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数字成像技术复原山西天龙山石窟造像

2017-08-23 09:53澎湃新闻9818
  由OCAT研究中心与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东亚艺术中心共同主办的展览“天龙山石窟和造像:历史照片与新图像技术”于8月21日至27日在北京开始为期一周的预展。该展将借助数字成像技术将诸多流散海外的造像“恢复”至其原始面貌。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部,于一千多年前开凿而成。石窟中精美的造像自20世纪初便吸引了古董商的目光。为牟取利益,原始造像的头部、身体或躯干被通过各种手段凿取或剥离贩卖给世界各地的收藏者。

图为1922年的天龙山石窟全景(历史图片《天龙山石窟》1922年出版摄影:平田饶)

  预展周结束之后,该展还将与牛津大学团队的项目展示“遗址?实物?传记:考古与摄影”,一起构成2017年OCAT研究中心年度展览“遗址与图像——牛津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两个研究计划”,这两个部分的并置旨在提供“美术史”领域中的比较范例,反映当前美术史研究中的一个新方向。整体展览将于9月15日下午3点开幕。

天龙山石窟第2窟右壁佛龛数字复原图(OCAT研究中心供图)

  “天龙山石窟和造像:历史照片与新图像技术”展将使用早期摄影文献与新图像技术,回溯天龙山佛教石窟的历史,并再现其原始风貌。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部,于一千多年前开凿而成。

第二窟内天井中央莲花及南方供养飞天(历史图片《天龙山石窟》1922年出版摄影:平田饶)

  据介绍,1918年,日本学者关野贞在地方志的记载中发现天龙山石窟。1921年,关野贞在日本《国华》杂志上发表关于天龙山石窟造像的论文,天龙山石窟以其精美的雕刻、娴熟的技艺,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许多学者前来天龙山考察石窟,也引起了日本不法奸商的垂涎。从1923年至1924年,大部分洞窟的头像已被盗凿一空,有的造像甚至整身被盗凿,佛像被偷运回日本后,还举办了天龙山佛雕艺术品展览。此后,这些艺术珍品陆续被转卖到欧美各国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

第三、四窟中层外崖诸佛龛(历史图片《天龙山石窟》1922年出版摄影:平田饶)

  天龙山石窟现存25窟,大小石佛造像500余尊,藻井、壁画、飞天1144幅。


  第十八窟东壁佛与左右胁侍三菩萨(历史图片《天龙山石窟》1922年出版摄影:平田饶)

  东魏权臣高欢执政期间,在天龙山修建避暑宫、开凿石窟,拉开了天龙山佛教史的序幕。后世历代,均在此开龛造像,这里的石窟,从形制以及造像上完整地保留了四个时代的内容,造型娴熟,比例适当,线条柔和,雕刻精细。

第十七窟西壁佛与左右胁侍菩萨(历史图片《天龙山石窟》1922年出版摄影:平田饶)

  该展将借助数字成像技术将诸多流散海外的造像“恢复”至其原始面貌。东亚艺术中心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对散落海外的石窟造像进行了广泛的记录与归档。在天龙山文物保管所主持之下,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对石窟进行扫描,结合石窟和流失造像的三维信息,最终实现对石窟整体原貌的数字重建。

第14号窟线描图,图片来源于李裕群、李钢编著《天龙山石窟》(OCAT研究中心供图)

  该展也将视作一次将历史图像与新数字显示技术(包括视频、人机交互和虚拟现实)相结合的探索,以期在未来创造更多具有教育性和吸引力的展览。

  预展周结束之后,本部分展览将与牛津大学团队的项目展示“遗址?实物?传记:考古与摄影”,一起构成2017年OCAT研究中心年度展览“遗址与图像——牛津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两个研究计划”,这两个部分的并置旨在提供“全球美术史”领域中的比较范例,反映当前美术史研究中的一个新方向。整体展览将于9月15日下午3点开幕。

  展览题目中所说的“遗址”是指人类艺术活动的现场历史遗存,也包括与现场有关的建筑、雕塑、器物和绘画;“图像”是指以现代视觉技术——特别是摄影和三维扫描——对历史遗址进行的再现。

  “遗址?实物?传记:考古与摄影”,由牛津大学考古研究所历史环境图像资料库主持。这部分展览涉及两种不同形式的比较。其一,展览运用从玻璃幻灯片到数码照片的各种影像媒介,展示一系列文化中考古语境下的文物和遗址的照片,其拍摄地涵盖欧洲北部、非洲北部及地中海东部等地。其二,展览通过展示同一文物或者遗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设置了一种更进一步的比较。一个特定的人工制品或遗址在其漫长的生命历程中所经历的不同阶段成为了展示的关键。展览运用现代考古摄影图像向我们展示文物与遗址自摄影记录手段滥觞的大约150年以来流变的历史,用视觉与想象勾勒遗址与实物的“传记”。

第16号窟西墙历史照片(OCAT研究中心供图)

  “遗址?实物?传记:考古与摄影”和“天龙山石窟和造像:历史照片与新图像技术”这两个部分之间的对话引出了本次展览所要探讨的一个核心议题,即遗址/图像的辩证关系在美术史研究中的重要性。“遗址”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而不断变化,“图像”提供了对这些变化的记录和重构原境的可能。但这些图像和重构又永远不能代替遗址,它们所提供的是关于遗址的历史知识。策展方希望通过本次展览提供“全球美术史”领域中的比较范例,反映美术史研究中的新方向,并增强国内和国际美术史界的联系和互动。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数字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思考

热点新闻 2024-09-03 刘潇阳 0

未来,中国博物馆发展10大趋势

热点新闻 2024-08-13 翁淮南 0

如何做好古建类博物馆的陈列展览?

热点新闻 2024-08-07 梁丽辉 0

“博物馆热”,为何越来越热?

热点新闻 2024-03-06 0

推荐更多

访古河北保定地区文物古建筑

建筑百科 2024-11-20 0

鸱鸮纹——中国传统纹样

东方文化 2024-11-20 十约日志 0

浅谈文物建筑的预防性保护

政策法规 2024-11-18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