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未来社区”怎么建?看专家怎么说

2021-03-29 15:19杭州网14620

  “未来社区”是今年浙江数字化改革的关键词,也是“数智杭州”的重要载体。“未来社区”怎么建?3月23日,以“科创长廊·全域未来”为主题的浙江省未来社区创建研讨沙龙(第八期)在未来科技城举行。


  会议邀请到了来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发展规划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杭州市规划委员会、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业界“大咖”,大家就如何建设全域未来社区进行了激烈“头脑风暴”。


  未来社区是一项集理念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等多维度创新于一体的开创型工作,没有“作业”可抄。未来社区到底长什么样?未来城市如何“走在前列”?如何打造“重要窗口”?我们一起去看看专家们怎么说?



  全域未来社区,要让各行各业深度数字化


  陈桂秋-浙江省政府参事、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我认为,未来城市应当具备四个方面特征:生态、美丽、韧性、智慧。城市应该怎样才生态?这涉及了生态学原理,如有的建筑在楼顶上种树,这并不是真生态,因为树长在地里才是自然生长、低投入、免养护,高产出、高效益,而树长在屋顶上,需要花大量的水、电去维护,是非生态的。真正的生态建筑,是节地、节材、节能、节水和长寿命的建筑,很可能身上不“长”一棵树。如何让城市更“美丽”?首先要利用好城市设计这个技术工具。未来科技城核心区局部可集中布局高层建筑甚至超高层建筑,但其他片区应适当控制建筑高度,兼顾建筑空间、蓝绿空间及灰空间的打造;其次要规划好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口袋公园等,这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第三,街道景观很重要,这是能感受到城市风貌频率最高的主要界面;第四,要利用好滨水沿山空间资源,城西科创大走廊有山有水,非常难得,要珍惜!第五,科创大走廊未来城市建设要有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介入,提升城市品位。生态和美丽是基础,智慧则是未来的核心。智慧城市要有一个“城市大脑智慧中枢”,在实现万物物联信息自动感知、自动采集、自动挖掘、自动分析、自动判断的基础上,从繁杂数据中分析出城市运行的规律,从而实现城市的智能管理。城市大脑智慧中枢需有算力算法云平台、数据集成管理平台、信息通信网络平台、数据安全保障平台和时空定位服务平台等系统的支撑,并需要各行各业实行深度数字化转型,才能实现即时感知、实时应对、智能服务、数字赋能、智慧治理。


  “12条绿色法则”,未来社区建设可供参考


  孙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教授级高工


  我从另外一个角度谈一下自己对未来城区的理解,未来城市应该宜居、艺术、可持续的。不同城市有不同气质,东京追求繁荣,挪威奥斯陆追求活力,哥本哈根追求宜居,打造未来社区是不是应该先做好定位呢?


  以奥斯陆海港城为例,这里原本是城市边缘区,开发定位为集住宅、办公、休闲、文化体验一体的24小时活力街区,并邀请18个知名建筑师在这里做多样化,每一栋楼不一样,但都很垂直混合,一层是商业和开放空间,二楼三楼办公,四楼五楼顶楼是公寓,每一个拐角还有不同艺术家的雕塑,宜居且艺术,吸引了不少人前来。


  至于“可持续”,让我想到了斯德哥尔摩的皇家海港城,2平方公里建设周期20年,核心指标是生态,要求2020年人均碳排标准降低2.5吨,2050年零碳排放。开发要求保留老建筑,建筑能耗小于55千瓦时,不能有大量采光面,你认为没有采光空间没人住吗?你错了,这里的住宅产品很抢手,因为选择这里,就意味着选择了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如何打造宜居、艺术、可持续的城市空间?我们提出了“12条绿色法则”,100%土壤修复、2.3的容积率、地块要求混合、小街区等。再比如,每户公寓不低于15平方米绿地,公园日照时间不低于4小时……若按12条则建设,开发成本提高5%,但地产价值会提升25%。这些是不是建设“未来社区”的维度呢?可供参考。



  把握“四个全域”,兼顾共性指标和个性特色


  柴贤龙-浙江省发展规划院基础设施研究所所长


  去年4月至今,我一直在参与制定浙江未来社区建设的架构及大走廊全域未来社区建设规划。如何理解全域未来社区?我认为,全域未来社区建设,中心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点是“四个全域”:一是5—10分钟生活圈全域覆盖;二是“三化九场景”全域类型;三是相关指标在全域体现;四是建设工作全域联动。


  比如,在创新生活圈组织上,要结合大走廊年轻化、高知化人群的特点,创新居住类和创产类生活圈组织,要以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治理等九大场景和“N”个多元个性场景集成创新为载体,彰显社交生动、文化生根、居住生趣、知识生长、创业生机、运营生春六大创造性张力。


  同时,还要健全一套全域类标准体系,要将大走廊生态、生活、人文、风貌及创新创业特色纳入相关指标,增设“5分钟进邻里客厅、5分钟进创新交往空间、5分钟见黑科技互动体验装置、5—10分钟见托育”等个性指标,并按规划、建设、运营各阶段和政府、企业、市场各主体对指标进行逐项分解落实,做到指标能落地、可复制、好推广。


  此外,城西科创大走廊还制定了“未来社区”分类分步实施计划,把未来社区建设与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建设、数字化提升改造紧密结合,按照“规划新建、全拆重建、拆改结合、整合提升”四大类型和“领先型、示范型、基本型”三个层级,以点促面、整体推进,分类分步、全域覆盖。


  未来社区如何变“盆景”为“风景”?


  汤海孺-杭州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副主任


  未来社区建设有很多类型,规划新建、全拆重建、拆改结合、整合提升,但针对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全域类,则需要长期规划,既要满足全省33项基本指标,又要有城西科创大走廊的特色。


  比如,在建筑场景上,目前很多建筑是功能分离的,安置房是安置房,人才房是人才房,功能混合度不高,大走廊全域未来社区建设能不能在功能复合上做一些思考呢?


  创业场景是全域未来社区九大场景之一,如何体现“大走廊特色”?可以让园区、景区、校区、社区联动起来吗?我参加过杭腾社区建设方案的优化,这个社区有很多资源,浙大校友总部、省级人才大厦等都在这里,这些资源如何打通?也可以探索。


  对全域来讲,可以有多种探索,目前大走廊走在了前面,要逐渐将全域未来社区的整体性、系统性、时序性和带动性的溢出效应发挥出来,让未来社区变“盆景”为“风景”,形成“百花齐放”格局。


  要“盆景”变“风景”,我认为要注重“六个结合”,即要构成与生成相结合,既要正规军,也要游击队;要门槛与特色相结合,既要综合冠军,也要“偏科生”;要新建和旧改相结合,关注新建类同时,也要研究重建类和改造类;要建设与提升相结合,既抓增量,也挖存量小区;要主导与协同相结合,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要安置与市场相结合,关注回迁,也要重视外来居民问题。



  未来社区需要系统集成,拒绝拼凑


  宋兵-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产业化分院副院长


  建设未来社区,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今后怎么活?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把上位规划搞清楚,尤其是产业规划。


  今天大家都提到了阿里巴巴、中电海康,还有没有其他企业?不可能都去这几家企业上班,也不鼓励所有年轻人都成为“马云”。这需要打造产城融合的双创场景。比如,上班是步行还是开车?5-10-15分钟生态圈有没有配套?等等。


  我再提一个问题,我们建了不少百米高楼,但有多少消防车能够到上面?大走廊有配备100米以上的消防车吗?这都是要考虑的细节。在日本,房子的阳台是有架空体系和逃生功能的,打开阳台隔板就能逃生,不管楼多高,没有消防车,人也能下来。


  所以,未来社区的建造、运营需要数字化和系统性,需要一个靠谱的“全过程咨询”,但你又会发现新问题,很多做全咨的,只是将各类咨询服务简单叠加,最后“拼价格”。你要知道,全咨是讲求全方位、全寿命周期、全产业链和全流程的,涉及项目的决策、规划、建设、运营,将各类咨询系统性集成,把产业链高效整合。我建议,建设未来社区,可以先从全咨做起,要系统集成,别拼凑。


  要有“未来感”,要将“人本化”落到实处


  任杰-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未来社区和传统社区到底有什么差别?我认为,不管技术体系还是建设理念,必须有未来感。比如,我们要“一屋一花园”“一站一街廊”“一社一中心”“一脑一议事”“一生一家园”等,但这些必须有产业链支撑,必须有智慧化链接,必须有便利的配套。总之,在这里生活、创业,要非常便利。


  这里有一个概念,就是人本化,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中心。我建议,建设未来社区可分阶段推进:整体调研、详细调研、实施评估、成效评估,我称之为“两调研、两评估”,在不同阶段都应该作为相应结构提供专业报告,为全咨单位和业主主体做技术参考,告诉我们这个地方需要什么,现在进度如何,运营有什么困难,政府考虑给什么政策,这样实现精准对接,人本化就落到实处了。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盘点不同时期的鸱吻

建筑百科 2024-12-20 0

江西赣州客家围屋的古老建筑

建筑百科 2024-12-20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