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古代当官的途径有哪些?

2023-05-17 13:38写乎7490尤磊

  选拔优秀人才到政府部门执掌权柄,叫做“选官”,与之相配套的标准或规则就是选官制度,选官制度是政权得以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自文明出现以来,煌煌上下五千年,选官制度大体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一、凭出生:先秦


  新石器时代尚处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官僚制度初萌极不完善,各级部落酋长署理部落内部事宜。联盟大酋长的选拔普遍奉行“禅让制”,还有专家说,“选贤与能”的“禅让制”不过是后世儒家对“争权夺利”的美化。雾里看花,莫衷一是。


  到了夏、商、周时代,国家建立,姓氏出现,得姓者为贵族,庶民奴隶有名无姓。得姓的贵族累世卿相,且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称为“世卿世禄制”。“世卿”就是子承父业世代为官,“世?”则是采邑或?田里的收入世代沿袭,天子不得干涉私家财产权。



  二、凭军功:秦代


  战国时代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列国间率先推行了“军功授爵制”,所有贵族特权一律打破,只要建立军功,普通民众也可授予爵位,用为高官。此一举措,以雷霆之力抛弃了“世卿世?制”激活了社会上的积极因素,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兴起。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凭军功授爵授官已失去了它的原始意义,天下苦秦已久,二世而亡。这也是“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应有之义。


  三、凭声望:两汉


  汉朝选官,奉行察举征辟制。


  所谓察举,就是先发现后举荐。有特殊人才,先由里长报乡长,乡长报县令,县令报州郡,这叫“乡举里选”,注重乡里舆论的权威性,将人才从基层一步步选拔上来。


  两汉易代时,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累世公卿的豪门大族,其先祖大多是通过察举,靠乡里口碑拔擢起来的。人才大致分为两大类别:秀才和孝廉。秀才者,才具特出之谓也,自是学问能力兼优之人。孝廉者,当是既孝顺又清廉,在两汉时期,“孝”是道德品行的首要标准。


  后期,特别是东汉末年,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一度靠做秀也能赚个好口碑。于是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尴尬局面。


  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官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对于那些声震朝野,足以打动天听的品学兼优的士人,皇帝是可以直接征聘的,被征者来去自由,朝廷虽可督促,如坚不应命,也不能强迫。比如黄叔度,皇帝征召三次,除首次浅尝辄止外,其余两次再未就征,天下嘉其品德,号曰“征君”。


  公府、州郡辟除,其实就是高级官员任用属吏的一种制度。辟除之吏员初始时不属于朝廷正式编制,试用期满合格之后,由高官荐举,走“察举”之途,也可出补朝官或外放地方长吏,故辟除之官虽身份低微,也易于显达。



  四、凭品鉴:魏晋南北朝


  两汉注重乡里评议,比如汝南郡许靖、许邵兄弟主持的“月旦评”,每月初一,用精炼的语言品评当世人物,为朝廷或州郡拔擢特出人才提供参考。比如曹操,得许邵一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则欣喜异常。长此以往,名士清议与乡里口碑便把持了人才选拔的大局。


  魏文帝曹丕时,采纳尚书令陈群的建议,施行“九品官人法”,亦称“九品中正制”。州郡任命大中正一人,县任命小中正一人,将人才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其主要任务就是评定所辖区域人才的等级。


  评定之后,将“品类表”交于吏部,成为选拔任用官员的主要依据。中正官的设置,把品人与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改变了汉末名士清议、左右乡议和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同时,“九品中正制”又改变了两汉时分类取材的传统,将所有人才按“德能勤绩廉”诸项打包评定,官吏选拔的标准更趋客观。


  魏晋易代,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世家大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初衷与原则。此后的三百年间,门阀士族互相勾连,垄断各级政权,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也彻底蜕变成保护高门世族政治特权的选官制度,以至于寒门再难出贵子。


  五、凭考试:隋至清


  左思在《咏史.其二》中写道“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这是对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不公的无情批判。南朝时局面还有所改观,世家大族以做“位高权重责任轻”的清流官为荣,以做武职官员为耻,所以才出现了“寒庶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不正常现象。同时,就给靠军功起家的下层军官以机会,宋、齐、梁、陈皇家皆出自寒门。


  隋唐起于鲜卑,对中原的“贵庶”之别嗤之以鼻,隋文帝时便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到了武则天时,则首创了武举和殿试,试卷采用“弥封制”,阅卷时看不到考生姓名,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北宋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由皇帝直接面试,选官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且试卷再次誊抄,避免了因字体而腐败的问题,在公平公正上更进一步;


  明朝规定科举试卷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个人随意发挥,并且在文体上严格规定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以科举成绩选拔官员的制度同时废止。



  广大寒门士人通过科举入仕做官,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的客观依据,官僚队伍整体素质得以提升。但同时,明清八股取士,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并且,只注重在故纸堆里寻章摘句,严重阻碍了自然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封建士人学而优则仕,走上了一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仕途经济”之路,为官者,亲戚朋友鸡犬升天,从而在民众中固化出了“以官为贵”的“官本位”思想,这无论如何也只能归于“封建遗毒”之列了。


  总体来说,任人唯德唯才则国兴,任人唯亲唯钱则国衰,这也是选官制度的现实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尊重知识和人才,树立了科学发展的人才观,在官员的选拔上才真正步入了正轨。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古代当官,如何以“帽”取人?

历史解说 2022-10-09 0

推荐更多

盘点不同时期的鸱吻

建筑百科 2024-12-20 0

江西赣州客家围屋的古老建筑

建筑百科 2024-12-20 0

古代文人书房如何布置?

东方文化 2024-12-18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