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未来,博物馆需要什么新技术?

2023-04-06 11:53博物馆圈21416周霞

  伴随世界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应用的日益成熟、社会与智慧博物馆理念的不断更新,新技术已渗透至博物馆的展览、演绎、批评和研究等诸多领域。


  通过技术革新,一方面,博物馆从被动的技术推动转变为主动的技术引导、传播与应用,更直接地影响着受传者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相关学者结合设备辅助的实践运营,从不同维度进行馆内的现状研究,进一步提升观者与展品的“交互性”。


  因而,博物馆在践行收藏、保存、研究、展示、教育、娱乐等公共职能时,新技术带来的未来性不得不引发我们思考。


  展览策划、文物展示、藏品保护管理中的数字化应用


  知识图谱技术作为AI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5G在博物馆中的重要性日趋明显。它通过精确的语义检索、知识问答、关联挖掘、可视化呈现等方式将博物馆文物散落于各方面的信息点形成“串联”。


湖南博物院承担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基于知识图谱的博物馆展览展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图/湖南博物院)


  结合展览受众的需求特征,博物馆人通过知识图谱的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文物知识讲解的受众对象;还可以在系统中融合文物的研究资料、图片、音频、视频、自动识别等信息,助推多元视角下的三维全景、全息投影、3D打印、NFT区块链等技术“复原”展品、“复活”展览中的文物。


  这对于一些易碎性、学术性较强的国家级藏品,知识图谱资源的共享实现了构建跨馆界、国界的文物虚拟展陈,既可突破历史文物各时间与空间的审美体验,又可以有效地解决稀缺藏品的安全性问题。


  此外,利用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定位系统、扫描器等物联网设备设施,博物馆优化观众服务、安全保卫、展厅环境监测系统的同时,又对藏品定位技术、文物信息采集、文物保存环境等方面的升级发挥智能化的调节作用。


  依托用户画像与互动式交流,重视可视化的审美治愈


  不是每一件展品都能满足所有观者的审美期待、唤起他们的审美感知,但部分观者的经历、理解力、想象力,是会触及展品与自身“物我同一”的和谐状态。


  在集中、稳定的环境中,实现受传者与展品跨时间与空间的精神共情、自我反思、审美疗愈,是策展人也是博物馆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科技不会取代人类的情感,却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AR、VR、人工智能等手段丰富场景的应用,链接博物馆与公众,提升展陈的可视化通感体验,从而达到观者深层次的美感治愈。


  系统在收集展览对象的基础数据信息与回馈后,形成有效的用户画像,策展人、批评家、行政工作人员根据报告分析观者的基本特征与精神诉求,一方面及时为群众、馆方推送精准性的信息,提高展览的可读性,另一方面也为下一场展览做出及早的人群预判与前期推广,为馆方品牌化的未来储能。


  作为非营利性组织的博物馆,虽然没有较大的运营压力,这恰意味着它需承担更多审美教育的社会使命。


  例如,展览直播催化了博物馆精英化向大众审美教育方向的转型,是博物馆自身的发展趋势,也是科技公司的推动,更是现代机器下的人们渴望于这间“审美治愈避难所”下达到精神、情感的调节与满足。


沉浸式美术馆“EPSONteamLab无相艺术空间”现场(图/文博圈)


  个性化的文化传播,助推品牌化、民族化的智慧博物馆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成为热门的旅游地,此现象反映了百姓对文化需求的增加,也不同层级地说明了差异化、风格化的博物馆对美术/艺术的宣传、城市形象塑造、社会文旅产业的反哺效应。


  品牌化、智慧化的博物馆会增强更多公众对历史文化解读的兴趣,组织、创造更多的文创产品,引领更多文化消费的可能,成为城市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传输方式与渠道。


  如何运用及时更迭传播手段,扩充、开发、活化、链接馆藏,从传统中深挖展品的时代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展品的学术价值,最大可能地让更多的社会成员从中获益,即实践层面上实现真正意义的博物馆职能从不同历史、时间、地域的物到不同区域、民族、国家的人的文化认同,这可能是目前最迫切、最有意义的价值考量。


南京博物院数字馆观众正在体验互动装置(图/文博圈)


  借由科技的力量,博物馆逐步从“经验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的新模式,实践物、馆、人的数据实施分类管理之时,博物馆人的工作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面对不同的服务对象,达成不同的审美教育目的。


  学术部门以严谨的研究进行梳理、解读、翻译、研讨;策展团队基于学术组织、策划、链接观者的审美诉求;公共教育部门将社民美育纳于博物馆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设计宣传部门通过5G网联络世界各地的观者。一切通过不同形式的展出呈现不断想象力的未来。


  关于博物馆数字化之路,你有什么好的想法?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未来,中国博物馆发展10大趋势

热点新闻 2024-08-13 翁淮南 0

如何做好古建类博物馆的陈列展览?

热点新闻 2024-08-07 梁丽辉 0

这5座古墓博物馆,看得人心跳!

考古发现 2024-03-28 丁小仙 0

推荐更多

访古河北保定地区文物古建筑

建筑百科 2024-11-20 0

鸱鸮纹——中国传统纹样

东方文化 2024-11-20 十约日志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