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铜与瓷的华彩:清代铜胎与瓷胎画珐琅的技艺与风格

2024-06-24 13:31东方珍宝艺术馆22329

  珐琅工艺,这一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术,拥有超过六个世纪的悠久历史。它以其华贵的形态、绚丽的色彩、寓意深远的图案和超凡的工艺表现,至今依旧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尽管这一技艺起源于阿拉伯,但自从元朝时期传入中国,它便迅速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宝库中的瑰宝。珐琅制品是通过在金属基底上施以玻璃质的釉料,并通过高温烧制完成的艺术品。


  其制作工艺主要分为三种:掐丝珐琅、内填珐琅和画珐琅。在明朝和清朝的皇家宫廷中,都设有专门的工坊来制作这些精美的珐琅器。到了14世纪末期,珐琅工艺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而到了15世纪中期,明代景泰年间的珐琅作品更是达到了顶峰,因此人们赋予了它一个美丽的名字——“景泰蓝”。



  珐琅艺术,这一精湛技艺虽起源于西方,却在东方的中国大地上绽放出了别样的光彩。它在器形、色彩和纹饰上,无不体现出中国独有的艺术韵味。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着约一千八百件珐琅器,这些藏品大多出自宫廷之手,选材考究,装饰华美,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尊贵与典雅的象征,为人们所敬仰和欣赏。



  珐琅器,相较于中国悠久的玉器、漆器、青铜器和陶瓷等传统工艺品,其历史显得相对年轻,文献记载也较为稀少。明代初期,曹昭所著的《格古要论》首次详细记载了珐琅工艺的起源、特色及其应用,其中提到:“以铜为胎,施以药物烧制出五彩斑斓的花纹,与佛郎嵌工艺相似。常见于香炉、花瓶、盒子等器物,多为女性闺房中的装饰品,而非士大夫所赏玩的清雅之物。又被称为鬼国窑,云南人在京城制作的酒杯尤为精致……宫廷中的工匠制作的产品细腻可爱。”《格古要论》作为研究中国早期珐琅器的珍贵文献,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深刻的文化洞察。


  掐丝珐琅工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但在中国本土真正开始制作这种工艺,应是在元代,当时成吉思汗征服了大食(古代对中国西部和中亚部分地区的称呼),并俘虏了当地的工匠,将他们带回中原,从而将珐琅技艺引入中国。到了明代,尤其是永乐和宣德年间,宫廷中开始广泛制作掐丝珐琅器。随后,在景泰年间,这种工艺达到了鼎盛时期,“景泰蓝”这一名称也由此时期开始广为人知,成为珐琅工艺的代名词,享誉世界。


  珐琅器,作为纯粹的手工艺术,其制作过程极为繁复且精湛。掐丝珐琅的制作通常从精心设计图案开始,使用扁平的铜丝或金丝按照设计好的图案轮廓进行掐制。这些丝线随后被精确地贴合在金属胎体上,并通过高温焊接固定。


  这一步骤完成后,工匠会在丝线围成的区域内填充珐琅釉料,这一过程被称为“点蓝”。在点蓝之后,珐琅器会经历多次的焙烧过程,每次焙烧后都需要进行仔细的补色,以确保色彩的均匀和饱满。最终,经过精细的磨光处理和镀金工艺,一件珐琅器才算完成。


  整个制作过程涉及上百道精细的手工工序,每一步都考验着工匠的技艺和耐心。在烧制过程中,珐琅釉料有时会溢出丝线之外,这种现象被称为“崩蓝”。一件掐丝珐琅作品是否出现崩蓝,是评价其工艺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无崩蓝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工匠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也体现了珐琅工艺的高超技艺。



  在金属胎珐琅器的制作中,铜因其与珐琅的结合性较好以及成本相对较低,成为了最常用的胎体材料。铜胎珐琅器自传入中国后,特别是在明代的景泰年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这一时期的珐琅器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蓝色釉料而闻名,这种蓝色釉料不仅给人以深邃、宁静的感觉,也成为了这一时期珐琅器的标志性特征。内填珐琅,也称为錾胎珐琅,是一种与掐丝珐琅工艺相似但表现手法不同的珐琅工艺。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不使用铜丝或金丝来勾勒图案的轮廓,而是直接在金属胎体上通过錾刻、敲压、模印或腐蚀等技术手段来刻画出所需的图案。


  胎珐琅是一种独特的珐琅工艺,它通过在金属胎体上精细地錾刻出花纹图案,使得这些纹样的轮廓线条在金属表面形成凸起的效果。随后,在这些凸起的花纹下方的凹槽中填充珐琅釉料,经过烧制后,珐琅釉料与金属胎体紧密结合,形成一种立体而生动的视觉效果。


  而锤胎珐琅则是通过使用锤子和其他敲打工具在金属胎体上制作出图案花纹。这种工艺使得纹样的凸出部分具有平滑的底部,工匠在这些平滑的区域上点施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与此同时,凹陷的部分则采用镀金等装饰手法来衬托和突出珐琅花纹,增加了作品的层次感和艺术表现力。



  内填珐琅的制作流程确实省去了掐丝这一步骤,这使得工艺过程更为直接和流畅。工匠们可以直接在金属胎体上通过錾刻、锤打或雕镂等技术手段创造出纹样,然后在这些纹样内直接填充珐琅釉料,随后进行烧制。由于釉料是直接填充在金属胎上的凹槽或图案中,因此这种工艺被称为内填珐琅。透明珐琅则是一种特殊的珐琅分类,它以使用透明或半透明的珐琅釉料为特点。


  在制作过程中,工匠同样会在金属胎上进行錾刻、锤打或雕镂,以形成所需的纹样轮廓。然后,这些轮廓会被透明或半透明的珐琅釉料覆盖,并经过烧制,使得最终的珐琅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透明或半透明效果,能够隐约透出金属胎体的质感和光泽。某些透明珐琅作品在制作工艺上与内填珐琅相似,因为它们同样涉及到在金属胎上制作纹样并填充珐琅釉料的步骤。然而,透明珐琅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釉料的透明度,这为珐琅艺术增添了一种新的维度,使其在视觉表现上更为丰富和多变。



  画珐琅,又称为彩绘珐琅,是一种在珐琅工艺中较晚出现的形式,它在康熙年间传入中国,最初在广东地区得到发展和推广。广东地区因其独特的称谓,将这种工艺称为“烧青”、“广珐琅”或“洋珐琅”。


  与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不同,画珐琅的制作流程首先包括在金属胎体上均匀涂抹一层白色珐琅釉料,然后将其放入窑中进行烧结。烧结后的胎体表面会形成一层平滑的白色基底,为接下来的彩绘工作提供了理想的画布。


  工匠们随后会使用一系列色彩鲜艳的珐琅釉料,如红、黄、蓝、白、绿、赭、紫等,在白色基底上精心绘制各种图案。这些图案可以是传统的花鸟、山水、人物等,也可以是其他各种富有艺术感的设计。绘制完成后,作品再次入窑进行焙烧,以使珐琅釉料与胎体紧密结合,并展现出鲜艳的色彩效果。最后,部分作品还会经过镀金工艺,增添其华丽与贵重感。


  画珐琅以其轻盈、明亮、色彩绚丽的特点,很快在中国流行开来,并成为珐琅艺术中一种极具特色和艺术价值的形式。它不仅展现了工匠们精湛的绘画技艺,也体现了珐琅工艺的多样性和创新精神。



  画珐琅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和繁荣,每个时期的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康熙时期:康熙时期的画珐琅以其釉色鲜亮、洁净著称。纹饰多采用写实的花卉图案或图案化的花卉设计,展现出一种自然生动的美感。


  雍正时期:雍正年间的画珐琅在器型制作上更为精细、工整,特别是其黑釉的光泽度,被认为是超越了康熙和乾隆两朝的。这一时期的作品在工艺上追求极致的完美。乾隆时期:乾隆年间的画珐琅在装饰风格上趋向于“稠密”和“细致”,喜欢使用堆砌式的装饰手法,同时融入了中西合璧的元素。在工艺上,乾隆时期的画珐琅开始与内填珐琅、掐丝珐琅等其他珐琅工艺相结合,创造出更为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


  铜胎画珐琅:作为画珐琅中最早出现的品种,铜胎画珐琅在工艺上与掐丝珐琅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在装饰风格上则借鉴了瓷器的色彩运用,使得作品既有金属的质感,又有瓷器的细腻。瓷胎画珐琅:又称为珐琅彩,是瓷器中的高端品种。它结合了瓷器的精致和珐琅的绚丽,通常用于制作宫廷御用的珍贵器皿,其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都非常高。


  这三个时期的画珐琅作品不仅在技术上有所创新,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各具特色,充分展现了清代珐琅工艺的高超技艺和丰富多样的艺术风貌。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简史

历史解说 2024-09-06 未冬 0

探秘晋祠的千年风华

建筑百科 2024-09-06 0

浅谈明代女子的妆饰

明代 2024-09-06 0

风铎——中国传统装饰构件

建筑百科 2024-09-05 0

稽首、顿首、叩首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说 2024-09-05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