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古代的嫁妆送什么?

2022-12-06 09:39《古代人的日常生活》18017

  婚姻论财,是宋代婚姻的重要特征。究其根源,在于士族门阀制度的瓦解。门阀制度形成于东汉后期,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门阀制度下,人的社会地位取决于他的家庭门第出身。士族天生就是贵族。


  他们不与庶族通婚,以保证血统的高贵纯洁。唐朝时,科举制盛行,选官看才学而不再看门第,庶族从而崛起,门阀制度逐渐瓦解。到了宋代,婚姻虽讲求门当户对,但判断门户的依据不再是门第,而是地位和财富。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宋代不仅彩礼丰厚,嫁妆则更“豪”。


  嫁妆在古代被称作“奁(lián)产”,“奁”的本意是女子的梳妆盒,其形制是一个带有盖子的圆形木盒,里面分成很多盛放化妆品的格子。由于奁是女性专用并且随身携带的东西,古人将其引申为女子的嫁妆,非常形象贴切。


汉朝彩绘龙纹漆奁(藏于安徽博物院)


  古代女子的嫁妆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男方给的彩礼,女方要以嫁妆的形式再陪嫁过去;二是娘家额外准备的陪嫁奁产,其中父亲准备的占大头,其次是生母准备的。如果你的生母是正妻,而她当年嫁过来时也带来了丰厚的奁产,因此能给你准备丰厚的嫁妆;如果你的母亲是妾室,她自己当年都是被买过来的,因此能给你的嫁妆也没有多少。另外,奶奶和姑嫂也可能为你准备一份嫁妆,具体有多少就要看你的受宠爱程度了。


  一般来说,父亲会一视同仁,无论嫡庶,准备的嫁妆都差不多。而来源于生母、奶奶、姑嫂的嫁妆,差距就很大了。在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本书之后出现时均简称“知否”)的原著小说中,嫡女华兰出嫁的嫁妆非常丰厚,妾室林姨娘见状,就想让夫君盛纮给自己的庶出女儿墨兰也准备等量的嫁妆,但盛纮却说:墨兰是自己的骨血,他这份自然不会少,但大娘子和老太太要添置多少,他也管不了。


  嫁妆包含了男方家的彩礼,所以数量一定会超过彩礼。在宋代,嫁妆通常会是彩礼的两倍。南宋吕祖谦所订《宗法条目》就规定:“嫁女费用一百贯,娶妇五十贯,嫁资倍于娶费。”这就以家族法规的形式确定了嫁妆要高于彩礼一倍的原则。如果是豪门富家女,嫁妆会更丰厚。



  厚嫁之风在今天的闽南地区依旧盛行,陪嫁物常常有豪车、商铺、黄金,以及动辄百万的现金。这种厚嫁风气可能沿自宋朝。根据南宋《梦粱录》记载,嫁妆的基本内容包括“房奁、首饰、金银、珠翠、宝器、动用、帐幔等物,及随嫁田土、屋业、田园等”。可以看出,嫁妆不仅有金银细软,还有生活器具,以及不动产,难怪苏辙含泪写下“破家嫁女”呢!


  如此丰厚的嫁妆,婚后归妻子私有吗?


  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并不提倡女子有私产。《礼记·内则》就说:“子妇无私货,无私蓄,无私器。”但是在现实中,丈夫一般不会动用妻子的奁产,即便万不得已需要用奁产渡过难关,也会征求妻子的同意。宋代词人叶梦得,为了给妹妹筹办嫁妆而向朋友借贷。他的妻子得知后,主动拿出奁产给丈夫用。丈夫宁可借钱,也不愿动用妻子的奁产,一来说明奁产的实际支配权归妻子所有;二来说明古代男子是比较“要脸”的。


  如果妻子死了,奁产将归给丈夫。《宋刑统》明确规定:“妻虽亡没,所有资财及奴婢,妻家并不得追理。”而如果死的是丈夫,奁产如何处置呢?妻子若能为丈夫守节留在夫家,奁产连同丈夫的财产,都归妻子所有,这实际上是鼓励女子守节。那如果妻子改嫁或者回娘家归宗呢?在《名公书判清明集》里就有这样一个判例:丈夫徐氏去世,妻子陈氏要带走奁产,夫家不允,双方闹到了官府。官府认为:如果夫妻俩没有子女,妻子在丧夫后带走奁产是可以的;但他们已经有四个子女了,奁产就该分给子女,不能由妻子带走。从这个判例可以看出,妻子是否能带走奁产,取决于有无子女,这实际上是对子女的一种保护。



  看到这里,肯定会有朋友好奇:夫妻在一起生活久了,还能分清楚哪些是奁产吗?


  还真能。古人结婚前,男女双方会交换一份重要的文书——定帖,上面会写明男女本人及各自家庭的详细情况。女方的定帖上除了个人基本信息,还要写清陪嫁奁产的种类和数量,这相当于做婚前财产公证。如果今后出现财产纠纷,就以当年的定帖作为奁产确认的依据。看来,古人早就知道婚前要留一手。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盘点不同时期的鸱吻

建筑百科 2024-12-20 辛迪 0

江西赣州客家围屋的古老建筑

建筑百科 2024-12-20 0

古代文人书房如何布置?

东方文化 2024-12-18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