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竹竿厝与生土楼:漳州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创造

2023-08-08 11:19中菲人文之驿27809

  漳州传统民居的建筑布局和结构形式乃至建筑理念源于中原,传承中原建筑技术和艺术,然而又“入乡随俗”,结合本地实际灵活应用并大胆创新,既保留了中原传统建筑的特色,体现了浓郁的中国传统风格,又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形成了鲜明的闽南地域特色。城乡常见的民居多为“三间起”、“五间起”和简单的“一条龙”,基本布局与中原地区的“四合院”、“三合院”相似。


  漳州与众不同、最具地域特色、最吸引外地游客的民居建筑形式是竹竿厝、生土楼,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变体”,是中原传统建筑传播到闽南特别是漳州以后一种大胆的创造。这两种民居建筑形式,一个在城区,一个在山乡。如今,竹竿厝最为典型最为集中的漳州市区香港路、台湾路历史街区已经被评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而生土楼最为典型最为集中的南靖土楼和华安土楼更是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竹竿厝


  竹竿厝,顾名思义就是如同竹竿一样细长的房屋(闽南人和台湾人称房屋为厝)。这种建筑形式的产生是商业街区繁荣的必然要求,或者说是为适应集市贸易而产生的一种商住一体的建筑。竹竿厝面宽小,进深大,宽约4米,进深却有20多米,最长的达五六十米,在平面上呈长条形,内部设数目不等的天井,分隔成几进堂屋,有三进二天井或至四进三天井。多进院落中,前面是商铺作坊用房,后面是生活起居的用房,形成前店(坊)后厝的模式。一连串的竹竿厝鳞次栉比,紧密相连,相邻的两家有共同的墙体。从街上看,一间店面紧接着一间店面,每间面宽四五米,有的一家有一个门面,有的则有两个甚至多个门面,繁荣的商业街就这样由一个个店面紧挨而形成。竹竿厝往往与河道毗邻,前街后河是典型的模式,店前经营,厝后通过河道进出货。浦头市聚集着许多行业街坊,如咸鱼市、柑仔市、粉仔街、枕头街等,成为街名、地名。


  由于建筑用地狭长,竹竿厝常建成二至三层的楼房。这种竹竿厝的门面吸取南洋的建筑模式,临街墙上于檐柱上方以丁头拱等挑出深檐,柱头纵跨方形通,横跨桁木,支撑二楼,二楼是封闭式窗墙,楼下用方形立柱支撑,形成连续的相通的廊道,可供行人走动。这种上楼下廊的建筑形式就是骑楼,漳州人称为“五脚距”。漳州多雨,雨天行人在骑楼下行走,不用带雨具也不会被雨淋,可以从容地漫步商业街区,选购商品。


  相邻的店面在“共墙”前面共用一柱,方柱用烟炙砖交丁砌成。砖是用泥土通过窑室高温烧制的,有红、青(灰)砖之分。与中原建筑多用青砖不同,漳州建筑多用红砖砌墙(砌柱),因此漳州人把主要的建筑材料即砖称为“红料”。砖墙(砖柱)主要有清水、混水两种,清水是镶砖缝但不抹墙面,而混水则是在墙面抹灰泥。漳州许多典型的红砖民居建筑,或按交丁缝码砌,或用平砖竖砖交替垒砌,特别是用烟炙砖码砌的清水墙平直方正、颜色艳丽,富于美感,成为闽南建筑的显著标志,体现闽南民居的独特风格。烟炙砖入窑烧制时斜向堆码,横坐标灰烬落在砖坯相叠露出部位,在如同胭脂红色砖面上熏出黑色斜条纹,在建筑施工中垒砌成如同雁阵又如同燕尾的花纹,因此这种闽南特有的红砖也称雁只砖或燕子砖、胭脂砖,读音都极相近;因为砖面结实光滑,如有釉质,也称为油标砖。


  竹竿厝前面的“五脚距”(骑楼)下的方形砖柱表面不抹灰,让红底黑条纹的烟炙砖直接显露出来,而且多用乳白色的灰泥嵌缝,平直方正,砖与缝红白相间,更富于视觉冲击力。这样,竹竿厝与“五脚距”(骑楼)紧密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一种闽南特有的商住一体的民居建筑形式。漳州市区香港路、台湾路历史街区这种竹竿厝和骑楼相结合的风格鲜明、极具地域特色的商住建筑、步行街区,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为许多外地游客所激赏、惊叹,成为吸引古建专家和广大游客的参观旅游亮点,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其保护和整治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生土楼


  生土楼,也称土楼,是分布在闽西南(主要在山区),用夯筑的生土墙和木构架承重的,适应大家庭聚居、具有防卫功能的巨型民居建筑。


  夯土筑墙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造房方式。漳州生土楼的土墙以筑板为模具,以生土为主要原料,掺入稻草、篾片、糯米、红糖水等,用人工夯垒。墙体较厚,南靖、华安许多土楼的生土墙厚度超过1米。这种墙壁夯垒费时耗工,但取材便利,而且坚固耐用,有很强的防御功能。别看漳州土楼墙体用生土夯筑而成,虽非用经过高温烧制砖块砌造,然而因为夯得细密结实,而且其中加入石灰、篾片、糯米浆、红糖水等,所以不易风化,十分坚固。这种生土墙倒塌以后又成为泥土,可谓取之自然又回归自然。位于南靖县璞山村的和贵楼就是一个例证。这座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土楼建于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而且奇特的是它建在沼泽地上。这座方形土楼5层,高21.5米,每层28个房间,共140个房间,建筑面积6450平方米,高大壮观,雄伟坚固,颇似古代城楼,而因为建在沼泽地上,又像浮在水面的一艘巨轮。


  土楼的单体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各异,依山傍水,错落有致,风格独特,工程技术高超,文化内涵丰富。常见的类型有圆楼、方楼、五凤楼(府第式)、宫殿式楼等,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土楼一般高三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土楼平面布局有单元式、通廊式和混合式三种:单元式是每个单元自成体系,有单独使用的;通廊式则在楼的内侧设开敞的走马廊,设公共楼梯,每层的环形走马廊可通达各个房间;混合式是单元之间既有分隔又有联系,只把单元之间的内隔门打开,全楼又可连成一体。楼内生产、生活、防卫设施齐全,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类型,为建筑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按《漳州土楼志》的记载,漳州现存各种类型的土楼有2150多座,居福建省之首,当然也是全国第一,除东山县外的漳州市各县(市、区)都有土楼。现存建造最早的是漳浦县的一德楼,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为方形土楼。而位于华安县沙建镇岱山村的齐云楼,则是有确切纪年的土楼,刻石纪年“大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贵楼、怀远楼和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宜楼被誉为土楼之王,位于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是蒋氏家族36户200多人聚居之宅。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始建,历时12年方竣工,取宜山宜水宜室宜家之意作为楼名。楼的平面呈圆形,石基土墙木结构,内外环,单元式内通廊,对外开一大门和左右两侧小边门。外环四层,高18米,每层52开间,除三个楼门和祀堂占4开间外,其余48个开间分隔成12个单元,各备楼梯上下,相对独立。底层为客厅或卧房,二、三层作卧室,顶层是祖厅。内环单层,高4米,分12单元,作为厨房、餐厅和谷仓等,并有过廊与外环楼连接,围合成每个单元内的小天井。楼中央是公用的庭院,凿水井2口。楼内装饰繁简有度,重点突出:正对大门的祖堂、各单元顶层的祖厅和底层小天井的檐廊,雕凿彩绘,精巧绚丽;每家每户的壁画,大多出自当地名家之手,维妙维肖。这种单元式土圆楼,整体空间布局独具特色,防卫系统构思独创,建筑装饰精巧华丽,是福建闽南土楼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明显有别于闽西的客家圆土楼。



  田螺坑土楼群是福建土楼中最壮观的一处绝景,它的照片无数次出现在海内外各种传播媒体上,成为土楼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代表性形象。田螺坑5座土楼坐落在峡谷中的山坡上,依山临溪,周围是层叠连片的梯田。中间是座方形楼,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叫步云楼;四周为4座圆土楼,叫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文昌楼,分别建于1930年、1936年、1952年、1966年。文昌楼建造时受地形限制,因地制宜,遂建成椭圆形楼三层96间。5座土楼一方四圆(严格说是一方三圆一椭圆),以方楼居中,周围4座分立于左右上下,疏密有间,错落有致。楼与楼之间,鹅卵石阶曲折相连。每座楼皆为三层的石基土墙木结构,通廊式,底层是厨房,中层为谷仓,顶层是卧室,中为共享的庭院,皆有一口清澈的水井。除方楼设四个楼梯上下外,4座圆楼皆设两个楼梯上下,一个大门出入。从山顶往下看,组合奇特,如同绽开的山间梅花;从山脚往上看,依山就势,宛若闽南的布达拉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文斯·安德烈考察后赞美说:“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建筑模式”。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赋诗曰:“田螺坑畔土楼家,雾散云开映彩霞。俯视宛如花一朵,旁看神似布达拉。或云宇外飞来碟,亦说鲁班墨斗花。似此楼形世罕有,环球建苑出奇葩。”


  传统民居形式的变体


  竹竿厝与生土楼作为漳州传统民居建筑的一种独特创造,似乎与中国传统的民居建筑迥然有异、截然不同。然而,这两种别具一格的居民建筑与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是一脉相承的。



  竹竿厝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民居形式四合院的一种变体,它仍然按照院落式的建筑布局原则,沿着中轴向纵深延展,形成多进院落,只是一边的庑廊被省略掉,变成长条形的居民建筑,非常适合商住两用,非常节约建筑用地。漳州人地处东南沿海,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既传承中原传统文化,又受到外来多元文化的深刻影响,具有海洋文化性格,富于开拓创新精神,传统民居在其手里衍生出许多风格鲜明、魅力独具的特殊形式。竹竿厝就是中国传统民居院落式布局根据当地商业贸易需要改进创新的一个例子。骑楼(五脚距)则明显受到东南亚国家商住一体建筑形式的影响。漳州方言称骑楼为“五脚距”也源自马来西亚土语。


  生土楼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形式的一种延伸与改进,也是显而易见的。土楼中的五凤楼(府第式)、宫殿式楼等沿用四合院布局模式不必多言,即使是最美丽壮观最受游客青睐的圆形土楼,特别是以华安二宜楼、南靖怀远楼为代表的双环(双圈)土楼,说到底也是中国传统民居形式的一种变体。土楼特别是圆形土楼是漳州山区民众根据地势起伏,难以找到一块较大的平坦地块来建筑居所的特点而做出的不得不然而也是最明智的选择。同样的周长长围合的面积以圆形为最大,建筑圆形土楼就是对山区有限平地的节约。


  这种圆形土楼内分若干单元,每一单元就是一幢院落式的民居,为了防御需要,围着一个共同的大院而连成一体,聚族而居。内外两环实际上就是前后两落(二进),内环(通常为单层)就是一进(前落),作为厨房、餐厅和谷仓等之用,外环(通常为三层或四层)就是二进(后落),底层为客厅或卧房,二、三层作卧室,顶层是祖厅,内环与外环之间有小院落。这里遵循的还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原则。至于土楼中的彩绘、雕塑、楹联、匾额等,更是洋溢着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



  漳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是“海丝”申遗的重要城市之一,自古是东南沿海的重要商埠,海外贸易兴盛,包容性和多元性成为漳州文化的显著特点。漳州人善于吸收外来文明,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既传承历史,又勇于创新,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民居形式,然而却割不断与中原传统文化这一母体的血肉联系。竹竿厝与生土楼这两种民居建筑形式可以说就这种文化特质的例证。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访古河北保定地区文物古建筑

建筑百科 2024-11-20 0

鸱鸮纹——中国传统纹样

东方文化 2024-11-20 十约日志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