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山、歇山建筑的山面有博风板、悬鱼,但凡对中国古建筑有一点了解,都知道,而惹草,却不那么被熟知!
悬鱼、惹草,这两个连名字都充满诗意的构件,怎能不细细了解一番呢?
悬鱼:悬挂于歇山、悬山建筑山面博风板下方,山面顶端悬垂的装饰构件,最初为鱼型,所以称为“悬鱼”。
惹草:对称分布于悬鱼两侧的装饰构件,多呈花草卷叶状,与悬鱼形成“一主二辅”的视觉组合。
1、悬鱼
·历史典故中的精神图腾
悬鱼的起源,可追溯至东汉“羊续悬鱼”的佳话。时任南阳太守的羊续将下属赠送的鲜鱼悬于檐下,以明志拒贿。
这一典故让悬鱼成为清廉的象征,但其作为建筑构件的实物最早出现于宋代。
《营造法式》卷七述:“造垂鱼惹草之制:或用花瓣,或用云头造。垂鱼长三尺至一丈,惹草长三尺至七尺。其广厚皆取每尺之长,积而为法……”
《营造法原》在殿庭总论中也述:“博风合角处,作如意形之饰物,称为垂鱼”。
初期多为木质鱼形雕件,悬挂于山墙正脊下方。
既保护檩头免受风雨侵蚀,又暗含“水克火”的五行智慧——木构建筑最怕火灾,悬鱼以水生之态,寄托着古人对家园安宁的祈愿。
·造型演变的文化密码
宋代悬鱼尚存鱼形本貌,至明清时期,其形态逐渐抽象化、符号化。
北方建筑中的悬鱼演变为如意、卷云、瓶花等纹饰,浑厚大气。
南方民居则保留原木本色,雕刻精细,如徽州古宅中的悬鱼,以双鱼交缠或莲花造型为主,暗喻“阴阳调和”与“生生不息”。
在福建土楼中,悬鱼甚至化身为蝙蝠造型,取“蝠”与“福”的谐音,寄托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2、惹草
·功能与美学的平衡
惹草,又称“云头”或“水草”,位于悬鱼两侧,呈对称的三角形装饰。它最初的功能是遮蔽山墙与屋面的接缝,保护伸出的檩头。
随着演变,惹草的装饰性愈发凸显:北方建筑多用卷云纹,线条流畅如天上流云。
江南园林中的惹草则似水中摇曳的荇草,与悬鱼的鱼形相呼应,构成“鱼戏莲叶间”的诗意画面。
·地域特色的匠心独运
在山西晋中,惹草常与悬鱼连为一体,以砖雕呈现牡丹、莲花等花卉纹样,色彩艳丽。
而苏州园林的惹草则更注重线条的灵动,常以“一池三山”的园林意境为蓝本,雕刻出水波纹与卷草纹的组合。
云南古民居中的惹草更是独具匠心,采用多线条几何图案,并刷以大红色漆料,与当地的民族审美深度融合。
3、悬鱼惹草的文化意涵
·五行思想的建筑投射
悬鱼属“水”,惹草属“木”,二者共同构成“水生木”的五行循环。
在色彩运用上,北方悬鱼多用青、赤、黄等正色,南方则偏爱木色与墨色,既符合五行方位之说,也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差异。
·民俗文化的吉祥寓意
悬鱼与惹草的组合,是匠人对美好生活的具象化表达。
在浙江东阳,悬鱼中央雕刻“暗八仙”,两侧惹草饰以“八仙法器”,寓意仙人护佑。
而在广东潮汕,悬鱼常配以“五福临门”纹样,惹草则雕刻“石榴多子”,寄托家族兴旺的愿望。
当你,下次经过一座古建筑的时候,不妨抬头仰望一下山面,看看光影中的博风板、悬鱼、惹草,感受它们在漫长时光里与风雨的故事。
让我们好好守护,这份屋檐下的文化密码,让悬鱼惹草的故事,在时光长河中永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