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探秘晋祠的千年风华

2024-09-06 11:07天东南古建22324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建筑不仅是人类遮风避雨的居所,更是文化与艺术的结晶,承载着时代的记忆与民族的灵魂。


  今天,让我们一同踏上一段建筑美学的探索之旅,走进那座跨越千年、依旧熠熠生辉的瑰宝——山西晋祠。


  山西晋祠,坐落于太原市西南的悬瓮山麓,晋水之畔,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土高原之上。


  这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是历史与现代的交响乐章。


  晋祠不仅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更以其独特的建筑美学风格,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山西晋祠(图源摄图网,仅用于学习交流)


  建筑选址:基于风水学而成的晋祠山水


  晋祠的堪舆选址和规划布局,颇合风水龙脉法度。


  晋祠地处古代晋阳城西南,三面环山,南部为河谷平原,位于悬瓮山和晋水交汇处。地势平坦开阔,这样的地理环境不仅有利于建筑的稳定和安全,也符合风水学中“藏风聚气”的原则,有利于气的流通和聚集,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读史方舆纪要》载:“大禹治水时曾在此系舟,故名系舟山。”系舟山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延伸,为汾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唐、宋王朝把晋阳叫做“龙城”,认为系舟山为其“龙角”,龙山、天龙山及悬瓮山为“龙身、龙爪”。


  因此,古代风水学大师认为,晋阳地处悬瓮山蟠龙中心,乃出“真龙天子”之宝地。奇妙的是,北齐的高欢、唐代的李渊、后唐的李存勖、后晋的石敬瑭、后汉的刘知远等等,都是从晋阳起家,夺取天下而称王的,这也侧面证明了晋祠选址的优越与奇特所在,为其平添一份神秘的色彩。


  建筑布局:赋予礼制文化意义的轴线布局


  晋祠布局的形成受到儒释道的影响,南北朝以后,佛教的庙宇开始拥入晋祠,道教的殿堂也依祠而建,并在明清两代达到高峰,形成儒释道共处一祠的格局。


  晋祠不仅利用环境因地制宜,灵活布局,遍布乡野之间,同时也主次分明,具有严密的中轴线布局。他集众所长于一身,形成了一个丰富合理的空间。


  1.因势而筑,与环境融为一体


  晋祠依托悬瓮山河晋水而发展,在山水交汇处,充分吸收并发挥自然环境优势,在依山托水的环境中与人类文明以及情感投射发生联系,被赋予一系列人文意义。由此,晋祠文物与周边山水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衬托又互相成就。


  2.突出重点,以殿堂为中心向纵、横生长


  晋祠的布局充分体现了其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建造发展历程。


  圣母殿(当时的唐叔虞祠)的确立最晚在五代时期确立,随着时代与晋祠文化主题的变化,圣母祭祀成为又一主题。


  圣母殿位于最中心、最显要地位,左有青龙(善利泉),右有白虎(难老泉和长道),前有汗池(鱼沼),后有丘陵(悬瓮山)的“龙穴”之位。与它一线的建筑都是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能揭示出建筑文化的底蕴。


  在以圣母殿为重心的轴线两侧,不断地延伸、增长、加接,形成院落式的群体。


  在左右两侧的群体中,又有突出的重心节点,三条轴线又组成一个面,点线面的结合构成了晋祠的布局。这样一种布局处理可以使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次要建筑都围绕中心,中心轴线越突出,其主体建筑越突出,在平面与立面构图上都形成了明显的重点,这也就突出和强调了宗教建筑的主体部分。


  3.以亭榭塔作为点缀,丰富建筑群的体型轮廓


  在严密的轴线布局中,还有一些小巧怡人的亭榭点缀,使整个祠庙区丝毫不存在沉闷压抑的感受,充分体现了晋祠建筑的清醒理性精神。


  它可以使建筑群有“正”有“变”,在“散”、“乱”中保持着“秩序”感。除轴线上的建筑外,其他元素都因地制宜地随意安排,也不感到零乱、散漫,而在规矩中增添了自由活泼,灵活多变的意趣。


  4.运用序列空间,突出寺观园林各个景点的性格


  晋祠建筑的布局大多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局方式,祠分前后两进院落,以山门——献殿——正殿为轴线安排内部空间,左右两厢辅以配殿。


  这种布局方式依托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秩序井然,主次分明,轴线贯通,具有明显的空间位序,充分表达了宗族祭祀观念的价值观以及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安身立命的社会秩序和以德的高低定尊卑的大原则。


  在这种大原则之下,每处建筑单体又充分表达了其特性,是在统一的共性中保持其个性的存在。


  主要建筑:晋祠三大国宝级建筑


  献殿


  献殿,位于太原市晋祠对越坊之西,是给圣母邑姜供奉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重修,1955年依原样翻修。


  晋祠献殿高9.75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后当心间敞门,四周宽厚的槛墙上安直棂栅栏,单檐歇山顶,出檐深远。殿顶布青瓦,黄绿色琉璃剪边。雕花琉璃脊饰为明代修葺时添置,脊刹盒子内仍可见明万历年间重修题记。



△晋祠献殿(图源晋祠博物馆官网,仅用于学习交流)


  献殿的梁架设置,既省料,又坚固,只在四椽栿上放一层平梁,上立驼峰、蜀柱,平梁两端用驼峰架在四椽栿上。


  斗拱结构疏朗,单拱五铺作。柱头铺作双下昂,补间铺作单抄单下昂。第一跳偷心,饰以异形斗拱。正面每间用补间铺作一朵,山面唯正中间用补间铺作。柱头铺作的双下昂完全平置,后尾承托梁下,昂嘴与地面平行,如圣母殿的昂。补间铺作则下昂后尾挑起,耍头与令拱相交,长长伸出成昂嘴形。


  献殿与圣母殿斗拱外面不同之点只在令拱上:圣母殿用通长的挑檐枋,而献殿则用替木,还保留了较早的形制。斗拱后尾唯下昂挑起,全部偷心,第二跳头安梭形拱,单独的昂尾挑在平铺之下,栏额普柏枋与圣母殿完全相同。


  献殿当心间前后辟门,四周设低矮槛墙,门扇为直棂栅栏门,其余各间在敦厚的槛墙上安直棂栅栏,为《营造法式》卷八小木作制度中的实例。


  献殿造型,体量确为殿堂,但外观又好似一座凉亭,玲珑而稳定。


  圣母殿


  圣母殿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是现存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大殿庄严古朴,其形制、规格和构筑方法是我国宋代建筑中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晋祠圣母殿(图源晋祠博物馆官网,仅用于学习交流)


  大殿作重檐歇山顶,通高19米,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布置,近似方形,采用单槽形式。


  四周围廊,前廊深两间,廊下异常宽阔,大殿“副阶周匝”的做法,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早的实例。


  殿堂梁架是中国现存古代建筑中唯一符合《营造法式》殿堂式构架形式的孤例。


  殿周柱子均向内倾,形成侧角,平柱至角柱逐渐升高,造成升起,致使屋檐曲线弧度显著,打破建筑轮廓僵直的格调,增强了建筑造型的艺术美和稳固力。殿顶覆盖黄绿色琉璃剪边,脊上饰各种动物走兽。廊下高悬的楹联匾额,古香四溢。


  此外,大殿前廊柱上雕饰有八条蜿蜒欲动的木龙,豪放健美,雕于宋元二年(1087年)。八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栩栩如生,距今近千年,鳞甲须髯,仍跃跃欲飞,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的优良及工艺的精巧。


  殿内无柱,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龛中圣母的威严,而且为设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前廊柱木龙(图源晋祠博物馆官网,仅用于学习交流)


  鱼沼飞梁


  鱼沼飞梁初建当在北魏之前,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一年(1561年—1562年)、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1953年11月、2003年4月进行了对鱼沼飞梁的修缮工程。


  鱼沼飞梁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木结构十字型桥梁建筑。南北如鸟翼,整个造型像一只欲飞的大鸟。


  古往今来,世上的桥梁多为“一”字形,唯有此桥连通沼岸,四面结成“十”字形,可谓独具匠心。鱼沼飞梁是中国最早的十字形古桥,它是中国桥梁建筑史上利用特定环境成功营造的杰作,对于研究中国桥梁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晋祠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宝库,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它见证了古代社会的变迁,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在这里,人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以及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它让我们在赞叹古人智慧与才华的同时,也激励着我们珍惜和保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其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发光发热,传承千秋。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带着敬畏之心,走进晋祠,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建筑之美,让心灵得到一次深刻的洗礼和升华。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山西晋祠五彩琉璃之美

建筑百科 2023-12-13 0

推荐更多

访古河北保定地区文物古建筑

建筑百科 2024-11-20 0

鸱鸮纹——中国传统纹样

东方文化 2024-11-20 十约日志 0

浅谈文物建筑的预防性保护

政策法规 2024-11-18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