好”特质的传承。古城文化产业开展的关键在于应用,转型晋级的关键就是要合理应用文化资源。要梳理古城资源,从点着手,理出“核”与“带”,进而到“面”的考虑,从“线”打破,把古城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出层次,旅游要向“深度”开展,改动“一张票”“一出戏”“一条街”经济形式,提升文化效劳的资源效应,要把“一张票”变成“一台戏”,深挖园林、景点的效劳时效,提升效劳质量与品位,着重培育一大批一线景点优秀解说员,把博物馆的解说形式引入古城各景点,全面提升文化精品的宣传质量,纠正“庸、俗、浅”解说,把“一台戏”唱成“一段情”,积极延展效劳产业链,从活动筹划、场景布置、文创商品、媒体评介等多个层面停止多维推行,让文化旅游用“旅”促“居”,带动上中下游的文化旅游资源的交融开展。

 
  古城整体维护,要做好“三跟进”

  对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整体维护”的请求,首先,要既注重整体工作的谋划,又注重详细项目的规划;其次,要既注重物质文化遗产的维护,又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护;此外,要既注重维护项目的推进,又注重维护措施的跟进。

  苏州是一座发轫于远古、始建于春秋、兴隆于唐宋、强盛于明清、复兴于当代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自1982年苏州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一批国度历史文化名城以来,三十多年,苏州在古城维护方面停止了积极而又富有效果的探究理论,构成了一批涵盖认识、规划、制度和理论等全方面成果,被誉为“古城维护的苏州形式”。

  2012年9月,原苏州市平江、沧浪、金阊三区兼并为姑苏区,并成立苏州国度历史文化名城维护区,实行“区政合一”的管理形式。尔后,又进一步健全了维护机构,明白了工作职责,研讨制定了《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维护规划(2013-2030)》,陆续启动了桃花坞、虎丘、渔家村等古城维护的重点项目,推出了以古胥门元宵灯会、“轧神仙”庙会、吴地端午节为代表的“姑苏三宝”,苏州古城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护工作全面推进。2014年6月,苏州作为中国大运河沿线独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更是标志着苏州古城维护的阶段性成果。

  但成果只能阐明过去,苏州古城维护依然任重而道远。特别是对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整体维护”的请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面临着严峻的应战。在笔者看来,还需求从以下三个方面逐渐跟进落实:

  首先,要既注重整体工作的谋划,又注重详细项目的规划。

  俗话说“不谋全局者,缺乏以谋一域”,在苏州古城维护中同样如此。自1982年国务院命名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至今全国共有11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有古都型、传统风貌型、景色名胜型、中央及名族特征型、近现代史迹型等,而苏州则兼有传统风貌型微风景名胜型双重特征。因而在苏州古城维护工作中,必需从全局的高度充沛认清国务院对苏州古城维护工作的请求和全国各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特征,一直坚持苏醒的头脑。要正确处置传统历史风貌与现代生活需求“古与今”、古城中心区域与周边人文环境“内与外”、重点维护建筑与普通传统民居“点与面”的辩证关系,确保其总体谐和和内在统一。在注重整体工作谋划的同时,必需非常注重详细项目的规划,本着调研一批、筹划一批、推进一批、储藏一批的准绳,做到工作目的化、目的项目化、项目品牌化,经过详细项目的规划和建立,确保苏州古城风貌的完好性、维护工作的持续性和整体维护目的的完成。

  其次,要既注重物质文化遗产的维护,又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护。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前辈先贤不只为苏州这座古城留下了珍贵的物质财富,更留下了极端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不但有刺绣、缂丝、玉雕、宋锦、灯彩、桃花坞木刻年画等传统工艺文化,评弹、昆曲、吴歌等传统艺术扮演方式,还有接财神、轧神仙、闹元宵、虎丘庙会等颇具吴地特征的民俗文化活动,更有范仲淹、顾炎武等历史文化名人和灿若星斗的吴文化传承人。在古城维护中,我们必需一手抓物质文化遗产的维护,一手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护,使苏州古城真正做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神形兼备,雅俗共赏。

  此外,要既注重维护项目的推进,又注重维护措施的跟进。

  古城维护是个系统工程,在抓紧古城维护重点项目推进的同时,还得坚持全面、整体、综合的理念,注重维护措施的跟进,主要包括组织指导的健全、“义务清单”的制定、管理工作的配套、考评体系的树立、鼓励政策的完善等等。在此过程中,特别要实在增强古城维护方面的立法工作,实在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纠,使古城维护真正归入法治化轨道。同时,要注重全体市民“主人翁”认识的培育,构成“维护古城,人人有责”的浓重气氛,进一步提升全体市民维护古城的盲目性和参与度,真正构成苏州古城维护工作的合力。

 
  找准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均衡点

  留住维护古城的个性、作风,找准姑苏古城维护开展与城市管理、民生保证之间的均衡点至关重要。枕河而居的吴地人家是古城特征,但因人口容量过密,不断限制着城市环境。传统的苏式生活在对接现代文化时,存在着不少对立、冲击。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有着长久历史的苏州古城享有人世天堂、江南水巷诸多佳誉。但是,由于社会管理以及民生保证相对滞后,近些年,虽也持续展开了老街巷、老新村、水巷风貌综合整治等惠民实事工程,但人口密度大、生活空间狭窄、消防平安隐患多、停车设备匮乏、配套公共设备滞后、城市管理难度大等诸多问题一直存在。

  这些要素的累加,一方面形成古城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差强者意,生活幸福指数得不到显著进步;另一方面也似一根根不畅通的毛细血管,限制着这座城市大动脉的通畅,影响着城市个性化、作风化、特征化的表达。

  留住维护古城的共同风貌,找准姑苏古城维护开展与城市管理、民生保证之间的均衡点至关重要。

  纵横交织的静谧水巷、枕河而居的吴地人家是古城特征,但因人口容量过密,不断限制着城市环境。科学规划,把古城维护与老旧片区综合整治相分离,经过对背街大街施行片区改造项目等,不只能够使老苏州历史风貌特征进一步彰显,粉墙黛瓦的街巷和枕河而居的人家愈加靓丽,使背街大街更契合居民的现代寓居请求,还能够积极引导古城区居民外迁特别是外来活动人员外迁,不时优化人口构造。

  管理好大量外来活动人员的租住将是城市管理面对的一个新课题,除了普遍发起社会资源,在外来活动人员工作就近地树立规范化宿舍或者生活集聚区外,还可增强直管公房的管理,用经济杠杆调控古城人口的构造,同时引入新市民积分落户等新机制,积极引导他们争做城市文化新市民。

  城市快速开展,外来人口大量涌入,为城市注入生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城市病。比方分布于街头巷尾的城区农贸市场及周边环境一直是城市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活动摊点多、占道运营普遍、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不断是居民投诉的集中点。如何以四两拨千斤之力,给居民一个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对随意停放车辆,以至占用盲道等现象,增强执法同时,能够制造带有姑苏美景的立柱、苏式漏窗外形的围栏以及苏式街景小品等,有效遏制违章停车现象;对活动摊贩占道运营等城市老大难问题,能够在街道两侧设置苏式作风的隔离网,既根绝小摊小贩的占道运营行为,又美化了城市环境相貌;此外,关于农贸市场周边车流量大,经常发作交通拥堵的现象,能够科学引导,积极“疏堵分离”,施行区域交通微循环管理,使得周边路网可以趋于均衡,道路有望畅通有序。这一做法也可在景区、学校、饭店、居民区等场所周边施行推行。

  传统的苏式生活是精致、典雅的,在对接现代文化时,存在着不少对立、冲击。如何让古意盎然与现代文化充沛交融交汇?在老街巷、老住宅小区周边加大市政投入,建立和完善小而精、功用齐全又便民的配套公共效劳设备同时,在人员活动性大、居民集中开放场所,以及大街深处的零星住宅小区、院落等,多多布置和装置电子眼等监控点,并借助数字化城管平台,完成城市管理24小时动态化管控,保证居民正常生活;做美姑苏水巷,还能够从细节动手,在街道入口、街心小游园以及枕河人家窗台驳岸,让大街人家的风土人情成为城市的特征之一,从而让传统的苏式生活分发出浓郁的现代情调。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关于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探讨

行业动态 2024-03-07 祝兵 0

博物馆智能化四个要点

行业动态 2024-02-28 黄青松 0

推新政划定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分类管控底线

行业动态 2024-02-27 ​赵昀 0

推荐更多

根深花繁——源远流长的刺绣发展史

非遗传承 2024-11-24 李宏复 钟高翔 0

访古河北保定地区文物古建筑

建筑百科 2024-11-20 0

鸱鸮纹——中国传统纹样

东方文化 2024-11-20 十约日志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