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978年创作《圣德罗汉》
在中国陶瓷雕塑史上,刘传个人风格独特,艺术理论影响深远,以刘传为代表的老一代陶艺家继承了潘玉书等名师巧匠的传统,又能另辟蹊径地创造了“刘传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在刘传的教导和影响下,石湾陶塑的百花园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他总结的系统化艺术理论至今仍然深远地影响着中国雕塑美术理论以及石湾陶塑创作,他把几百年来的石湾艺术经验总结为一整套系统化的美学理论,将石湾陶塑技艺精髓给予广泛传播而留于后人,使石湾陶艺享誉海内外。在广东石湾陶塑史上,刘传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他的艺术成就是石湾陶塑艺术的一大高峰。
刘传在石湾陶塑史上的地位不仅在于他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留下的四五千件陶艺作品,更在于他是首位对几百年的石湾陶塑艺术进行系统理论总结的第一人。他把石湾陶艺的创作、技艺与美学理念结合起来,把民间优秀技艺从传统工艺提高到艺术的高度,把几百年以来流传下来的石湾陶艺从民间艺术提升到国家雕塑艺术的范畴。他还对石湾陶艺第一次进行了理论性的探索和总结,得到了国家最高学府的肯定。1961年10月,刘传应中央美术学院的邀请,在中央美术学院讲学,在讲学中他把这套理论贯穿在课堂之上;使得石湾陶塑艺术理论有了系统性和可操性。之后,讲学内容被整理成文收入《美术》1962年第3期和《形象的探索》一书中。1981年,刘传在“广东省工艺美术产品评比暨学术交流大会”上作了题为《论传神》的学术报告。1982年,他的学术论文《源自生活,贵在传神》一文刊载在《中国工艺美术》创刊号上。
刘传的艺术理论总体来说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艺术思想方面,也可总结为辩证统一的艺术创作美学,辩证统一性分为六大点:即“宜起不宜止与宜藏不宜露”、“丑而不陋与奇而不怪”、“十浊一清与十清一浊”、“写实与夸张”、“典型性与深广度”、“内静则外动与外静则内动”。“宜起不宜止,宜藏不宜露”,主张着重描写情节的发展高峰,给观众以再创造的余地,使欣赏者能够随着故事发展而联想,从追索性的联想中不断享受艺术所给予的美感。在形象塑造方面,他提出“十浊一清、十清一浊”、“丑而不陋、奇而不怪”,主张辩证地处理“十浊一清”与“十清一浊”、“有的放矢”和“适可而止”、“内静则外动”与“外静则内动”等对立统一关系,提出了不重趋时美而重真善美的艺术创作精髓。
二是艺术技法方面,分为八大点:即“艺术创作中的构思活动”、“观察在创作中的作用”、“人物面相十字法则”、“平扁直与圆弯凸”、“运用错觉是艺术的需要”、“从规律中寻找不规律”、“用釉原则”、“衣纹表现要配合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等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人物面相十字法则之长眉罗汉
刘传大师这些独到的艺术理论总结,将艺术思想与艺术技法的结合,使石湾陶塑的艺术理论有了可实操性和系统性,把石湾陶塑从民间艺术的层面升华到美术理论研究的范畴,代表了石湾历代陶艺的创作核心,并得到了国家最高美术教育机构的肯定,开创了石湾陶艺理论研究的先河。他的艺术理论总结不仅是石湾陶塑艺术的理论瑰宝,也是中国陶塑艺术理论的宝贵财富。
在石湾陶塑史上,刘传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他的艺术成就是石湾陶塑艺术的一大高峰。刘传早在民国时期就享誉石湾,他创作的陶艺佳作逾以千记,其中不少被海内外有影响的博物馆和知名鉴赏家收藏。其作品曾在《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美术》、《连环画报》等刊载介绍,且参与国家对外文化交流,饮誉海内外。20世纪30年代他的《李铁拐》、《瘦骨仙》、《芭蕉罗汉》等就被选送到伦敦世界博览会,并获得很高的评价,《弃官寻母》、《东坡赏砚》、《行吟泽畔》、《关汉卿》、《鲁迅》等都是广为传颂的佳作。
刘传大师是石湾陶塑界最受敬重的一位前辈,弟子们多恭称为“刘师傅”,在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二十世纪,石湾陶塑经历了辉煌与梦想的黄金时期,刘传大师的人生正好跨越了将近整个二十世纪,这是一个需要巨人又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刘传大师堪称为“世纪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