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古人都是去哪里避暑消夏?

2024-08-22 09:47艺术的知与行12952

  古人都是去哪里避暑消夏?在没有空调没有电扇的古代,古人有古人避暑休闲的生活方式,他们或坦胸露乳摇扇生风;或躲避乡间暂做山野村夫或泛舟湖上采莲弄荷;或悬帆出海寻觅清凉,或只身出大漠看长河落日……总之,他们给现代人做一些探索和尝试且活得清凉滋润。不妨学学他们?


  古人最佳的避暑方式莫过于“躲”进山水之中,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清凉与闲适。


  古人对于夏季的养生很有讲究,从夏至开始,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所以夏至以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要。宋人张耒《夏至》诗中:“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由写夏至这一节气入手,道出了养生要洞悉时机变化、待机而动、顺势而为的深刻道理。


【明】仇英《竹梧消夏图》(局部)


  史浩的《永遇乐·夏至》,从天水一色的水波,引出无边无际的离愁。“两鬓青丝,皆伊染就,今已星星地”,揭示出人的养生也要顺应世间万物发展变化的哲理.


  防暑饮食注重冷食、凉食、瓜果。文献记载,周朝已有掌冰的官吏和冰窖设施,如《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记载。冬季贮冰,夏季食用,夏至节之后,皇家要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进而成为制度,于是古代夏至的迎夏仪式,除了准备各种时令小吃,宫廷里还有一个“福利”,即“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百姓虽不能得冰,也有在这天喝冰饮的习俗。


  杜甫诗中也描写了有名的冷饮槐叶冷淘: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比珠。谁听了这诗不迷糊啊?被诗圣安利到了!


  两宋时期,冷饮业极为发达。冷饮铺子遍布集市,冷饮品种五花八门。冰雪甘草汤、雪泡豆儿水、香薷饮、冰酥酪、荔枝膏水……所有的饮品名都透露着两个字,好喝!不过,可不能“贪杯”哦,宋孝宗就曾吃得拉肚子:“朕前饮冰水过多,忽暴下,幸即平复。”


  自唐朝开始,出现了民间经营冰雪买卖的记录。如唐佚名的《迷楼记》中记载,隋炀帝时,宫人为邀宠,“各市冰为盘”,以致“京师冰为之踊贵,藏冰之家,皆获千金”。明朝“立夏日启冰……编氓(百姓)得卖买……卖冰者手二铜盏叠之,其声磕磕,曰‘冰盏’”(明刘侗《帝京景物略》)。清代“土人置窨冰,街坊担卖,谓之‘凉冰’。或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称‘冰杨梅’‘冰桃子’”(清顾禄《清嘉录·凉冰》)。


  唐代夏至节,时兴吃粽子、烤鹅。白居易有诗“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看得人垂涎欲滴,足以让人食欲大动。唐代士人还有夏至后喝冰镇酒醪的习惯。唐人李德裕就有“荷静蓬池鲙,冰寒郢水醪”(《述梦诗四十韵》)的诗句。


  让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消暑的吧~


明仇英《凉亭消夏图》


  明代画家仇英的《凉亭消夏图》描绘的就是山中凉亭消夏的情景。画面上崇山峻岭,青峰叠翠,白云环绕,犹如仙境。山间瀑布飞流,泉水淙淙。凉亭之上,两位身着官服之人凭栏而坐,品茗交谈。长廊曲径幽深,高树凉风,于此纳凉品茗,烦热全消,正如梅尧臣所说:“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凉亭消夏图》以青绿冷色调为主,青山绿水,生机盎然,观之顿觉周身凉爽,心旷神怡。


  清代画家袁江曾随盐商赴黄河以北山西等地写生作画,其诸多作品中透溢出浓厚的北国风情。陕西临潼的骊山,北麓有温泉,唐在此建有温泉宫,又名华清官。唐明皇同杨贵妃常到此避暑游乐,《骊山避暑图》即以此入画。


清 袁江 《骊山避暑图》


  画中宫殿建筑群飞檐耸立,丹墀高叠,主体宫殿上的匾额书“九成宫”。一支马队飞驰而至,一武士正在叩启宫门,宫苑中花木扶疏,奇珍异石罗列,渲染枝繁叶茂的夏日景色。众多身着鲜丽衣冠的男女宫人往来其间,似是在准备排设仪仗迎接重要人物的到来。但这幅画描绘的不仅是避暑,更像是一幅仙境图,层层山恋迂回婉转,将人的视线带到更远的天边。


  画中高树茂林,岗峦幽深,流泉飞泻,境界静宓。因积墨恰到好处,故满纸峦润,如有水气弥漫。既是浓阴,树木葱郁,避免阳光直射,自然凉快,画中不见人,想必都在屋中避暑去了。龚贤题句似亦很自负,可见是得意之作。题识:吾友梁鹪民性畏热,每四五月间必来乞余浓阴一幅消夏,以所居淮南无高山茂林也。兹清凉老人索画赠客,正当莺笋俱来之际,为作此图。客亦具鹪民之癖者耶?野遗生龚贤。


宋 季友直《荷塘纳凉图》


  古人在水边纳凉时,往往会同赏荷结合起来。“画船箫鼓,鲸鱼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炎炎夏日,撑着小船泛于湖面,正所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高洁的荷花能让人的心都静下来。


元 盛懋《山居纳凉图》

现藏于纳尔逊·艾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元代画家盛懋的《山居纳凉图》采用了传统的三段式构图,中景处添加了大量烟云,肃穆中增添了活泼的感觉。画中有一座水阁临泉而建,四面通风,浓荫遮日。尤其是水阁中的雅士身着薄纱,袒胸露腹,显得洒脱不羁。这与宋代诗人真山民不谋而合,真山民在其《山亭避暑》中写道:“怕碍清风入,叮咛莫下帘”。炎炎夏日,山风宜人,诗人特意叮嘱身边的人不要放下亭边垂帘,以免挡住清风。他在亭中极目四望,只见“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回檐”,身处有风有景的山亭,哪有暑热烦燥之感?


  从这些山水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性,大幅画作中山水为主,人物很小,正所谓“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这句话出自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山水论》,他概括道:“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此是诀也。”这一画风实际上是反映了中国古代将人融于天地之中的精神内涵。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古人吃茶方式有哪些?

历史解说 2024-10-29 0

古人如何过“国庆”?

历史解说 2024-10-01 0

推荐更多

根深花繁——源远流长的刺绣发展史

非遗传承 2024-11-24 李宏复 钟高翔 0

访古河北保定地区文物古建筑

建筑百科 2024-11-20 0

鸱鸮纹——中国传统纹样

东方文化 2024-11-20 十约日志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