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数字化构建非遗传承新模式

2021-03-15 15:46中国社会科学报10565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是我国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秉承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原则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


  但随着时代变革和现代科技的推陈出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的压力也日益剧增,尤其是由数字化技术发展引发的信息化浪潮,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因此如何在当前数字化信息浪潮下,构建非遗文化的生态传承系统,对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坚定我国文化自信、提升文化影响力显得尤为关键。



  非遗文化生态传承系统的内涵


  非遗文化的传承生态系统本质就是在新的时代历史条件下,结合社会各种力量的资源优势,依托非遗文化的特质文化气息,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和新载体,推动非遗文化与现实社会的有效融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保护中焕发新气象。随着数字化技术广泛渗透到当前社会各个领域,非遗文化要实现创新发展就要紧跟当前数字信息化浪潮,创造性改造文化表现形式,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运用数字技术实现非遗文化创新转化,进而实现传承、保护和发展。在新时代,非遗文化生态传承系统的发展趋势应包括如下方面。


  1.契合文化强国理念,实现非遗文化再繁荣。当前我国已然将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推进,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因此,随着我国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的持续推进,应注重继承创新非遗文化的精髓,扩大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力,从而实现我国文化建设的持续繁荣。


  2.依托数字信息技术,优化非遗文化传承渠道。近年来,非遗文化传承渠道的数字化、科技化趋势日趋明显,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并逐步运用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非遗文化传承渠道的数字化潮流已然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潮流。



  与传统人工或软件技术相比,数字信息技术在信息收集、存储、挖掘或者整合分析等方面,有着更为成熟的数据集合处理优势,使得人们的决策行为建立在事实及数据客观处理基础之上,从而提升对信息资源的综合整理能力。因此依托大数据技术来处理非遗文化信息的采集、存储乃至传播、利用,可以更为迅速地实现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播,优化非遗文化传承渠道,实现传统资源和现代技术的有机对接和融合,从而为非遗文化传承提供更为便捷的机遇和手段。


  3.时刻关注市场需求,促进非遗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文化资源产业化是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依托各类型文化市场主体。当前我国文化领域的众多经营者是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非遗文化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国内外对于非遗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非遗市场规模也会不断扩大。以文化市场为例,2019年的我国文旅市场规模接近5200多亿元,其中涉及非遗文化元素的比例高达62%,同时非遗文化旅游观光人数同比上涨近9%。


  因此,未来要维持非遗文化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就应引导相关企业对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有序开发、保护和利用,依托非遗文化元素进行文创,充分挖掘非遗文化中的传统人文精神,并借助数字信息技术改良优化,实现非遗文化资源的创新传承。


  非遗文化传承系统的数字化构建


  1.深入贯彻非遗文化生态传承的大数据理念。大数据所引发的社会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为关键的是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因此,要充分挖掘大数据的功能和价值,就要建立大数据思维,接收、认识乃至驾驭大数据,从而充分发挥大数据的运用价值。


  依托大数据技术进行资源整理,全面掌握非遗文化的社会反响情况及终端消费市场的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推断非遗项目的发展趋势,从而为决策者保护非遗文化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同时,要形成善于运用大数据捕捉非遗文化信息的思维,尤其是对社会上多元性和动态性的信息数据具有敏锐的信息感受力,克服以往传统信息缺失所造成的文化碎片化弊端,从而提升非遗文化资源保护的有效性及深度。同时,也应科学合理对待大数据技术分析结果,防止出现大数据万能论的情况,有效保护非遗文化资源。


  2.优化非遗文化数字支撑,扩大非遗文化的数字影响力。近年来,我国各地政府部门都在积极推动非遗文化的数字化。数字信息技术催生了众多数字文化新业态,给予众多非遗文化爱好者全新的体验。而伴随着类似VR或者三维建模仿真技术等数字新技术的推出,虚拟现实交错更换已然成为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使得改造和提升非遗文化产品、弘扬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影响力成为现实。



  一方面,融合知识图谱、用户图像及自媒体手段等智能技术,将非遗文化虚拟现实化,实现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全实景高清展示,促进非遗文化遗产民族民俗类或者表演类产业化,从而提升非遗文化项目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充分发挥类似VR等增强技术的实景互动功能。积极引导非遗文化传承人深入参与非遗文化传承生态系统数字化运作环节,借助智能技术对非遗传承人的价值进行开发,尤其是其技术的动态展示,给予非遗爱好者切身体验,既能弘扬非遗的人文内涵,也可实现非遗技艺的真正传承。


  3.建设非遗文化数字平台,拓展非遗文化传承路径。与传统的展示平台相比,数字信息平台依托大数据技术,可以融合所有相关数据,同时可通过准入门槛和对接标准的提高来筛选掉不良数据或者劣势数据,提高数据整体质量。


  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需充分调动各级政府部门、传承人、企业、学者及公众等各方面资源,共同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馆,加快非遗文化数字化进程,破解不同部门、地区、机构及各级机构之间存在的数字壁垒和信息孤岛,将有助于发挥各方面的资源优势,丰富非遗数据库的功能体系,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了解非遗文化。


  但要建设非遗文化数字平台、优化非遗文化平台的数字供给,就要提升非遗数据库质量,整合各方资源,制定出全国统一的非遗数据库建设标准体系,引导各地非遗文化数据库建设从无序走向有序,提升各地非遗数据库互融互通,实现各地非遗数据共享、共用。如全国非遗知识库的创建,就显著推动了非遗“智能+”传承。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文物单位保护范围数字化的优势与前景

政策法规 2023-11-06 刘文斐 李银忠 0

浅谈古籍的传承及其数字化

东方文化 2023-05-25 0

数字化技术赋能——领略古建筑之美

建筑百科 2023-04-23 张晨 0

未来,博物馆需要什么新技术?

热点新闻 2023-04-06 周霞 0

推荐更多

宋代官式建筑木构架类型

建筑百科 2024-09-13 0

古建筑门楼墙饰之砖雕

材料百科 2024-09-12 0

汉服上的神话故事纹样

搭配 2024-09-11 李思雨 许诺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