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地说,美术馆有六大基本职能,它们分别是收藏、研究、展览、陈列、推广和教育。艺术品的展示只是美术馆一系列职能中的一个方面,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在普通民众对于美术馆职能的认识上,还是一部分美术馆的办馆观念上,突出的主要是展览这一个方面,而如果仅把美术馆当作展览馆使用,这样将有悖于美术馆在历史中多样化的文化功能。
我们考察美术馆的历史就可以知道,在西方,19世纪以前,已经存在专门收藏和陈列美术作品的博物馆。20世纪初才产生新的概念——美术博物馆,而美术馆的叫法是从日文翻译过来的,这使很多人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其实,在1986年全国美术馆工作会议上,文化部已经颁发了《美术馆工作暂行条例》的通知,并明确指出,美术馆是造型艺术博物馆,是具有收藏美术精品、向群众进行审美教育、组织学术研究、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等多种职能的国家美术事业机构。不过,真正使这一条例的精神得以全面实行还是在9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方面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美术馆日益加强了与国外的联系,进而接受了先进的办馆理念;另一方面是国家与地方的综合实力不断加强。
深圳美术馆建馆35周年了, 30多年来,深圳美术馆的历届领导在严重缺乏收藏资金的情况下,不断地动脑子、想办法,收藏了一大批艺术精品,从而为繁荣深圳美术事业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尽了一份力,因此是值得我们永远赞颂的。 对一座美术馆或博物馆而言,收藏是它所有职能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而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又会直接影响到它的业务水平和社会效益。世界上著名的美术馆能够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不仅是它们的设施先进、服务与学术水平的一流,更重要的是在于他们藏品的丰厚。
深圳美术馆的前身是深圳展览馆,郭沫若先生曾手书题名。1976年开馆时,该馆举办了“文革”后广东省首次大型美术作品展——“广东省美术作品展”,随后又举办了“北京荣宝斋木版水印暨书画原作展”,展览共展出包括李可染、吴作人、蒋兆和、李苦禅等人在内的260多件作品。时任展览馆馆长的雷子源先生,借着一系列展览的契机,为深圳美术馆收藏了一批价值相当高的传统中国画精品。此外,还对李苦禅、蒋兆和、朱屺瞻、程十发、吴冠中等老一辈著名画家进行了绘画技法录像,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因此非常具有历史意义。
1981年,深圳博雅画廊成立后,馆长雷子源与副馆长张金能主要在博雅画廊抓经营,而深圳展览馆的日常展览活动则由时任副馆长的郭炳安主持。伴随着不断引进和策划举办一系列的大型展览,深圳展览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社会影响力。在这个基础上,1985年,郭炳安馆长策划并组织举办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深圳美术节”。也是在这一年,深圳展览馆邀请关山月、吴冠中、刘勃舒、程十发、周思聪等中青年画家到深圳参加展览和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不但为深圳美术馆收藏了一大批作品,也在学术界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裴建华馆长到深圳美术馆主持工作,次年7月19日,深圳展览馆正式更名为“深圳美术馆”,李可染先生为美术馆手书馆名。在新的历史阶段,深圳美术馆在继续策划举办国内知名画家的展览的同时,还不断加强与港澳及海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外艺术交流 “平台” 的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从收藏上看,裴建华馆长带领的工作班子,不仅继续收藏老一辈的中国画家的艺术精品,而且开始关注其它门类的艺术作品,如水彩画、水粉画、版画等。具体地说,一方面分别在1998年和1999年策划举办了“98全国中青年水彩画家作品提名展”与“99中青年工笔画家作品提名展”,另一方面还承办了“第六届全国水彩、水粉画展”与“第十二届全国版画展”等画展,这样也为深圳美术馆收藏开辟了新的方向。
王小明馆长上任后,继承了深圳美术馆以往的收藏传统,不过,在注重收藏以上各种门类的优秀艺术作品的同时,她及广大工作人员还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当代油画,其具体做法是,结合一系列展览,如“观念的图像——2002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 “图像的图像——2003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居住在成都——2004中国当代架上艺术(油画)邀请展”、“缘分的天空——2005中国当代架上艺术(油画)邀请展”等等,收藏了80多件当代油画作品。在这过程中,还得到了深圳文艺发展基金的大力支持。此外,深圳美术馆还通过举办本土艺术展览的方式收藏了一大批本土艺术家创作的作品。这也在新的层面上丰富了深圳美术馆的收藏。
2006年以来,宋玉明馆长通过举办系列优秀国内展事以及深圳本土艺术家个展、群展,收藏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通过“中国当代水印版画展”的举办,使得美术馆完成了中国现代水印版画收藏序列,绝大部分重要的水印版画家都将他们的代表作留在了深圳美术馆。此外,近年加强了对深圳本土艺术的关注力度,在举办大量优秀艺术家个展和群展的基础上,也逐渐完善深圳本土艺术的收藏序列。
总之,深圳美术馆的现有收藏是几任领导与广大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历史将会记住他们的功劳与贡献。