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古代服饰文献的查找方法

2021-09-18 13:17经典古籍库27496谢大勇

  服装是中华民族文化领域的重要元素、历朝历代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文化变迁、军事风云、民风民俗等无一不在服装上留下印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辽阔的国土范围内,我们的祖先从“遮前避后”到“衣冠楚楚”,从“衣毛帽皮”到“冠冕堂皇”到底发生着怎样的巨变,十分具有研究价值。如何做好服饰研究,要求我们具有一定的基本功,才能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寻找到自己所需的材料。


  1、首先要求熟悉古代服装服饰文化,掌握一定的基本常识。


  中国古代服装自从满足了遮风避雨的基本功能之后,便与政治制度、礼仪程序紧密结合。早在周代中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备的服饰制度,中国古代的服装虽然也有时尚的意味,但是更多的是承载着“分亲疏,辨贵贱,明等威”的社会功能。此外因中国国土处于地球经纬度的位置而产生的气象与物产荣枯的自然状态,古人据以为说。涉及色彩与金木水火土等物质的关系,色彩与天、地、东、西、南、北、中等方位的关系,色彩与春、夏、秋、冬季节的关系,色彩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星座及其标识等天像关系,涉及到色彩与甲乙丙丁戌已庚辛壬癸等天干纪年关系,与相应地演化出历朝历代的色彩崇尚关系等,表述为中国古代将青、赤、黄、白、黑称为“正色”,认为正色的地位尊贵,而将两正色相合所生的变化,称之为“间色”,认为其色卑,并由此而派生出色彩使用的等级观念。此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服饰文化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交融,给中国历史带来的几次大的服饰变化和变革,而形成发展了中国服饰文化的东方特色。在服饰纹样方面中国古代即有“岁寒三友”等寓意纹样、又有“龙凤呈祥”等吉祥图案,即有表现官阶的“补服”,又有少数民族的各种动植物等纹饰,同样表现出鲜明的东方特色和地道的地域特征。



  2、目录学是致用之学,充分利用和分享前人的成果。


  张之洞在《书目答问略例》中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查找古代服装文献和做其他文献工作一样,首先需要借助相关目录,不懂目录学的人也可以找到史料,但是不能有系统、有重点、有门径地去搜集。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第一条即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涂,方能得其门而入,然此事非苦学精究,质之良师,未易明也。”在运用目录上,一是要利用专业的书目资料,在整理有关服饰方面的文献的工作中,我们翻阅了《上海古籍出版社五十年图书总目》和《新中国古籍整理图书图书总目录》等目录。我国大规模的服装史研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对于古代文献中服装资料目前还没有人系统收集。而对于古代服饰文献书目的研究以李之檀先生的《中国服饰文化参考文献目录》最为全面。该书收录各种服装服饰文献达9000条之多,可以说是查找古代服装文献的入门捷径。其次是充分利用相关文献资料附录的参考文献和书中引用的资料线索,例如在我国比较早的研究成果有孙机先生的《中国古舆服论丛》,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和周锡保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史》。沈从文先生主要从文物角度研究,周锡保先生更多地从文献入手。还有高春明先生的《中国服饰名物考》、黄士龙的《中国服装史略》等许多图书都大量引用古代文献,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线索。


  在实践中有一件事情有些体会,在搜索引擎快步发展的时代,从检索的广度与深度问题来说,搜索引擎和传统书目各有千秋。一般来说搜索引擎检索比较宽泛,传统书目专指性较高。例如若要查找清代王侃的《皇朝冠服志》,无论检索人名或书名都得不到理想的结果,而利用手工检索得知王侃的《巴山七种》之一为《皇朝冠服志》。因此应该注意二者的结合使用。另外对于搜索来说,得到容易,出错更容易。


  3、重视类书的作用,力争事半功倍。


  类书是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韵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是我国古代百科全书性质的一种资料汇编。我国历来就有编纂类书的传统,“类书起源甚早,至唐而盛。此因科举对策,便于检寻。”我国古代类书之祖当首推魏时之《皇览》,唐代有欧阳洵等奉敕撰的《艺文类聚》,虞世南撰修的《北堂书抄》,宋代有李昉等人编修的《太平御览》和王钦若、杨亿等辑的《册府元龟》,明清两代官修和私辑的类书更是汗牛充栋,其中《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最具代表性。类书的价值在于:一为保存我国古代大量的接近原作的珍贵资料,以供校勘典籍、检索诗词文句、查检典故成语出处之用;二为研究者直接提供了专题研究的资料。


  查找古代文献资料时,类书的作用不可忽视。类书虽然不是第一手资料,但是对于我们熟悉古代服饰文献,迅速集中相关资料很有利。赵含坤先生的《中国类书》汇编介绍了1600余种类书,其中明确指出有“冠履门”“衣服目”“冠章首饰”“服饰职官”“章服”的类书就有100余种。我们尽可以按图索骥,顺藤摸瓜。


  4、舆服志的材料比较集中,是获取“官方”信息的重要途径。


  历朝历代对服饰的要求,通常以政令的形式公布并严格执行,僭越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正史的“舆服志”或“车服志”记录了服饰的形制、服章的等级、服色的要求,皇帝到文武百官服装服饰的规定与变化。这部分材料比较集中,查找相对容易一些。



  5、政书是搜寻服饰制度必不可少的种类。


  政书是在“志”以外专门讲述典章制度沿革变迁,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状况的书籍。在“十通”和一些“会典”“会要”等政书之中,有许多涉及服装服饰的内容,比如群臣服章制度、后妃首饰制度、天子加元服、舆服、仪卫、器用、礼仪制等章节都与服装服饰密切相关。这一类材料,是研究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具体材料,说服力是比较大的。它使我们能够了解各朝代服装服饰的具体情形。例如《大明集礼》就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古籍,对明代的各种官服都绘有详细的图片。


  6、注重个人专著,探究服饰专题。


  服装专著是重要的古代文献。在我国有许多前人对一些门类的服装服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考证,对我们现在的研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对于这些个人专著应该十分重视。这些专著有《深衣考》《深衣考误》《弁服释例》《古经服纬》《胡服考》《野服考》《皇清职贡图》《蜀锦谱》《妇人鞋袜考》等书籍,也包括了《三礼通释》《礼书通故》等书籍的部分章节,同时包括了《妆台记》《髻鬟品》《带格》《补服考》《翎顶考》《释缯》等文集中包含的文章。


  查找此类资料需要更多地借助工具书,《中国丛书综录》《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中国古籍丛书》《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等等都对我们有很大帮助。


  7、训诂字词之书不可或缺,搭建古今字义的桥梁。


  由于我国服装服饰源远流长,无论从名称还是形态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因此我们有必要借助古代的训诂与辞书。我国古代有许多这方面的著作,例如《释名》《方言》《说文解字》《中华古今注》《一切经音义》等等。在西汉人史游所著《急就篇》中就收录了有关服饰的汉字200多个,名词百余条。这部分古代文献也应该在我们的收集之内。


  8、笔记小说是古代服饰真实而宝贵的描述,要下功夫搜集。


  唐宋以降笔记小说繁多:有些道听途说,浮泛不实;有些细微观察,记录详尽;有些则亲身经历,感同身受。其中关于服装服饰的零星记载,特别是当时民间的衣着打扮、风俗习惯等世俗风尚,可以弥补正史的不足,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例如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就描述了泼皮恶少赵高“满背镂毗沙门天王,吏欲杖背,见之辄止”的故事,为我们留下了关于纹身情况的生动记录。因此虽然这部分材料分散,不易查找,我们也不应遗漏。



  9、地方志是服饰文献资源之一,应该大力整理。


  地方志对民间习俗多有记载,其中不乏服装服饰的具体描述。例如清代黄廷桂所撰《四川通志》中就有关于喇嘛教服饰的记述,康熙年间的《云南府志》也有少数民族服饰的零散描述。地方志有关材料尽管零星分散,却是非常有价值的线索和根据。《四库全书》不收方志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对于方志材料要引起重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华全国风俗志》是收集服饰文献很好的线索,可以加以利用。


  10、档案资料需要开发。


  我国古代的档案,在各个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商代称为“册”,周代叫做“中”,秦汉称作“典籍”,汉魏以后谓之“文书”“文案”“案牍”“案卷”“簿书”,清代以后多用“档案”。关于服装服饰的档案主要是对于帝王后妃的记录,例如《乾隆穿戴档》《大婚典礼红档》,还有清宫造办处的《清宫活计档》,以及各种皇帝实录。其中的一些资料对于我们认识各种服装款式、首饰样式以及材料质地、名称都有帮助。此外对元、明杂剧所附的有关每折登场人物穿戴衣服、帽鞋及髭髯式样的说明。的《穿关》也只有到档案馆才能抄录。


  11、宗教典籍是获取宗教服饰的最关键途径。


  关于宗教服饰的研究相对较少,查找这方面资料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可是在一些宗教典籍中却有比较完整的记录。例如《僧祗律》《增辉记》有袈裟又被称为田相衣的原因,《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佛制比丘六物图》有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等法衣的详细记述,《舍利佛问经》有关于法衣颜色的描述,《百丈清规》《十诵律》有关于着衣法的记录。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访古河北保定地区文物古建筑

建筑百科 2024-11-20 0

鸱鸮纹——中国传统纹样

东方文化 2024-11-20 十约日志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